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怀旭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北石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伊通盆地
  • 3篇盆地
  • 2篇断陷
  • 2篇油气
  • 2篇岔路河断陷
  • 1篇断层
  • 1篇岩性
  • 1篇岩性圈闭
  • 1篇油藏
  • 1篇油藏精细
  • 1篇油气藏
  • 1篇油气成藏
  • 1篇油气成藏特征
  • 1篇油气富集
  • 1篇油气聚集
  • 1篇油气聚集带
  • 1篇油气勘探
  • 1篇油气系统
  • 1篇始新统
  • 1篇逆断

机构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4篇杜怀旭
  • 1篇李本才
  • 1篇赵刚
  • 1篇麻旭刚
  • 1篇孙凯
  • 1篇朱建伟
  • 1篇许圣传
  • 1篇马启龙
  • 1篇闫丽萍
  • 1篇张五一
  • 1篇刘鸿友
  • 1篇成俊
  • 1篇周恒涛
  • 1篇纪洪永
  • 1篇黎革全
  • 1篇邓超
  • 1篇朱建峰

传媒

  • 2篇世界地质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6
  • 1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始新统岩性圈闭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是一双断式内陆断陷,其内,始新统发育6个三级层序地层单元。通过对各层序中不同体系域单元的沉积特征分析认为,该区始新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暗色泥岩,与低水位体系域的低水位楔、低水位扇及高水位体系域的大型三角洲等湖相砂体呈横向上相变过渡,纵向上交互,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在新安堡凹陷內的低水位体系域申形成了透镜状岩性圈闭,在新安堡凹陷及万昌构造带周缘的低水位体系域中形成了岩性或复合型岩性圈闭,为该区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周恒涛杜怀旭闫丽萍许圣传马启龙朱建峰
关键词: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始新统岩性圈闭
伊通盆地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被引量:18
2003年
伊通盆地可以划分出莫里青-鹿乡断陷E2s、E2sh含油气系统和岔路河断陷E2s、E2sh含油气系统2个含油气系统及岔路河断陷E2s、E2sh、E2y-E3w复合含油气系统;在分析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条件及含油气系统内油气富集带、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下步勘探方向。
李本才刘鸿友杜怀旭纪洪永孙凯张五一
关键词:伊通盆地含油气系统油气藏油气聚集带油气富集油气勘探
岔路河断陷万昌—梁家构造带万昌组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被引量:3
2011年
万昌构造带和梁家构造带是岔路河断陷的两个重要油气聚集带,在形成演化过程中,万昌构造带受到东南缘控盆断裂的控制,而梁家构造带受Ⅱ号断层的控制,导致了砂体的沉积相差异。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表明,浅层万昌组地层中,万昌构造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砂体,梁家构造带主要发育水下扇砂体,砂体的连续性和储集物性较好,尤其是离物源较近的分流河道和辫状沟道砂体的孔渗较高,深层双阳组、奢岭组、永吉组发育较好的烃源岩,控盆断裂及其衍生的一系列断层有助于油气的运移和封闭,油气成藏条件较好。
成俊朱建伟杜怀旭黎革全麻旭刚赵刚邓超
关键词:沉积相油气成藏岔路河断陷伊通盆地
莫里青油田油藏精细描述研究
莫里青油田双二段油层,形成于近源、快速堆积的断陷湖盆环境。砂体相带窄、缺乏稳定的对比标志层,后期经历多次构造事件改造,储层对比难度较大。本项目应用三维地震结合开发井资料,精确落实区内逆冲断层位置,合理设计了小层对比的骨架...
杜怀旭
关键词:逆断层小层对比沉积微相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