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君

作品数:4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月神
  • 2篇射频
  • 2篇射频热凝
  • 2篇神经导航
  • 2篇神经节
  • 2篇热凝
  • 2篇细胞
  • 2篇半月神经节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监测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减压
  • 1篇血管减压术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三叉神...
  • 1篇三叉神经
  • 1篇三叉神经痛
  • 1篇射频热凝术
  • 1篇射频热凝治疗

机构

  • 4篇沈阳医学院附...

作者

  • 4篇宋君
  • 3篇张海波
  • 2篇荣道建
  • 2篇潘海
  • 1篇马玉东
  • 1篇孙晓琳
  • 1篇曹瑞

传媒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外伤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Bcl-2与Bax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外伤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Bcl-2与Bax表达的影响。方法108只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6只)、脑外伤组(36只)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组(36只)。采用改良的Feeney氏法制作大鼠脑外伤动物模型,损伤1周后在皮质处局部注射移植神经干细胞,分别在细胞移植后的第7天、14天和21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Bcl-2与Bax蛋白的表达。结果脑外伤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神经干细胞移植后第7、14和21天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不同时间点脑外伤组大鼠脑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Bax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相同时间点的脑外伤组大鼠相比,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脑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Bax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促进脑外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能与上调Bcl-2蛋白和下调Bax蛋白表达相关。
马玉东宋君张海波
关键词:创伤性脑外伤神经干细胞BAX
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辅助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辅助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PRT)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辅助下采用PRT治疗的3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术后1年,采用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预后分级(BNI)评分评估疼痛预后,Ⅰ~Ⅲ级为有效,Ⅳ~Ⅴ级为无效。结果38例卵圆孔首次穿刺成功35例,成功率为92.1%。术后1年VAS评分[(1.5±1.2)分]较术前[(8.5±1.0)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BNI评分Ⅰ级29例,Ⅱ级4例,Ⅲa级2例,Ⅲb级l例,Ⅳ级1例,Ⅴ级1例;有效率为94.7%(36/38)。术中23例(60.5%)出现血压明显上升,5例(13.2%)发生心动过缓。术后出现面部麻木34例(89.5%)、穿刺部位皮下血肿4例(10.5%)、口唇带状疱疹2例(5.3%)、咬肌无力1例(2.6%),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均逐渐恢复。术后随访1年,没有发生颅内出血、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可精确定位半月神经节靶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荣道建张海波潘海姜雪宋君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神经导航电生理监测
神经导航下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被引量:10
2020年
三叉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病,其反复发作的疼痛症状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临床上大部分病人伴发了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慢性疼痛相关的精神问题,生活质量大大降低[1]。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手段包括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n,MVD)、经皮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球囊压迫术及伽马刀放射治疗等[2]。在众多方法中,PRT技术历史悠久,其操作相对安全简便及有效。
荣道建张海波姜雪陶乃溶宋君潘海
关键词:显微血管减压术半月神经节神经导航射频热凝治疗疼痛症状伽马刀
Ⅰ A期非小细胞肺癌多层螺旋CT征象与淋巴管侵犯情况的关系及意义
2013年
目的探讨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管侵犯情况(LVI)与多层螺旋CT(MSCT)征象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A期NSCLC患者术前均行MSCT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观察病灶形态,测量并获得肺癌实性成分体积(S)、非实性成分体积(NS)及总体积(TV),术后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淋巴管侵犯情况。结果ⅠA期NSCLC淋巴管侵犯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叶征、棘突征、短毛刺征及S/TV比值与LVI密切相关(OR>1,P<0.05);进一步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毛刺征、棘突征与S/TV比值是LVI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S/TV比值预测ⅠA期NSCLC的LVI准确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选取S/TV比值=0.72为最佳诊断阈值时,其预测LVI的灵敏度为79%,特异度为77%。结论 MSCT影像中的短毛刺征、棘突征及S/TV比值对ⅠA期NSCLC出现LVI具有一定揭示意义,对ⅠA期NSCLC临床早期诊断、治疗与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价值。
宋君时新宇曹瑞孙晓琳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多层螺旋CT淋巴管侵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