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中国

作品数:73 被引量:1,208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3篇骨折
  • 19篇内固定
  • 12篇固定术
  • 11篇手术
  • 9篇骨折固定
  • 9篇骨折固定术
  • 8篇愈合
  • 8篇周围神经
  • 8篇外科
  • 7篇远端
  • 7篇桡骨远端
  • 7篇股骨
  • 6篇远端骨折
  • 6篇生物力学
  • 6篇桡骨远端骨
  • 6篇桡骨远端骨折
  • 6篇细胞
  • 5篇术后
  • 5篇桡骨骨折
  • 5篇外科治疗

机构

  • 70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中国康复研究...
  • 1篇青岛市第八人...

作者

  • 73篇傅中国
  • 70篇姜保国
  • 65篇张殿英
  • 25篇王天兵
  • 22篇徐海林
  • 21篇陈建海
  • 18篇张宏波
  • 12篇张培训
  • 12篇赵富强
  • 10篇杨明
  • 7篇魏光如
  • 6篇薛峰
  • 6篇李剑
  • 6篇徐峰
  • 5篇何湘君
  • 4篇褚亚明
  • 4篇党育
  • 3篇李兵
  • 3篇任侠飞
  • 2篇蒋化龙

传媒

  • 9篇中华手外科杂...
  • 7篇第十届全国骨...
  • 4篇中华外科杂志
  • 4篇中华创伤杂志
  • 4篇中国临床康复
  • 4篇中华创伤骨科...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骨与关节损伤...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国骨肿瘤骨...
  • 2篇第七届全国创...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10篇2005
  • 22篇2004
  • 7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6
  • 1篇1994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椎弓根内固定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0
2003年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要点及椎弓根内固定在腰椎管减压手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总结1999年1月~2001年6月采用广泛椎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椎间关节融合、横突间植骨治疗的52例腰椎管狭窄症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随访6个月~30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后跛行改善者52例(100%),下肢肌力障碍恢复36例(69.2%),肌萎缩16例均有所恢复;36例感觉障碍者,完全恢复10例(27.8%),部分恢复20例(55.66%),无明显恢复6例(16.7%)。4例术前没有皮肤感觉障碍的病人术后出现小腿或足背外侧皮肤麻木,3个月后恢复。结论: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手术中,椎弓根内固定对有结构性和动力性腰椎滑脱的病人可起到使滑脱椎体复位、相邻椎体间稳定及椎间融合的作用;并可使摘除椎间盘后的相关间隙高度得到维持,减少残余或进一步变性的组织向椎管内脱出。
姜保国张殿英傅中国
关键词:椎弓根内固定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手术
髌骨骨折“?”形支持克氏针张力带治疗与术后早期康复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解决张力带内固定中的支持克氏针易于脱针而影响术后的早期功能训练问题。方法通过在张力带中对通过骨折线的双克氏针折弯部进行“?”处理,同时结合选择钢丝的双点加压以增加“8”字张力带的张力,使髌骨骨折得到更加牢固稳定的固定。术后超早期膝关节功能训练。结果通过30例的临床应用优良率100%。结论牢固稳定固定和术后超早期膝关节功能训练是髌骨骨折功能恢复关键。
傅中国姜保国张殿英Nabees徐海林
关键词:髌骨骨折张力带
防旋转自锁骨折内固定器
一种防旋转自锁骨折内固定器,由螺杆、套筒和螺栓组成,螺杆前段具有螺旋刃,螺杆后段端头具有与螺栓一端相连的连接结构,螺杆后段至少靠近端头的套入部分的外径小于与螺杆相接触的套筒前端的内径;螺栓被套于套筒内,将螺杆和套筒连为一...
杨明姜保国张殿英傅中国陈建海徐海林王天兵张宏波
文献传递
腰椎横突形态学研究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研究腰椎横突的形态结构,为后路脊柱手术,尤其是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术提供详尽的解剖学资料。方法 CE LightSpeed QX/iCT扫描仪检查20名中国人的L_(1-5)共100个椎骨。数据重建后测量200个腰椎横突参数:横突长度、横突宽度、横突厚度、横突冠状面倾斜角和横突水平面倾斜角。观测腰椎横突内外部形态结构及节段性变化特点。结果 各参数左右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除L_5外,相同节段内侧、中间宽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与外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相同节段内侧、中间和外侧的厚度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L_1长度最短,约10mm;L_(2、4、5)长度相似,约15mm;L_3最长,约19mm。L_(1-4)厚度节段性变化不明显,但在L_5水平较L_4增大1倍左右。各节段横突宽度、厚度从内到外逐渐变窄、变薄。L_5宽度和厚度在各节段中均最大。横突水平面角均偏向后侧,从冠状面看各节段横突几乎水平走向。结论 横突是腰椎后方的重要结构,虽有一定的形态学规律,但某些横突参数的个性化特点显著,术前利用重建CT详尽地测量横突参数,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横突间融合术的安全性,提高融合率。
李兵姜保国傅中国张殿英杜湘珂王天兵
关键词:腰椎横突形态学解剖学
