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婴婴 作品数:21 被引量:84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新生儿脐血胃促生长素浓度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析新生儿脐血胃促生长素(ghrelin)水平的影响因素,探讨胃促生长素在胎儿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00例新生儿脐血胃促生长素水平,分析其与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和胎盘重量的关系。结果脐血胃促生长素浓度为606.2(488.4~914.4)pg/ml[中位数(P25~P75)],不同性别、分娩方式间胃促生长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血胃促生长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小于胎龄儿脐血胃促生长素水平[1211.7(668.8~1690.5)pg/ml]明显高于足月适于胎龄儿[750.4(534.2~1030.o)pg/ml]及大于胎龄儿[520.6(439.9~773.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和出生体重是脐血胃促生长素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脐血胃促生长素浓度可能随胎龄的增长而增加,其水平受出生体重的负反馈调节,可能是对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营养环境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黄小艺 蔡威 施婴婴 沈月华关键词:胎血 胃促生长素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获得性败血症围生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极低体重儿(VLBW)院内获得性败血症的发病情况和围生期高危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发生院内获得性败血症的29例VLBW和108例非败血症的VLBW的母婴状况进行回顾性调查,采用SPSS软件进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7例VLBW中,有29例发生了院内获得性败血症,发生率为21.16%,死亡4例,病死率13.79%。随胎龄和出生体重降低,院内获得性败血症发生率增加。70%是革兰阴性菌感染,主要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出生体重≤1000g是院内获得性败血症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发生率为75%,相对危险度7.56(4.35~14.24)。增加VLBW发病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体重≤1000g、中心静脉骨管(PICC)、生后2周内的贫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反复呼吸暂停。结论院内获得性败血症多见于VLBW,是导致VLBW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必须采取各项综合措施降低院内获得性败血症的发生。 丁艳 施婴婴 沈月华关键词:医院内感染 极低体重儿 败血症 Mounla营养评价方法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 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采用Mounla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营养评价。方法上海市2003年1月~2004年12月间5家医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26例,采集出生体重、体重下降最明显的日龄、最低体重及回到出生体重的日龄,用Mounla提出的方法进行营养评价。结果12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用Mounla的营养评价方法,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48.4%。结论Mounla这一评价方法的提出,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一定参考。 单红梅 蔡威 孙建华 曹云 施婴婴 方炳华关键词:营养评价 极低出生体重儿 营养支持 产妇年龄对胎婴的影响 被引量:1 1983年 一个成年妇女,在什么年龄生育为宜,已引起人们所关注,因为这既与计划生育有关,又是个优生问题,尚未见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报告,为此,探讨产妇年龄对胎婴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资料来源1974年1月~1980年底,凡本院出生,住院期间资料完整之新生儿共29,282例,死胎,死产259例,共有围产儿29,541例,按产妇年龄分4组进行分析。调查分析一、产妇年龄分布情况从表1及附图中可以看出产妇各年龄所占百分比不同,其分布曲线呈偏态,以27岁产妇为最多,占15.14%而40岁以上者最少,占0.18%;大部分产妇年龄分布在25~29岁,占63.57%;而25~34岁者占91.38%。 刘兴国 崔爱平 沈月华 吕志伟 施婴婴 王揆初 蔡松珠 钱小丽关键词:产妇 年龄分布 年龄因素 成土因素 产科外科手术 剖腹产 上海地区孕、产妇血清风疹抗体测定结果 1983年 风疹是一种轻症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文献报道,妊娠3个月内的孕妇一旦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造成畸形.自减毒活疫苗应用后,风疹流行得到了控制,先天性风疹的发病率也随之降低。风疹在我国人群中感染是相当普遍的,但由此引起的畸形尚未见报道。为了解育龄期妇女风疹免疫状态与胎儿的关系,我们于1980年8月至1981年4月测定了上海地区不同孕龄妇女、产妇和新生儿的血清抗体,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嵇琳英 王国芳 陆伟琴 贺适民 陈蕙英 吕志伟 施婴婴 崔爱平关键词:血凝抑制抗体 孕龄 产妇血清 风疹感染 抗体效价 风疹抗体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致胎儿水肿一例 被引量:2 2006年 患儿女,生后20min,因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由产房转入新生儿科。