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明 作品数:9 被引量:77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经济管理 文化科学 更多>>
基于SCI-EXPANDED的世界大豆研究动态分析 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的SCI-EXPANDED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世界和中国发表于1995~2013年的大豆相关研究论文为检索对象,分析了不同国家、机构、作者和期刊的论文数目及引用频次、学科分布... 杨光明 李锁平 韩天富文献传递 中国大豆产业技术需求分析(英文) 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解中国大豆产业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于2008、2009和2010年,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北方春大豆区、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共22个省(市、区)的2 787个大豆产业技术用户进行了技术需求调查,将技术需求划分为大豆新品种、栽培与土壤肥料技术、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农业机械及使用技术、产后处理与加工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6个研究领域,并明确了各领域技术发展的优先序,将高产大豆新品种培育,大豆栽培和施肥技术,大豆田难除杂草综合防治技术,适合各地条件的播种、收获、耕整地机械,大豆酶工程技术和降低大豆生产成本的措施列为优先研究方向。在采用参与式评估方法分析各主产区生产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措施。 杨光明 孔凡杰 吴存祥 宋雯雯 胡国华 司伟 刘丽君 王源超 胡耀辉 陈海涛 张孟臣 年海 周新安 郭泰 傅连舜 魏新民 韩天富关键词:大豆产业 优先序 对大豆耐萎蔫材料PI471938根系和地上部的性状鉴定、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被引量:8 2010年 PI471938是从美国引进的大豆耐萎蔫抗旱种质资源。为更好了解和利用该材料,分别在灌水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比较PI471938与普通大豆品种Dare、丰收黄根系及地上部性状的差异,并配制杂交组合,构建分离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杂交后代根系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正常灌水和干旱处理条件下,PI471938的根干重、根体积、主根长均显著高于Dare和丰收黄(P<0.01),说明根系发达是PI471938耐萎蔫的重要原因。供试亲本和各世代材料的株高、地上部干重均与根干重及根体积显著正相关,可作为对根系性状进行间接选择的指标。在Dare×PI471938杂交组合的F2代,不论在灌水还是干旱条件下,根干重均以微效多基因控制为主,主基因遗传率较低;根体积在灌水条件下表现多基因遗传,而在干旱条件下则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54.63%。在干旱条件下,丰收黄×PI471938组合的根干重、根体积均以多基因控制为主。以在干旱条件下种植的Dare×PI471938组合的F2代群体为材料,采用SSR标记对大豆根系及地上部性状进行QTL定位,检测到位于3个不同连锁群的5个主效QTL,表型贡献率在16.07%~38.44%之间。 吕彩霞 郭建秋 王英 冷建田 杨光明 侯文胜 吴存祥 韩天富关键词:大豆 根系性状 SSR标记 中国农户大豆品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英文) 被引量:1 2015年 品种改良与新品种推广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生产实践中,新品种能否被农民选用受制于许多因素。为明确中国北方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农民采用大豆新品种的影响因素,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于2008-2010年,在上述三个大豆主产区共22个省份,对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务农时间长短、家庭人口数量等社会经济特征以及他们对大豆新品种性状的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大豆品种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北方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受访农户的新品种采用率分别是99.45%、93.40%和37.55%;在北方春大豆区和黄淮海夏大豆区,农民对改良品种的高产、稳产、抗倒和抗病性等特点的认可程度超过地方品种,而在南方地区,农民对地方品种的稳产、抗病、抗逆、加工品质、熟期、株高等品种特点认可度更高;在北方春大豆区,从事农业生产年限和非农劳动力数量是影响农民选择改良品种的主要因素,而在黄淮海夏大豆区和南方多作大豆区,除了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以及高产目标外,影响农民选择改良品种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早熟和抗倒性。研究结果可为分区制定区域品种选育和推广策略,推动中国大豆生产发展提供依据。 杨光明 韩天富 吴存祥 武婷婷 刘丽君 张孟臣 年海 周新安 张万海 李文滨 王曙明 张磊 邢邯 盖钧镒关键词:大豆 中国大豆微核心种质光温综合反应敏感性的鉴定 被引量:6 2020年 大豆是典型的短日喜温作物,光温敏感性决定大豆品种的地理适应范围。为深入了解中国大豆品种主要生态类型的光温反应特性,以282份中国大豆微核心种质为材料在山东济宁进行春、夏两期播种,根据两个播期条件下开花期(R1)的差异,计算参试种质的光温综合反应敏感度(PCRS)。