田仲一成
- 作品数:13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东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云南关索戏中的花关索——兼论其与闽粤戏神田都元帅的关系被引量:4
- 2012年
- 本文研讨云南地区花关索跟闽北南戏神田都元帅类似之处,而引出中国基层社会潜在的儿童信仰使之然的结论。花关索与田都元帅都是红脸少年武将,其陪神为吹箫童子和接板仙师,率领强人之徒,其神格可说是全面相同。历史上,花关索在先,田元帅在后,后者借鉴于前者而成立。江西戏神清源妙道真君,虽然不是红脸,也是美貌少年,四川酉阳阳戏戏神刘阿斗也是红脸儿童,由此观之,各地戏神乃站在儿童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儿童是从神灵世界刚进入到人间世界的,保存神灵的因素较多,神灵容易附体,被人看作神圣的存在。南通有童子戏,闽南有乩童,都站在儿童为神圣这同一的观念上成立的,反映出中国原始的年龄阶层的看法。老人也比成人接近于神灵世界,土地神采取老人姿态也基于此。
- 田仲一成
- 关键词:戏神
- 槟城潮帮的祭祀和戏剧被引量:3
- 2007年
- 为了巩固潮侨关系,槟城的潮州会馆每逢节日向神明举行祭祀,献上戏剧,戏剧非潮剧不可。潮帮的组织和祭祀观念,在槟城或南洋华侨之中,与传统的中国宗族主义结合是最为突出的。综观南洋华侨诸帮相传的戏剧,潮剧是保留古老戏剧形式的独一无二的剧种。从槟城潮帮的祭祀活动与潮剧的演出,可以看出,第一,潮帮是特别尊重中国中原文化的族群;第二,潮帮内部组织是以宗族观念为核心的。
- 田仲一成
- 关键词:祭祀戏剧
- 海陆丰正字戏的价值被引量:1
- 2009年
- "海陆丰正字戏"是岭南濒危剧种之一,其表演当中,保存了一些元杂剧剧目的表演痕迹,如《李贤得道》、《大会诸侯》、《三英战吕布》、《打三关》、《五台会兄》诸本。由此可见,海陆丰正字戏具有较高的原生态价值。
- 田仲一成
- 关键词:海陆丰正字戏元杂剧
- 清代会馆戏剧考--其组织·功能·变迁被引量:5
- 2012年
- 清代以后,工商业行会会馆在中国各地兴起,它们主要在祈神祭祀和缔约祭祀的基础上营运各自的家乡戏剧,使地方戏剧得以在全国的城市中传播;它们向本行或外行出借戏台以作唱戏之用,初步建立了商业剧场的规范,在中国戏曲史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 田仲一成
- 关键词:清代戏园
- 香港新界金钱村太平洪朝祭祀辨析被引量:1
- 2007年
- 香港新界有许多乡村,每逢春节元宵,差不多都有举行以乡民的歌唱为主的祭祀,但是其中道士参加的例子,只有两个,就是粉岭彭氏村和金钱侯氏村,都称为太平洪朝。在这些道士所做的仪式中,我们才可以看到乡民向神灵恳求的内容。这两个例子之中,金钱更多保留原始春祈社祭的因素。因此,下面拟研讨金钱侯氏村洪朝祭祀。
- 田仲一成
- 关键词:金钱祭祀道士
- 明末文人心目中的汤显祖的人物形象被引量:1
- 2010年
- 一问题之所在——明人对于汤显祖戏曲的好评与其社会背景汤显祖在明末文人之中受到怎么样的高度好评,这种高度好评是在什么背景之下产生出来的,这是本文要阐明的问题。为此,首先要研讨清楚的是:1.在明末文人关于汤显祖作品的读曲记录、演出记录及挑选散出之中,他们是怎样对待或欣赏他的作品的;2.在明末文人(或书肆)假托汤显祖的名义对文学作品加以批评的批语之中,他们把他看作是怎么样的人;3.明末文人之中,流行着把人生看作戏剧的想法,在这样的悲观性世界观之下,汤显祖的作品被置于什么地位。
- 田仲一成
- 关键词:还魂记《邯郸记》四梦《紫钗记》
- 戏剧文学产生于孤魂祭祀说被引量:5
- 2014年