系孕3产1,胎龄31+3周,顺产分娩,出生体重2148g。1 min Apgar评分3分,5 min Apgar评分8分。羊水清,胎盘边缘见一暗红色肿块,质硬,约7cm×7cm×5cm大小。母亲病史有胎膜破裂6h,孕26+4周胎儿B超示胎盘胎儿面有低回声不均质占位,胎盘血管瘤可能,孕31周B超示羊水过多。患儿入室体检:呼吸36次/min,心率131次/min,全身显著性水肿,反应尚可,心肺听诊无异常,腹稍隆、软,肝肋下1.5cm,质软,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 周静 刘志伟 施婴婴关键词: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胎儿水肿 羊水过多 回声不均质 胎盘血管瘤 肌张力低下 光疗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镁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1 1999年 为了探讨蓝光治疗对新生儿血镁的影响,将蓝光治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0例在光疗前、光疗后分别监测了血清镁水平。结果表明,光疗前、光疗后血清镁水平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40例婴儿在光疗后显示低镁血症者有4例占(10%)。故本文建议,在光疗时需要监测血清镁,同时对有低镁血症患儿应加强监护及护理,以防光疗引起的低镁惊厥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施婴婴 唐征关键词:光疗法 新生儿黄疸 血清 镁 母孕期血清抗体与新生儿ABO溶血症50例分析 2006年 目的为了探讨母孕期血清抗体与新生儿ABO溶血症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夫妇血型不合者在母孕中期曾测定血清IgG抗A、抗B抗体者≥64时追踪其新生儿ABO溶血症发生情况,共50例作了调查分析。结果50例其中有3例抗体很高分别为512、1024、2048均没有发生新生儿ABO溶血症。母子血型相同有14例,母子血型不合有36例。36例母子血型不合中有19例新生儿发生ABO溶血症,发生率为52.78%。母血型不合19例中母产前抗体滴定度≥64者有6例占17.14%,其中新生儿发生ABO溶血症为3例占50%母产前抗体滴定度128-≥256者有30例占83.33%,其中新生儿发生ABO溶血症为16例占53.33%。在母子血型组合中O-A血型组合明显多于O-B血型组合为1.57∶1。结论O-A血型组合较O-B血型组合易发生ABO溶血症,孕母血清抗体水平的高低其新生儿发生ABO溶血症的程度不成正比关系。 施婴婴 沈月华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症 ABO血型 围产期李斯特菌感染五例 被引量:14 2004年 施婴婴 沈月华关键词:围产期 李斯特菌感染 围产儿 1,25-二羟维生素D_3对脐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脐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s)分化、成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获得脐血单核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介素-4(rhIL-4)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诱导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s)以及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用1,25(OH)2D3(10 nmol/L)干预(干预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来源DCs分化、成熟各阶段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Real-Time PCR方法检测1,25(OH)2D3对DCs分化成熟过程中维生素D受体(VDR)和1α-羟化酶(CYP27B1)mRNA表达的影响;Annexin V-FITC和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DCs的凋亡情况。另设不使用1,25(OH)2D3干预者为对照组。结果①干预组iDCs表面CD14分子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40.05%vs 5.14%,P<0.001),而CD1a和CD11c分子表达则显著低于对照组(12.73%vs 30.07%,P<0.01;91.27%vs 95.94%,P<0.05),mDCs表面CD80、CD86和HLA-DR分子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52%vs 17.75%,P<0.01;51.10%vs 69.76%,P<0.01;69.38%vs 92.35%,P<0.01)。②随着DCs的分化成熟,iDCs和mDCs的CYP27B1表达均显著高于单核细胞(P=0.005,P=0.002),而且mDCs CYP27B1的表达显著高于iDCs(P=0.01)。iDCs和mDCs的VDR表达显著低于单核细胞(P=0.01,P=0.003),但iDCs和mDCs的VD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③干预组iDCs的CYP27B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VDR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1,25(OH)2D3对mDCs的CYP27B1和VDR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④FITC和PI双染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rhTNF-α刺激48 h后,干预组DCs的早期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0.8%vs 9.23%,P<0.01);rhTNF-α刺激72 h后,干预组DCs的晚期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9.39%vs 7.27%,P<0.01)。结论 1,25(OH)2D3抑制了脐血单核细胞来源DCs的分化和成熟,促进脐血单核细胞来源DCs的凋亡。 李海园 唐征 施婴婴 王慧 刘志伟关键词:25-二羟维生素D3 树突状细胞 分化 凋亡 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