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本才

作品数:17 被引量:21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7篇天文地球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盆地
  • 6篇断陷
  • 6篇油气
  • 4篇地堑
  • 4篇伊通地堑
  • 4篇伊通盆地
  • 3篇油层
  • 3篇油气藏
  • 3篇松辽盆地
  • 3篇气藏
  • 2篇低渗
  • 2篇地层
  • 2篇断层
  • 2篇页岩
  • 2篇页岩油
  • 2篇油页岩
  • 2篇松辽盆地南部
  • 2篇葡萄花油层
  • 2篇综合利用
  • 2篇勘探

机构

  • 17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7篇李本才
  • 3篇贺君玲
  • 2篇王建东
  • 2篇孙凯
  • 2篇张春辉
  • 2篇黄炎波
  • 2篇李淑梅
  • 2篇丁冶
  • 2篇邓守伟
  • 2篇高淑萍
  • 1篇唐振兴
  • 1篇孙万军
  • 1篇巩固
  • 1篇王芳
  • 1篇姚光庆
  • 1篇杜怀旭
  • 1篇石兰亭
  • 1篇江涛
  • 1篇王建功
  • 1篇宋立中

传媒

  • 4篇岩性油气藏
  • 2篇世界地质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矿物岩石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增强自主创新...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介形虫群集性死亡事件成因被引量:10
2010年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发育含大量介形虫化石的介形虫层,介形虫层的单层厚约5~200cm。介形虫层具有低伽马、高电阻、低声波等测井响应特征。以测井资料识别介形虫层为基础,研究了介形虫层在平面上不同相带及其在纵向高频层序格架下的分布规律,探讨了介形虫群集性死亡的原因。介形虫层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大庆、龙虎泡—红岗阶地、黑帝庙等环坳带,盆地东部相对不太发育,滨浅湖是介形虫生存的有利环境;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青一段上部及青二段。高频层序旋回控制了介形虫的繁殖与死亡,介形虫群集性死亡事件主要发生在基准面下降期间。介形虫的群集性死亡与湖泊面积扩大无关,更与海侵事件无关。基准面下降造成水体变浅、矿化度增高以及砂岩进入滨浅湖可能是导致介形虫群集性死亡的直接原因。
潘树新梁苏娟史永苏王天琦王建功曹学明唐振兴李本才董丽红刘晓芳
关键词:介形虫青山口组松辽盆地海侵
伊通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构成分析被引量:12
2009年
针对狭长的双断式断陷盆地伊通盆地地层对比困难的问题,该文在区域构造分析、地层对比、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二级、三级层序界面的特征,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通过研究认为:Tf界面虽然不具有区域性不整合面的特征,但是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最终认定Tf界面属于二级层序界面;通过对Tc和Td不整合面级次的比较,最终确定了永一段地层的归属问题。利用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采用测井-地震相结合,总结了各层序地层的特征,对伊通盆地的地层进行了系统划分与对比,建立了各个标志层的划分与对比标准。
李本才孙凯白洪彬王宏伟
关键词:层序地层地层对比伊通盆地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被引量:13
2004年
伊通地堑二号断层是依通地堑一条重要的断层 ,分隔鹿乡断陷及岔路河断陷 ,断层两侧发育有梁家和五星两个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本文通过高质量的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 ,研究了二号断层的几何学特征 ,分析了其空间变化特征、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 ,认为二号断层不仅横切伊通地堑 ,而且具有控盆作用 ,向东与岔路河断陷的东部边界断层连为一体 ,其演化经历了早期张扭作用及晚期压扭作用 ,对两侧构造带发育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同时认为该断层是一条重要的油源断层 ,对油气成藏有重要控制作用。
李洪革李本才韩龙丁冶
关键词:伊通地堑断层几何学特征油气构造断陷
伊兰—伊通盆地输导体系与油气运聚被引量:20
2002年