- 戏剧角色的舞蹈、唱歌、身段、宾白等都可以说起源于原始祭祀里被神灵凭依的巫觋之狂态中。但组成戏剧最为紧要的故事从哪里来的呢?巫觋代替神灵所说的祝词或嘏辞大致是太简单的,不能认作戏曲故事的前身。本文认为:作为戏曲主题的故事,在晚唐以后发达起来的孤魂祭祀之中,就可以找到其萌芽。尤其是当时水陆画里所描画的孤魂故事之中,可以看到其明证。山西戏台的分布,元杂剧作家原籍的分布都符合于这类水陆画的分布。
- 田仲一成
- 关键词:元杂剧
- 戏曲文学从祭祀里产生的条件及其在中国的过程被引量:8
- 2007年
- 对于戏曲的起源,中国大多数专家都持多元论的观点,即认为戏曲是一种由歌舞、科段、说白、故事等因素组成的综合艺术。本文就是在对上述这种观点产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主要论点——戏曲文学起源于祭祀这样的一元论观点。戏曲文学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这么一个历程——从原始社会的巫觋凭依的动作到唐代的类似戏剧的戏弄,再到五代至北宋时代之间出现的孤魂祭祀、祭祀咒术、咒术密仪,最后在农业社会过渡到商业社会的阶段(即在北宋以后),受到商业刺激和墟市发展的影响才产生了真正的戏剧艺术。不过在其中起着主要推动作用的还是戏剧产生的母体——祭祀。而且,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戏曲文学又呈现出它独有的特点——结构上的大团圆式的结局,剧情展开方面的善人最终能战胜坏人,而所有这些也正体现了中固戏剧产生的过程和结果的独一无二的特点。
- 田仲一成
- 关键词:戏曲祭祀
- 论乡村祭祀演进为城市文艺的机制被引量:1
- 2010年
- 城市文艺很多时候不仅仅起源于乡村祭祀,而且因为中国的城市空间是在与周边农村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所以城市文艺明显地残留有农村祭祀的要素。本文着眼于这点认识,认为祭祀向娱乐推移的艺术进化和农村向城市化推进的环境进化这两者相互作用,使乡村祭祀发展成为城市文艺。因此,可以把农村的城市化这一变化设为X轴(纵轴,从下向上),祭祀的文艺化这一变化设为Y轴(横轴、从左向右)得出四个象限,逐个分析各个象限中的文艺形式的城市化和文艺化的强弱特征、彼此之间的转化关系。并按照这个思路以香港粤剧的地域分布为例,说明"城市文艺"(近世戏曲小说)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乡村文艺"、"市镇文艺"、"宗族文艺"的相互较量中共时共存,相互影响,最终归结于城市文艺的形式。
- 田仲一成李莉薇
- 关键词:都市化文艺性
- 献疑于以民俗学为禁忌的作风——就中国戏剧的发生等问题答解玉峰先生被引量:8
- 2007年
- 中国戏剧与世界各国的戏剧一样,是从乡村祭祀产生出来的。祭祀戏剧经过历史时间的推移然后才进化、上升为观赏性戏剧,中国戏剧便经历了从祭祀仪式演进为宋元观赏性戏剧的历史过程,这一说法有文献的依据,而且符合科学的普遍逻辑。宋元时期,北方戏剧比南方戏剧更富有祭祀性。王国维视元杂剧为一代之文学,就是因为他重视悲剧,而元杂剧的悲剧性之所以产生,则需从当时镇魂祭祀的环境来说明。同样,明代流行以妇女为主角的家庭戏或女性冤魂戏,也和江南大宗族重视节妇的政策有关。如果把祭祀戏剧和观赏性戏剧的连续性打断,只把观赏性戏剧看作真戏剧,就无法说明戏剧的起源等带有普遍性的根本问题。从祭祀的自然环境和人间环境来看,戏剧一伏一起的结构也是从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传统的“中国学”(“汉学”)重视文献研究和高雅的文人文化,忽视或回避民俗学、基层社会的研究,不利于与世界学术的对话交流。
- 田仲一成
- 关键词:祭祀戏剧戏剧结构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