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宇

作品数:18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市骨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麻醉
  • 6篇手术
  • 4篇神经阻滞
  • 4篇关节
  • 3篇置换术
  • 3篇髋关节
  • 3篇小儿
  • 3篇麻醉后
  • 3篇麻醉后恢复
  • 3篇麻醉后恢复室
  • 3篇恢复室
  • 3篇关节置换
  • 3篇芬太尼
  • 2篇异丙酚
  • 2篇镇痛
  • 2篇苏醒
  • 2篇全髋
  • 2篇全髋关节
  • 2篇全髋关节置换
  • 2篇坐骨

机构

  • 18篇郑州市骨科医...
  • 3篇郑州市中心医...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张宇
  • 4篇安慧霞
  • 3篇孙静
  • 2篇黄雄庆
  • 1篇蔡朝阳
  • 1篇胡泊

传媒

  • 5篇医药论坛杂志
  • 2篇现代诊断与治...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实用诊断与治...
  • 1篇实用神经疾病...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异丙酚对大鼠内脏抗伤害作用的脊髓机制
2012年
目的探讨异丙酚抗内脏伤害作用是否与脊髓r-氨基丁酸受体A型受体(GABAA受体)、阿片受体有关。方法56只雌性SD大鼠成功脊髓蛛网膜下腔埋入导管并随机分为7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二甲基亚砜10μl组(ND组);异丙酚10μg组(P1组):异丙酚20μg组(P2组);荷包牡丹碱0.2雌组(B组);荷包牡丹碱0.2μg+异丙酚10μg组(BP1组);纳洛酮2μg组(Na组);纳洛酮2μg+异丙酚10μg组(NaP1组)。药物均由鞘内注射。采用直肠黏膜下注射福尔马林复制内脏痛模型。2h后取脊髓第2~3腰椎节段,用免疫组化法观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FOS的表达。结果鞘内注射异丙酚明显减少内脏痛大鼠脊髓背角FOS免疫反应样神经元(FOS-like immunoreactivity,FLI)阳性细胞数(P〈0.01);鞘内注射异丙酚产生的效应可被鞘内注射荷包牡丹碱或纳洛酮部分拮抗。结论异丙酚对内脏伤害刺激具有抑制作用;异丙酚抗内脏伤害作用机制与脊髓GABA。受体、阿片受体有关。
安慧霞张宇
关键词:异丙酚GABAA受体阿片受体
纳布啡预注用于防治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体会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究纳布啡对防治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全身麻醉患者80例,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手术麻醉前预注纳布啡,而对照组全麻患者术前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比两组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苏醒时间、镇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皮质醇以及肾上腺素,有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等。结果观察组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个不同时期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糖、肾上腺素、皮质醇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麻患者术后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布啡在预防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中应用价值显著,有助于减少患者发生躁动情况,提高镇静作用,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而且不会对患者的苏醒时间产生较大的影响。
张宇
关键词:全身麻醉躁动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前入路与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远端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前入路与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远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下肢远端手术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前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比较2组穿刺操作与超声识别情况,同时比较2组麻醉效果与神经阻滞情况。结果观察组坐骨神经距体表距离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超声识别坐骨神经所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针进针深度大于对照组,且穿刺所用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运动阻滞、感觉阻滞、镇痛持续时间及麻醉效果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神经阻滞过程中未见神经损伤、穿刺部位血肿、麻药中毒等并发症,出现轻微不适后经对症处理后改善。结论超声引导下前入路与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远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各有不同,前入路进针下坐骨神经更易被识别,而侧入路进针可快速到达坐骨神经,但这两种入路进针方式的麻醉效果差异并不明显,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实际状况合理选择超声探头位置与入路进针方式。
张宇
关键词:坐骨神经阻滞前入路侧入路
麻醉后恢复室仪器合理配置的探讨
2005年
目的探讨国内PACU仪器的合理配置。方法统计分析PACU4年收治患者的治疗效果,统计恢复床、监测仪、呼吸机数量及配置。根据患者入PACU是否带气管导管分为A、B两组,分析留置气管等对呼吸机、监测仪使用时间的影响。结果经过PACU治疗送回病房的2007例患者,均平稳、安全复苏。恢复室平均监测治疗时间为(65.84±38.69)min。A组监测治疗时间为(84.32±44.71)min,B组为(63.56±37.46)min,A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监测仪使用率为100%,而呼吸机使用率为3.34%。结论带气管导管入PACU患者监测治疗时间延长。恢复室需要较好的监测仪,但不一定要有数量众多的先进呼吸机。