油气运移的通道称为输导层或运载层。研究表明 ,伊兰—伊通盆地主要发育三种类型的输导层 :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及断裂。储层砂体、基岩不整合主要作为油气横向运移的通道 ,断裂既可作为油气的遮挡层又可充当油气运移的通道 ,这与断裂的性质和活动强度有关 ,作为运移通道时主要起着担当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或导致油气直接散失的作用。伊兰—伊通盆地可分为岔路河断陷、鹿乡断陷和莫里青断陷 3个二级构造单元 ,上述三个断陷的输导体系存在着差异 ,并控制了其油气的运聚和分布 :①砂体分布特征决定了莫里青断陷油气以近距离运聚为主 ,而断裂和基岩不整合面也为较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 ;②双二段砂层是鹿乡断陷大南凹陷生成的油气大规模向五星构造带运移的优质输导层 ;③断裂在岔路河断陷中起垂向油气运移通道作用 ,对浅层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有着双重作用。
梁春秀魏志平李本才盛久斌
关键词:油气运移垂向运移侧向运移
吉林省油页岩开发利用前景
中国的油页岩蕴藏量十分丰富,但是未被很好利用。结合现有的油页岩开发利用技术,分析了制约油页岩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根据吉林省油页岩资源的分布、储藏和品质特征,探讨适用于吉林省油页岩开发利用技术,以达到油页岩工业化生产...
贺君玲李本才王建东高淑萍李淑梅黄炎波张春辉
关键词:油页岩页岩油综合利用
文献传递
吉林省油页岩开发利用前景
贺君玲李本才王建东高淑萍李淑梅黄炎波张春辉
关键词:油页岩页岩油综合利用
吉林外围盆地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被引量:11
2009年
通过对吉林的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了外围盆地的形成及演化,外围盆地经历了古生代海相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为多类型的叠合盆地。综合分析外围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揭示吉林外围盆地存在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和中、新生代陆相两大油气勘探领域,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进一步明确吉林外围盆地的勘探方向,坚持海相和陆相勘探并举,古生代与中、新生代兼探。
邓守伟贺君玲李本才刘华龚华立杨金辉
关键词:古生代
断陷型盆地温压系统与油气成藏——以伊通地堑莫里青断陷为例被引量:5
2007年
沉积盆地往往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地温-地压系统,包括一个浅层的地温-地压系统及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深层地温-地压系统。在同一个地温-地压系统中,地温与地层压力保持直线关系,但在不同地温-地压系统中,地温和地层压力关系的直线斜率不同。本文从地温-地压系统概念出发,分析了伊通地堑莫里青断陷的地温-地压系统特征,莫里青断陷深层和浅层存在2个叠置的地温-地压系统,其深层属于偏高压型地温-地压系统。研究还表明,莫里青断陷西部(凹陷内)双阳组为低温高压区,西北部为低温低压区,马鞍山断阶带为常温常压区,尖山断隆带为高温低压区。地温-地压系统的纵向和平面分布特征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有一定影响。
石兰亭李本才巩固李楠丁冶
关键词:油气成藏莫里青断陷
伊通盆地岔路河地区早第三纪层序地层模式与隐蔽圈闭预测被引量:8
2006年
根据地质、钻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将下第三系划分为1个巨层序、6个超层序、12个三级层序。在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结合盆地内沉积层序充填特征及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规律,归纳出不同类型的沉积层序和体系域模式,包括在盆地稳定拉张期梁家地区发育三阶坡折型、万昌地区发育调制盆地型、波太地区发育深水盆地型沉积层序模式。低水位期发育的各类扇体,包括低水位扇、低水位楔、辫状水道以及下切河谷充填砂,都可能构成有效储层,并能形成隐蔽圈闭或复合圈闭。由此预测出12个有利区带。
侯德艳魏魁生李本才赵霞
关键词:层序地层模式隐蔽圈闭
水下扇岩相特征及形成机制被引量:58
2001年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沉积物重力流研究得到沉积学家们的广泛重视,特别是自60年代末期,与沉积物重力流密切相关的水下扇研究成为沉积学领域的热点。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沉积物重力流及水下扇研究成果的总结,结合我国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水下扇发育的特点,将水下扇的组成岩相划分为基质支撑砾岩相、颗粒支撑砾岩相、砾质砂岩相、块状砂岩相、经典浊积岩相。水下扇的形成机制系重力流成因。内扇以杂基支撑、颗粒支撑砾岩组合为特征;中扇以砾质砂岩、块状砂岩组合为特征;外扇以CDE序及DE序经典浊积岩发育为特征。
孙连浦刘招君李本才董清水朱建伟吴邦昊
关键词:水下扇浊积岩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