GFAP启动子与骨髓基质干细施神经胶质分化的筛选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结合特异性GFAP启动子控制的EGFP的表达来筛选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方法构建报告载体pGFAP-EGFP,原代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β-ME、RA、forskolin、bFGF、PDGF-AA、HRG-β等复合物的诱导7 d后,pGFAP-EGFP载体转染,G418抗生素筛选。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存活细胞体内的EGFP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荧光细胞的比率。结果 报告载体pGFAP-EGFP构建成功,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部分细胞存活,流式细胞仪测定82.74%的细胞表达EGFP。筛选出的细胞GFAP免疫细胞化学鉴定阳性。体外扩增后可以得到大量的目的细胞。结论.特异性GFAP启动子控制的EGFP的表达可以在体外有效的进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筛选和扩增。筛选后的细胞具有胶质细胞表型,可提供足够的胶质细胞进行神经系统的细胞替代治疗。
张培训姜保国何湘君赵富强魏光如张殿英傅中国张宏波
关键词:GFAP骨髓基质干细胞EGFP胶质细胞
自锁空心加压防旋转刀片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运用医学仿真软件Mimics 10.0对股骨的CT图像进行处理,完成了股骨曲面初步的三维重建,并运用Geomagic Studio工程逆向软件进行了股骨NURBS曲面重构,建立几何模型。模拟自锁空心加压防旋刀片固定股骨颈骨折并单腿站立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0.0进行接触分析,计算自锁空心加压防旋转刀片的应力分布和股骨的位移分布。自锁空心加压防旋刀片的最大MISES应力分布为133.179~182.417 MPa,股骨的最大位移为0.367~0.864mm。提示自锁空心加压防旋刀片固定股骨颈骨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杨明王维胡岩王奇志陈建海张殿英傅中国姜保国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骨折内固定有限元分析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及其方法改进被引量:17
1996年
自1990年5月始,采用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下肢痉挛302例。其中脑瘫患者288例,平均年龄10.4岁。按照Ashworth5级法,术前肌张力平均3.8级,术后降至1.2级。作者在高选择法、电刺激技术以及分段跳跃式椎板切除显露神经后根等方面对传统的SPR术式做了改进。122例随访超过2年,痉挛解除有效率达96.6%,功能改善率达83.6%。本文还对SPR解除痉挛的可行性、手术方法改进的意义等进行了讨论。
徐林蒋化龙傅中国易斌
关键词:腰骶神经后根痉挛外科手术
梨状肌综合症的MR更多维重建诊断及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多维成像重建技术对梨状肌综合症的诊断意义;观察梨状肌腱性纤织切断,坐骨神经松解的早期治疗效果. 方法:2001年7月-20033年9月,对12例臀骶部及下肢疼痛患者行MRI检查,通过...
王大兵姜保国傅中国张殿英
关键词:核磁共振梨状肌综合症坐骨神经
文献传递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0
2003年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的效果。 方法 本组 12 0例踝关节骨折 ,男 6 8例 ,女 5 2例 ;年龄 18~ 72岁 ,平均 2 6 .8岁。受伤肢体左侧 5 5例 ,右侧 6 5例 ,其中单纯内踝骨折 8例 ,单纯外踝骨折 2 1例 ,双踝骨折 5 8例 ,三踝骨折 33例。按Danis -Weber分类 ,A型 8例 ,B型 78例 ,C型 34例。对内踝骨折复位采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及张力带固定 ;外踝骨折行纯钛金属板螺钉内固定 ;对于后踝骨折 ,大于关节面 1 4时 ,从前方置入 4 .5mm加压螺钉固定。手术的标准是肉眼下解剖复位。术后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 ,且不使用石膏外固定。 结果 随访 6~12个月 ,113例 (94 .2 % )达到完全正常行走 ,7例 (5 .8% )行走时仍有小腿酸胀和踝部不适感。患者满意 116例 ,满意率高达 96 .‘7%。 结论 完好的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积极的术后康复可使大多数踝关节骨折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姜保国傅中国张殿英王天兵徐海林
关键词: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内固定
完全去神经大鼠皮肤愈合过程中神经纤维再生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完全去神经对大鼠皮肤伤口愈合的影响及愈合过程中神经纤维再生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情况,探讨神经纤维再生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伤口愈合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6-0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雌性Wistar大鼠32只,体质量250~300g。切断所有大鼠右下肢的坐骨神经和股神经,然后分别制造1cm的圆形皮肤缺损作为去神经组,在大鼠左下肢相应部位制造同样皮肤缺损作为对照组,于伤后1,3,7,14d每个时间点随机处死8只大鼠,用3M贴膜覆盖于伤口,然后沿切口周围1cm切取伤口组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丝蛋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结果:纳入大鼠3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伤口无感染。①两组大鼠伤后7d的伤口面积比伤后1d均明显缩小[去神经组:(0.195±0.053),(0.687±0.053)cm2;对照组:(0.131±0.041),(0.562±0.088)cm2]。与对照组相比,去神经组伤后3d大鼠的伤口面积无明显变化[(0.366±0.031),(0.408±0.079)cm2,P>0.05]。②去神经组伤口的神经丝蛋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染色在伤后第1,3,7,14天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完全去神经后皮肤伤口愈合缓慢,而伤口内的神经纤维再生缓慢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减少与皮肤伤口愈合缓慢有着密切关系。
褚亚明姜保国张殿英傅中国徐峰赵富强
关键词:去神经神经丝蛋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