结果表明,中国大豆微核心种质光温综合反应差异较大,生育期性状变异丰富。随着供试种质生育期组的增加,光温综合敏感度增大。不同播期类型大豆光温综合反应敏感度大小顺序为:秋大豆>夏大豆>春大豆。根据光温综合反应敏感度的差异将我国大豆微核心种质分为敏感、中度敏感及钝感3种类型。春播、夏播材料以光温综合反应中度敏感材料居多,而在秋播品种中,敏感材料的比例达63.6%。从3种类型在不同生育期组(MG)中的分布情况看,光温综合反应敏感材料主要分布在晚于MGII的品种中,中度和钝感材料在大部分生育期组中均有分布。生育期组与大豆品种光温反应综合敏感度极显著相关,该性状可作为反映大豆品种的光温生态特性的简便和可靠指标。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的光温反应特性,为挖掘、利用光温钝感资源,选育广适应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宋雯雯 李继存 赵云 周静 黄新阳 曾海燕 杨光明 李素真 吴存祥 韩天富关键词:大豆 微核心种质 中国大豆科技论文产出跃居世界第一 被引量:1 2017年 在SCI-EXPANDED中检索2007—2016年全球发表的大豆相关研究论文,分析了主要国家大豆科技论文的发表情况,发现全球大豆科技论文数量呈稳步增长态势,中国大豆科技论文总数已经在2014年和2016年跃居世界第一位。 杨光明 韩天富关键词:大豆 巴西大豆生产与科研现状分析 被引量:3 2014年 从巴西的大豆生产概况入手,分析了巴西大豆的生产区域分布、收获面积、总产量和单产的变化趋势,总结了巴西的大豆科研体系情况,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分析1995—2013年巴西大豆相关研究的论文数目、发文机构、发文作者、载文期刊、学科分布及论文引用等科研产出情况,并且采用Cite Space III软件分析巴西大豆研究的前沿领域。希望能从巴西的大豆生产和科研布局中获得启发,更好地提高中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杨光明 江红 孙石 李锁平关键词:大豆 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的生育期组归属 被引量:51 2012年 以38个分属MG000-MGVⅢ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参考,通过多点对比试验,对来自16个试验组的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19个对照品种进行生育期组鉴定与划分。所有品种均在北京、武汉两地春播,并选用部分代表性品种在18个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点进行补充试验。结果表明,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的生育期组介于MG0-MGVI之间。不同区域的对照品种可归属相同的生育期组。北方春大豆区晚熟组、西北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区及西南山区春大豆区的对照品种均属MGⅢ;长江流域春大豆区、热带亚热带夏大豆区对照品种属MGV或MGVI。热带亚热带春大豆区2个对照品种福豆301和泉豆7号所在生育期组差异较大,分别归属MGII和MGIV。根据生育期组并考虑其他因素,建议将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组由目前3个组以黄河为界划分为2个组,并对南方部分试验组进行调整。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和西北春大豆区对照品种尽管生育期组相当,但因品种抗旱性要求不同,建议分别设置区域试验。 吴存祥 李继存 沙爱华 曾海燕 孙石 杨光明 周新安 常汝镇 年海 韩天富关键词:大豆 基于SCI-EXPANDED的世界大豆研究动态分析 被引量:8 2014年 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的SCI—EXPANDED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世界和中国发表于1995—2013年的大豆相关研究论文为检索对象,分析了不同国家、机构、作者和期刊的论文数目及引用频次、学科分布和论文语种等情况。借助CiteSpaceⅢ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大豆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示和分析了大豆研究的知识基础和前沿领域。结果表明:1995—2013年SCI—EXPANDED数据库共收录17576篇大豆相关研究论文,发文的36190位作者来自122个国家的5879个机构。论文数目呈波动增长态势,美国、巴西、中国、日本和韩国大豆相关研究论文数目居前5位;美国农业部所属机构、艾奥瓦州立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等机构的论文质量较高。发表大豆相关论文数目位居世界前5位的作者为美国科学家Hartman G L、Shoemaker R C、Boerma H R、Nelson R L和加拿大科学家Cober E R。载文量排名前5位的期刊分别是Crop Scienc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Agronomy Journal和Pesquisa Agropecuaria Brasileira。论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农艺学、食品科学和技术、农业一跨学科、应用化学、生物化学和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大豆分子生物学、植物保护、遗传育种、加工和品质、转基因技术、豆粕饲料和生物柴油研究是世界大豆研究的前沿领域。中国大豆研究的整体规模和水平均已位于世界前列,但在国际高影响力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还不多,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杨光明 李锁平 韩天富关键词:CIT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