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剑

作品数:15 被引量:639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骨折
  • 6篇周围神经
  • 5篇神经损伤
  • 5篇周围神经损伤
  • 5篇内固定
  • 4篇关节
  • 3篇桥接
  • 3篇桥接修复
  • 3篇康复
  • 3篇甲壳质
  • 3篇粉碎性
  • 3篇粉碎性骨折
  • 2篇远端
  • 2篇神经修复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术后康复
  • 2篇桡骨远端
  • 2篇外固定
  • 2篇外固定架

机构

  • 15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5篇李剑
  • 15篇姜保国
  • 11篇张殿英
  • 7篇徐海林
  • 6篇傅中国
  • 5篇张宏波
  • 3篇傅忠国
  • 3篇党育
  • 3篇张培训
  • 2篇王天兵
  • 2篇赵富强
  • 2篇尚永刚
  • 2篇杨明
  • 1篇韩娜
  • 1篇范兵
  • 1篇蒋岩
  • 1篇王会民
  • 1篇阎家智
  • 1篇魏光如
  • 1篇任侠飞

传媒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3篇中华手外科杂...
  • 2篇骨与关节损伤...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6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管桥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3年
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中非常多见.现有的修复技术是:神经缝合及神经移植.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单纯的技术提高已经不能再使损伤神经的功能获得更进一步的恢复,但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仍不十分满意.随着对周围神经损伤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实验不断证实神经管桥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积极作用.
李剑姜保国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神经再生
复方红芪提取液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研究
姜保国蒋岩张殿英徐海林党育傅中国任侠飞李剑张宏波
在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39870851)资助下,我们采用自行配制的以红芪为主的八味药复方制剂作为治疗药物,观察其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有无促进作用及有效剂量。实验用钳夹大鼠坐骨神经的方法做成周围神经损伤的模...
关键词:
关键词:周围神经
替代神经外膜缝合─小间隙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被引量:15
2003年
目的 :在动脉套接的基础上 ,尝试一种海洋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 ,代替传统外膜缝合法的可行性方法 :将SD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修复 ,进行动脉套接的早期和远期的组织学和电生理学观察 ,其后进行海洋生物套管桥接的组织学及电生理观察。结果 :原位和旋转的动脉套接组与外膜原位缝合组取得了相似组织学和电生理学恢复效果 ,且明显好于旋转的外膜缝合组 ;此种海洋生物套管取得了与动脉套管相似的结果。结论 :本实验结果提示动脉套接模型有利于神经再生 ,此种海洋生物套管小间隙套接的修复效果好于断端转位的外膜缝合 ,有可能成为替代临床外膜缝合的新方法。
姜保国李剑
关键词:小间隙套接周围神经损伤甲壳质
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8
2003年
目的 探讨用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将SD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切断后 ,按手术方法随机分为 5组。A组 :神经外膜原位缝合 (n =10 ) ;B组 :生物套管小间隙原位桥接 (n =10 ) ;C组 :断端旋转 180°外膜缝合 (n =10 ) ;D组 :断端旋转 180°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 (n =10 ) ;N组 :正常对照 (n =10 )。术后 6周行电生理学检查 ,光镜下作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A、B、D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快于C组但慢于N组 ,5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数目 ,A >B >D >C >N组 ,A、B、D组与C组相比 ,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P<0 .0 5 ) ;但A、B、D 3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的效果好于断端转位的外膜缝合 ,具有替代外膜缝合的可行性。
李剑姜保国张殿英张宏波党育尚永刚杨明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神经修复甲壳质
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及术后康复被引量:106
2002年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及非手术治疗适应证、手术治疗方法及手术对患肢功能恢复的重要性。 方法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对收治的 4 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 ,依据Neer分型及骨折移位的严重程度进行非手术治疗 15例 ,手术治疗 31例 ,术后患肩早期外展支架固定及康复锻炼。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为 6~ 2 6个月 ,平均 12 .6个月。患肢功能按尚天裕等肩关节功能评估标准 ,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 93.5 % (2 9/ 31)和93.3% (14 / 15 )。 结论 肱骨上端骨折仅有较小的移位 ,一般用非手术治疗。对于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 ,采用T形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 ,同时配合外展支架固定及规范的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降低了此处骨折凝肩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其治疗重点是可靠的固定及早期功能恢复。
姜保国傅中国张殿英徐海林李剑范兵
