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分析
  • 1篇腰椎
  • 1篇腰椎管
  • 1篇腰椎管内
  • 1篇影像表现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特点
  • 1篇三叉神经
  • 1篇三叉神经瘤
  • 1篇神经瘤
  • 1篇帕金森
  • 1篇帕金森病
  • 1篇丘脑
  • 1篇丘脑核
  • 1篇椎管
  • 1篇椎管内
  • 1篇微电极
  • 1篇微电极导向
  • 1篇立体定向技术

机构

  • 3篇湖南省第二人...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3篇李秋云
  • 3篇黄祖平
  • 1篇罗良贤
  • 1篇吴立业
  • 1篇王维
  • 1篇罗晓

传媒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医用放射技术...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腰椎管内椎间盘游离髓核的MRI诊断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腰椎管内椎间盘游离髓核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腰椎管内椎间盘游离髓核患者MRI征像。结果28例腰椎管内游离髓核均位于硬膜外间隙前部。游离髓核在椎管内向上游走5例,向下游走19例,向后水平游走4例;占据右隔区14例,左隔区10例,中线隔区4例。游离髓核与供体椎间盘髓核呈等或稍低信号,5例见班点状钙化呈更低信号。其形态呈圆形、卵圆形及片带状不规则形。其中5例行GD-DTPA对比剂增强扫描,病灶中心均无强化表现,边缘均有环形中、高度强化。结论正确的扫描方法能准确显示腰椎管内游离髓核,MRI是确诊的首选方法。
黄祖平李秋云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帕金森病CT表现及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后CT影像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的CT表现及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后CT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1)对240例PD患者术前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2)30例PD患者在术后3~12个月(平均6.5个月)CT扫描,观测脑内核团毁损灶33个(其中3例患者为双侧手术):右苍白球腹后内侧核(gpi)毁损灶14个、左Gpi核毁损灶6个,右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灶2个、左Vim核毁损灶11个,对毁损灶最大层面积、术侧CT值(任意值)、健侧对应点CT值(标准值)测量,并算出毁损灶与健侧CT值的差值。结果 (1)PD的CT表现主要为中央型弥漫性脑萎缩,以脑室系统扩大为主,轻度脑萎缩46.67%(112/240),中度脑萎缩40%(96/240),重度脑萎缩3.33%(8/240),正常10%(24/240)。(2)33个毁损靶灶之圆形占27.27%(9/33);类圆形占60.61%(20/33);片状不规则形占12.12%(4/33)。毁损灶的面积Gpi核平均(28.01±2.15)mm^2,Vim核平均为(14.03±1.24)mm^2,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毁损灶Gpi核CT值较健侧平均下降(11.80±0.87)HU,Vim核CT值较健侧平均下降(10.80±1.28)HU,两者亦有差异性(P〈0.05)。结论 PD患者术前CT扫描对掌握手术适应证较重要,重度脑萎缩患者提示不宜做外科手术治疗。术后CT扫描观察毁损灶之形态、面积、密度变化等影像学改变,有利于对手术疗效、并发症等评估提供一定证据。
黄祖平王维李秋云罗晓
关键词: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技术苍白球丘脑核
颅内三叉神经瘤的CT及MRI影像分析及诊断
2006年
目的:通过分析颅内三叉神经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探讨三叉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手术后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瘤的CT和MR资料。结果:肿瘤多数位于中颅窝及后颅窝,少数可骑跨于中、后颅窝,呈类圆形或圆形伴乳头状突起,累及Meckel腔,骑跨者多呈哑铃状,少数形状极不规则。肿瘤内多数伴有囊变。结论:颅内三叉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部位、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多可作出正确诊断。
李秋云黄祖平罗良贤吴立业
关键词:MRI影像表现三叉神经瘤影像分析影像学特点MRI表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