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存祥

作品数:185 被引量:605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专利
  • 79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2篇农业科学
  • 19篇生物学
  • 7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16篇大豆
  • 44篇植物
  • 26篇基因
  • 25篇蛋白
  • 21篇转基因
  • 21篇大豆品种
  • 20篇开花
  • 18篇免耕
  • 18篇播种
  • 15篇性状
  • 15篇育种
  • 15篇编码基因
  • 14篇特异
  • 14篇特异性
  • 14篇启动子
  • 14篇作物
  • 14篇光周期
  • 13篇生育
  • 13篇特异性表达
  • 12篇植物开花

机构

  • 170篇中国农业科学...
  • 21篇东北农业大学
  • 8篇北京理工大学
  • 5篇黑龙江省农业...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江西农业大学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江苏徐淮地区...
  • 3篇河南省农业科...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全国农业技术...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天水师范学院
  • 3篇济宁市农业科...
  • 3篇学研究院
  • 2篇河北省农林科...
  • 2篇甘肃省农业科...

作者

  • 185篇吴存祥
  • 148篇韩天富
  • 95篇孙石
  • 88篇侯文胜
  • 48篇蒋炳军
  • 29篇武婷婷
  • 29篇陈莉
  • 26篇宋雯雯
  • 12篇陈海涛
  • 11篇王妙
  • 10篇冯永君
  • 10篇卢为国
  • 9篇冷建田
  • 8篇刘薇
  • 8篇于洋
  • 8篇贾贞
  • 8篇董臣
  • 7篇孙洪波
  • 6篇王汉羊
  • 6篇纪文义

传媒

  • 24篇大豆科学
  • 15篇作物学报
  • 7篇中国油料作物...
  • 6篇大豆科技
  • 3篇大豆通报
  • 3篇作物杂志
  • 3篇农学学报
  • 3篇第24届全国...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核农学报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第十届全国大...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中国甜菜糖业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年份