关键词:肱骨骨折骨折固定术康复手术疗法
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神经断端保留小间隙的静脉桥接模拟神经外膜形成神经再生室,为周围神经再生创造了良好的生理环境,从而保证神经束的良好对合。实验采用部分脱乙酰甲壳质作为套管材料,用小间隙桥接方法修复坐骨神经损伤,观察套管内的神经再生情况,并与传统外膜缝合法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1-01/2002-10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①主要材料:实验所用中空圆柱形套管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中国纺织科学院共同发明的一种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专利号:01136314.2)。实验中所用套管尺寸为:管长4 mm,壁厚0.1 mm,内径1.5 mm。②实验动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2大组,每组10只,每一大组全部10只动物的左腿坐骨神经为一组,右腿坐骨神经为另一组,每组10根坐骨神经。另取5只同样大鼠双侧坐骨神经未做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③实验方法:外膜原位缝合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神经外膜原位缝合;生物套管小间隙原位桥接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小间隙套管桥接;断端旋转180°外膜缝合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远端旋转180°后,神经外膜缝合;断端旋转180°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远端旋转180°后,小间隙套管桥接。④实验评估:术后第7,14,21,28,42天取坐骨神经,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观察。结果:再生神经延套管中央走行,7 d时已有部分纤维通过2 mm间隙,14 d时有髓纤维数量明显多于近端。21 d后,套管组与原位外膜组新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相近。再生纤维胞核数量较多,髓鞘纤细。套管结构完整。结论:此种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内的再生神经连续、整齐,髓鞘完整,其神经再生情况好于传统外膜缝合法。
李剑张培训张殿英张宏波尚永刚杨明党育姜保国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免疫组织化学
手掌指骨折AO微型钛金属板内固定临床应用被引量:24
2003年
目的 针对不同部位的掌、指骨骨折而采用不同类型的AO微型钛金属板进行内固定治疗,探讨骨折的愈合特点及肌腱与钛金属板的相互关系,为手部的早期功能康复提供确切的治疗依据。方法针对不同部位的掌、指骨骨折,采用指背的弧型或S型切口,沿伸指肌腱正中纵行切开显露骨折,复位后根据骨折的具体类型,选择AO微型钛金属板、钛螺钉固定。结果 临床应用76例病员,83处骨折其中29处为通关节骨折。术后15d TAM法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8周,平均5周,68例随访3个月以上,TAM法优良率达89.8%,远期优良率100%。结论 AO微型钛金属板治疗手部指骨骨折,固定确切,诸多复杂骨折均可达到解剖或近解剖位。手术操作不复杂,能术后第1天即可开始功能训练,能有效预防手掌、指部肌腱粘连,功能恢复满意。
傅中国姜保国张殿英王天兵李剑Nabees
关键词:内固定功能康复
T型AO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近关节骨折的临床评价被引量:15
2002年
目的 :探讨应用T型AO外固定架治疗距踝关节 4cm以内的胫腓骨骨折及Pylon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我科自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2月采用T型外固定架治疗距踝关节 4cm以内的胫腓骨骨折及Pylon骨折 14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定期复查 ,有明确骨性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结果 :14例病人经随诊 6个月左右 ,10 0 %达到骨性愈合 ,功能恢复完全正常。结论 :T型AO外固定架是非常适合于距踝关节 4cm以内的胫腓骨骨折及Pylon骨折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短 ,创伤小 ,骨折易愈合 ,固定可靠的优点 ,功能恢复满意。
傅中国姜保国张殿英李剑NABISH
关键词:胫腓骨PYLON骨折近关节骨折
内固定加皮瓣转移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并胫前皮肤缺损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外伤性局部皮肤缺损的修复与非跨关节的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12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胫前皮肤损伤严重或缺损者应用同侧顺行舌形深筋膜转位皮瓣,并应用钢板螺钉行非跨关节的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植骨内固定和治疗。结果 6例行一期同侧顺行舌形转位皮瓣加AO“L”型、AO“T”型钢板内固定修复;另6例行二期同侧顺行舌形转位皮瓣加AO钢板内固定修复术,其中1例内固定并且加AO“L”型外固定架外固定混合治疗,12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对于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伴有局部皮肤损伤严重者,采用非跨关节的内固定加皮瓣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傅中国姜保国张殿英王天兵李剑
关键词:内固定皮瓣转移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胫前皮肤缺损
AO微型纯钛板钉内固定治疗掌骨干骨折被引量:42
2002年
目的 探讨AO微型纯钛金属板钉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对 2 1例 2 2处掌骨骨折 ,采用特制AO微型纯钛金属板钉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 3~ 6个月 ,骨折愈合率达 10 0 %。伤手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伸屈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对于外伤后康复要求较高的掌骨骨折 ,改进传统的治疗手法 ,采用特制的AO微型纯钛板钉行坚实的内固定治疗 ,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可得到满意的治疗结果 ;
姜保国傅忠国张殿英徐海林李剑
关键词:掌骨骨折内固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