张宇孙静黄雄庆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呼吸机
臂丛神经肌间沟阻滞法的麻醉体会
2003年
我院多年来采用臂丛神经肌间沟阻滞麻醉做锁骨,肩部及肱骨位手术,获得极好的麻醉效果,现将2001年元月~2002年元月应用臂丛神经肌间沟阻滞法麻醉开展上肢骨,关节损伤手术189例,报告如下.
胡泊张宇
关键词:麻醉锁骨手术肩部手术
喉罩技术结合瑞芬太尼合用丙泊酚在小儿骨科手术麻醉中应用的效果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分析喉罩技术结合瑞芬太尼合用丙泊酚在小儿骨科手术麻醉中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行骨科手术治疗的7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氯胺酮静脉全麻)及观察组(喉罩技术结合瑞芬太尼合用丙泊酚)各35例,比较两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应激状态相比较,观察组数值更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技术结合瑞芬太尼合用丙泊酚应用安全性更高,术中应激状态更理想,值得在麻醉工作中推广使用。
张宇钱新苗
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应激状态
超声引导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全麻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血氧饱和度及苏醒时间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全麻全髋关节置换围术期血氧饱和度(SpO2)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4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麻醉方式分为A组(采用单纯插管全麻,18例)和B组(采用超声引导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22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氧饱和度SpO2、苏醒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情况及麻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T1-T4时的SpO2均低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时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1-T4时SpO2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苏醒时间显著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2 h、12 h、1 d、2 d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头痛、恶心呕吐与低血压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与仅采用插管全麻相比,超声引导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可改善患者SpO2降低幅度、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减少疼痛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是一种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张惠梅张宇冯国伟
关键词:神经阻滞血氧饱和度
麻醉后恢复室治疗时间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麻醉后恢复室(PACU)4年收治的患者,探讨影响PACU治疗时间的因素。方法统计分析2007例PACU收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麻醉方法、是否带气管导管、入室原因对恢复室治疗时间的影响。结果所有经过PACU治疗送回病房的患者,均平稳、安全复苏。恢复室平均时间为(65.84±38.69)m in。性别、麻醉方法对PACU治疗时间无影响(P>0.05);年龄、是否带气管导管、入室原因等因素对治疗时间有明显影响(P<0.01)。结论老年、带气管导管入室、术后循环呼吸不稳可使PACU治疗时间明显延长。
蔡朝阳张宇孙静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
麻醉后恢复室治疗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影响麻醉后恢复室治疗时间的因素。方法:统计分析2007例麻醉后恢复室收治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方法、是否带气管导管、入室原因对恢复室治疗时间的影响。结果:所有经过麻醉后恢复室治疗送回病房的患者均平稳、安全复苏。恢复室平均停留时间为(65.84±38.69)m in。性别、麻醉方法对麻醉后恢复室治疗时间无影响(P>0.05);年龄、是否带气管导管、入室原因等因素对治疗时间有明显影响(P<0.01)。结论:老年、带气管导管入室、术后循环呼吸不稳可使麻醉后恢复室治疗时间明显延长。
张宇孙静黄雄庆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
两种麻醉方法在老龄患者下肢骨折手术的应用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CEA)和腰-硬联合麻醉(CSEA)两种麻醉方法应用于老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选择郑州市骨科医院30例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龄患者,采取双盲法随机分为Ⅰ组(CEA组)和Ⅱ组(CSEA组),各组15例。Ⅰ组常规经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术者取平卧位后根据麻醉平面再行追加以使患者麻醉得到维持。Ⅱ组术者从L2~3或L3~4椎间隙进行穿刺,在硬膜外穿刺完成后,用25G腰穿针插入,脑脊液流出后,慢慢对术者进行腰麻药物注入,然后腰穿针退出,置入头侧硬膜外导管3cm进行备用,同时予术者平卧对麻醉平面进行测试调整。结果Ⅱ组运动阻滞时间迅速完全且麻醉有效,同时,与Ⅰ组比较,麻醉药量少(P<0.05)。Ⅱ组在麻醉效果比较中比Ⅰ组更具有优越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者在阻滞平面和麻醉后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下肢骨折手术中,应用CSEA有麻醉用药量少、起效快、效果明显等优点,且CSEA在老龄患者的下肢骨科手术中比CEA更具安全有效性。
张宇
关键词:硬膜外腔阻滞腰-硬联合麻醉下肢骨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