  • 4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13篇2021
  • 10篇2020
  • 11篇2019
  • 8篇2018
  • 12篇2017
  • 17篇2016
  • 18篇2015
  • 16篇2014
  • 11篇2013
  • 18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10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5
  • 5篇2004
1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保护性耕作研究与应用进展被引量:13
2014年
保护性耕作起源于美国,现已成为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本文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国内外应用概况,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王幸王宗标齐玉军徐泽俊吴存祥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黄淮海夏大豆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5
2017年
在徐州麦豆一年两熟区进行田间定位试验(2012-2016年),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免耕和旋耕)和小麦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对大豆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旋耕处理相比较,免耕处理对大豆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速效K含量没有影响,但减少了土壤NO_3^--N含量,增加了土壤NH_4^+-N含量、土壤速效P含量和播种期至苗期的土壤容重。与不还田处理相比较,秸秆还田处理提高了大豆单株荚数、百粒重和产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速效K含量,降低了土壤NO_3^--N含量、NH_4^+-N含量和初花期至初熟期土壤容重。免耕和秸秆还田均降低了土壤p H值、播种期至初花期土壤温度,增加了播种期至初花期土壤湿度。秸秆不还田下免耕处理大豆单株荚数、百粒重、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 H值和土壤NO_3^--N含量较旋耕处理显著下降。与之不同,秸秆还田下免耕处理土壤湿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P含量高于旋耕处理,土壤温度、土壤NO_3^--N含量和土壤NH_4^+-N含量低于旋耕处理,而免耕处理与旋耕处理间大豆产量和土壤速效K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其中,免耕+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温度、土壤p H值最低,土壤湿度、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因此,在黄淮海夏大豆区推广免耕技术时,应与秸秆覆盖,尤其是秸秆全量覆盖相结合,同时,在生产中需要注意N肥的补充。
王幸邢兴华徐泽俊齐玉军季春梅吴存祥
关键词:大豆土壤耕作秸秆还田
中国不同地区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生育期长度及结构性状的比较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收集19个省(市、区)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的开花期、成熟期等数据,比较了我国不同地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生育期性状的异同,分析二者生长发育的同步性。结果表明,以北纬40°为界,以南地区野生大豆的生育期长于栽培大豆,以北地区则略短;由南向北,野生大豆营养生长期(V)缩短、开花提前,生殖生长期(R)延长,生育期结构比值(R/V)提高。与同纬度地区野生大豆相比,栽培大豆的营养生长期(V)短,R/V比值高。在北纬25°~30°区域,野生大豆与春播类型栽培大豆花期不遇,而在北纬35°及以北地区,二者的开花持续期基本重合。鉴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在进化过程中一直保持相对独立的遗传结构,作者认为对栽培大豆"污染"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的"风险"不应高估。研究结果可为野生大豆的原位保护及在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依据。
朱贝贝孙石韩天富吴存祥
关键词:大豆生育期
转基因技术对全球作物产量和价格的影响
2010年
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2010年2月发布的报告[1],2009年,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攀升,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09年的1.34亿公顷,14年问增长了79倍。
朱贝贝吴存祥侯文胜韩天富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作物产量转基因作物生物技术应用种植面积
植物耐盐相关蛋白和基因及其作为筛选标记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耐盐相关蛋白和基因及其作为筛选标记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GmVP蛋白,是如下(a)或(b):(a)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b)将序列1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
侯文胜黄姗韩天富王伟旗李亮孙石吴存祥
文献传递
一种夏播大豆大双行密植的栽培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夏播大豆大双行密植栽培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用通过审定或引种备案的耐密植、丰产性强、适宜机械化作业且符合品种区划布局的大豆品种,包衣剂拌种后直接采用播种机在田间播种,播种机播种铲设置为...
徐彩龙吴存祥宋雯雯李瑞东
大豆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及其推广应用被引量:8
2008年
2005年以来,农业部连续4年开展了大宗农产品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推介工作。4年间,共推介大豆主导品种22个、大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4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介,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速度,充分展现了科技对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介绍了农业部推介大豆主导品种的类型、适宜区域和在生产中的比重和作用,分析了主推技术的要点和增产效益,比较了大豆主要品种与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大田主要品种覆盖比例的大小。从主要品种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比例看,六大作物品种区域适应能力排序为:玉米>小麦>棉花>大豆>油菜>水稻。作者提出,在今后的大豆育种工作中,应重点加强品种适应性的改良;在主导品种推介中,应适当增加大豆、水稻等光温敏感、区域性强、适应范围窄等作物的主导品种数目。
韩天富吴存祥常汝镇陈应志
关键词:大豆适应性
植物耐盐耐旱性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耐盐耐旱性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提供了GmMYB173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耐盐性和耐旱性中的应用。本发明为培育耐盐耐旱作物,通过分子手段培育广适应的耐盐耐旱作物品种创造条件。
蒋炳军武婷婷韩天富董萌侯文胜房裕东高友菲孙石吴存祥袁珊
文献传递
第二届全国大豆育种家年会在京召开
2008年
杨秋萍吴存祥
关键词:大豆育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育种工作
隐性自然灾害对中国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被引量:6
2013年
随着对显性自然灾害抵御能力的日益增强,隐性自然灾害已经演变成为影响中国作物大面积持续均衡增产的主要因素。研究隐性自然灾害的成灾机制、区域特征和应对策略,可以为抗灾减灾和高产稳产提供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为此,本研究在总结归纳低温、高温、阴雨寡照、阶段性干旱和土壤渍害等隐性自然灾害类型的基础上,明确了不同类型隐性灾害对中国作物生产的主要影响;从作物和区域角度,系统分析了主要隐性自然灾害的成灾原因和发生特征;阐明了气候变化条件下隐性灾害的加重趋势。笔者从农田改造、品种改良、栽培改进等层面着手,提出了全面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抗逆性、作物品种的适应性和耕作栽培的缓冲性等应对隐性自然灾害的建议。
韩天富张卫建胡国华周新安吴存祥李金玉杨文钰
关键词:气候变化食物安全作物生产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