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余成

作品数:7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细胞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神经系统感染
  • 2篇球菌
  • 2篇中枢神经
  • 2篇中枢神经系统
  • 2篇中枢神经系统...
  • 2篇细胞
  • 2篇耐药
  • 2篇耐药性
  • 2篇脑出血
  • 2篇脑脊液
  • 2篇病原菌
  • 2篇出血
  • 1篇血清
  • 1篇血细胞分析
  • 1篇血细胞分析仪
  • 1篇血细胞计数
  • 1篇血小板

机构

  • 7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王余成
  • 3篇陈勇
  • 2篇陈晨
  • 1篇吴钧
  • 1篇余烁
  • 1篇陈飞
  • 1篇周晋
  • 1篇沈阳
  • 1篇陈道文

传媒

  • 2篇临床检验杂志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消毒学杂...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红细胞聚集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处理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RBC发生聚集对RBC相关参数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法。方法将疑为RBC聚集的标本离心后,用等量生理盐水置换标本血浆后再次上机检测。结果 RBC聚集导致RBC计数明显降低,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分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数均不可靠。其中MCHC明显增高为典型表现。经处理后,结果恢复正常。结论 RBC聚集严重影响RBC相关参数的检测,本方法可以消除因血浆因素对RBC相关参数的影响。
沈阳王余成吴钧
关键词:红细胞聚集血细胞计数血细胞分析仪
47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分析47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患者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成人患者脑脊液标本数据,对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从收集的4 149份脑脊液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477株,阳性率11.49%,神经外科送检阳性率(12.62%)最高;成人组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检出率较高,儿童组患者检出阳性率较低;72.3%的患者有临床发热症状,90.5%的患者有基础疾病;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对应的敏感菌相比耐药性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3.2%和70.7%,高于其他革兰阴性菌。结论 脑脊液培养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王余成周晋
关键词: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探讨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探讨通过抗体筛查和鉴定,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以避免不规则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并选择相合的血液,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978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需要输血患者的血清(浆)不规则抗体,结果阳性的标本再送南京市血液中心进行抗体特异性进一步鉴定。对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978例择期手术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发现不规则抗体阳性6例,阳性率0.61%。筛检阳性的6例标本经南京市血液中心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发现在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抗-E 3例、抗-D 1例、抗-cE 2例。对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提示少输或不输血,其中2例未输血,4例输注经南京市血液中心配合型血液,无1例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在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发现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以及选择和准备相适合的血液,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这对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勇王余成陈晨陈飞
关键词: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不规则抗体交叉配血安全输血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6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于入院第1 d、第3 d、第7 d、第15 d,52名正常对照者于体检日进行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T3(FT3)、游离T4(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检测和比较。并对不同病情及预后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第3 d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出血组入院第1 d、第3 d、第7 d时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轻度亚组比较,中度亚组及重度亚组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中度亚组比较,重度亚组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显著进步亚组比较,进步亚组及死亡亚组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与急性脑出血进步亚组比较,死亡亚组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4、FT4及TSH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T4、FT4水平明显增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的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改变越明显。
陈勇陈道文余烁陈晨王余成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甲状腺激素
精神障碍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12项表达谱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2024年
目的观察12项细胞因子(IL-2、IL-4、IL-5、IL-6、IL-8、IL-10、IL-17、IL-1β、IL-12p70、IFN-α、IFN-γ、TNF-α)在常见精神障碍(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谱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确诊为精神障碍的288例患者,采用多重微球流式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12项细胞因子水平,同时收集患者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结果及临床精神病情等资料。比较分析12项细胞因子在不同精神障碍患者中的水平差异,以及主要细胞因子间及与血常规、CRP、病情的相关性。结果与试剂盒提供的参考区间相比,精神障碍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IL-5、IL-6和IL-1β异常升高。与抑郁障碍患者比较,双相障碍组外周血IL-2、IL-4、IL-5、IL-8、IL-10、IL-17、IL-12p70、IFN-α、IFN-γ和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精神分裂症组(除IL-5和IL-17外)也显著降低(P均<0.05),但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5);3组中IL-6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者的主要阳性细胞因子IL-5与IL-6(r分别为0.5,0.33,0.26,P均<0.05)和IL-1β(r分别为0.71,0.24,0.50,P均<0.05)呈正相关;IL-6与IL-1β(r分别为0.4,0.24,0.46 P均<0.05)呈正相关,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IL-6水平与CRP值呈正相关(r=0.3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危险分级评估、自杀风险评估是发生重性精神障碍的独立风险因素(P均<0.05)。诊断重性精神障碍时,4种细胞因子联合、IL-8、IL-1β和IL-5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依次为0.751、0.817、0.622和0.613(P均<0.05)。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发病过程中其外周血存在独特的细胞因子谱,对判断精神障碍的病情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李燕王余成
关键词:细胞因子抑郁障碍双相障碍
儿童与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脑脊液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差异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脑脊液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预防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附属脑科医院送检的脑脊液样本,对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成人组脑脊液标本阳性率(12.8%,346/2703)显著高于儿童组(7.2%,265/3680),两者主要病原菌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分离的革兰阳性菌中,除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外,儿童组以肺炎链球菌为主,成人组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中,儿童组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成人组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在耐药性方面,两组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均较高,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两组均未检出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儿童组检出的主要病原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而成人组检出的主要病原菌对此两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两者具有显著差异。两组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均未检出对替加环素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菌株。结论南京地区儿童与成人在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率存在显著差异,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引起重视。病原菌的鉴定及药敏结果为临床合理治疗和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了依据。
王余成周晋曹彤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成人隐球菌
血小板总数降低的脑出血患者输注单采浓缩血小板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在血小板数严重降低的情况下输注单采浓缩血小板的效果。方法:住本院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72小时内,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和抗凝药物情况下,抽静脉血抗凝,测定其血小板数;选择35例血小板数严重降低的脑出血患者,输注单采浓缩血小板。测定输注血小板后20~24小时血小板数(PLT)、计算输注后20~24小时患者血小板回收率(PPR)、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比较输注前后临床症状、评价输注疗效。结果:输注结果表明,输注后20~24小时血小板回收率>40%,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5.0或临床症状得到控制或明显改善26例,输注后20~24小时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4.5和20~24小时血小板回收率<20%,临床症状未得到控制或无明显改善患者即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9例。结论:血小板数严重降低的35例脑出血患者输注单采浓缩血小板有效率占74.3%,且临床出血症状可以得到改善。
陈勇王余成
关键词:脑出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