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斌
- 作品数:12 被引量:25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survivin、环氧化酶-2及bcl-2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survivin、环氧化酶-2(COX-2)及bcl-2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初步探讨二三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检测44例NHL和同期20例反应性淋巴样增生(RH)组织中survivin、COX-2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smwivin、COX-2、bcl-2在NH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45%(31/44)、68.18%(30/44)、63.64%(28/44);RH中分别为40.00%(8/20)、40.00%(8/20)和20.00%(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HL组织中,COX-2与survivin(r=0.306,P=0.043)、survivin与bcl-2(r=0.339,P=0.040)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COX-2、survivin、bcl-2在NHL组织中呈高表达;survivin、bcl-2作为分子标志可能对淋巴瘤的诊断、分型具有一定的价值;COX-2和survivin、survivin和bcl-2在NHL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 肖慧芳朱雄鹏张奕加刘德斌许文前李纯团辛鹏亮
- 关键词:环氧化酶2基因,BCL-2存活蛋白
- 继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总结分析继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及治疗,以提高对继发性TTP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诊断为继发性TTP的1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7例患者中10例(58.82%)出现三联征(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6例(35.29%)于病程中出现典型TTP五联征(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和肾脏损害).本组患者外周血涂片均可见破碎红细胞,范围为1.5% ~16.5%.本组患者的治疗以血浆置换和输注血浆为主,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率64.71%.结论 继发性TTP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特点,破碎红细胞比例>1%作为诊断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同原因继发性TTP预后不同,应积极处理原发病或消除诱导TTP发作的诱因,尽早给予血浆治疗,并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 辛鹏亮李纯团刘德斌许文前肖慧芳黄远玲朱雄鹏
- 关键词:血浆置换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的初步探讨
- 收集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某院收治的初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例及其病理蜡块标本并进行分析,旨在探讨DLBCL的临床病理因素及Bcl-2、Ki-67与预后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测定Bcl-2及K...
- 辛鹏亮朱雄鹏肖慧芳黄若新李纯团许文前刘德斌孙力
-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基因表达临床病理
- 文献传递
- HBV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1238例化疗致肝损害的预防
- 2014年
- 目的针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接受化疗的1 238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此类患者临床上应用拉米呋定对HBV再激活和肝损害的预防效果。方法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类型);检查项目(包括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化疗药物;拉米呋定和保肝治疗;利妥昔单抗(美罗华)5个方面。结果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合并HBV感染的接受化疗的患者尽管应用拉米呋定治疗组和未应用拉米呋定的对照组在肝功损害上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急性肝炎的发生率,治疗组远较对照组为低,分别为12.3%和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在HBV再激活的预防上,拉米呋定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为4.6%和35.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对于HBV感染者因为化疗引起肝功能损害而延迟下一周期的化疗比例,治疗组较对照组低,分别为18.2%和49.0%(P=0.033)。结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合并HBV感染,在接受化疗时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HBV再激活以及急性肝炎。因此常导致下一周期的化疗延迟。拉米呋定的应用减少了肝损害,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 刘德斌朱雄鹏张奕加孙力骆云龙
- 关键词: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拉米呋定
- 地西他滨治疗血液髓系肿瘤的临床现状
- 2014年
- 随着对肿瘤表观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提示抑制DNA甲基化,激活沉默失活的基因,可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研究发现,地西他滨(DAC)主要通过抑制DNA甲基化转移酶生物学活性实现去甲基化作用,从而活化抑癌基因,并且诱导细胞分化。本文总结了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现状,试图找出更好的方案。
- 黄涛刘德斌
- 关键词:髓系肿瘤地西他滨DNA甲基化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血液
- 血液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分析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针对常见的血液肿瘤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讨此类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病情况。方法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教育背景、经济收入、家庭亲戚关系、医保情况,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忧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结果 1 372例患者中,有768例出现焦虑症状(55.9%),479例出现忧郁症状(34.9%)。性别,男性的焦虑、忧郁症状的发病率均高于女性;病情严重程度,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焦虑忧郁症状较慢性白血病患者多见;治疗效果,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经过治疗达完全缓解者,其焦虑忧郁的发生率较之未缓解者低;治疗方式的选择,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放射治疗,其焦虑忧郁症状远比单纯接受化疗者要高;以上四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易伴发焦虑忧郁症,其中病情重、疗效不佳以及同时接受放化疗者发生率特别高。血液科医生应注重患者的心理治疗,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要有同情心,尊重患者。恰当地运用沟通及交流技巧,通过多种方式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刘德斌张奕加朱雄鹏孙力骆云龙
- 关键词:血液肿瘤
- 地西他滨联合减量CAG方案治疗老年血液髓系肿瘤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减量CAG方案治疗老年血液髓系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例老年血液髓系肿瘤患者应用地西他滨+减量CAG方案[地西他滨15~20mg/(m2·d),1天1次静注,d1,--5;阿克拉霉素10mg/d,1天1次静注,d1~4;阿糖胞苷10mg/m2,12小时1次,静注,d1-10;G—CSF300ug/d,1天1次,皮下注射,d1-10]。观察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例使用6个疗程,2例使用4个疗程,4例使用3个疗程,2例使用2个疗程,1例使用1个疗程,其中3例获完全缓解(1例MDS,2例AML),5例获部分缓解(3例MDS,2例AML),2例疾病进展(1例AML,1例MDs/MPD),最后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减量CAG方案治疗老年血液髓系肿瘤,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尽早应用。
- 黄涛刘德斌
- 关键词:地西他滨CAG方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
- 白消安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分子机制
- 2023年
- 目的:探讨白消安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探索其分子机制。方法:予不同浓度梯度白消安干预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Annexin V/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凋亡调控分子Bax、Bcl-2及Wnt3a/β-catenin通路信号分子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ax、Bcl-2及Wnt3a/β-catenin通路蛋白的表达改变。结果:白消安可明显抑制骨髓瘤RPMI8226细胞细胞增殖活性,并诱导其凋亡(P<0.05)。予不同浓度白消安干预细胞48 h后,可使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低,并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同时抑制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以诱导RPMI8226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P<0.05)。结论:白消安可抑制骨髓瘤RPMI8226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Bcl-2家族蛋白表达及抑制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 黄涛殷悦骆云龙林方珩刘德斌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白消安分子机制
- 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研究成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148例初诊AML患者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并评价其经过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148例AML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与FAB诊断相符者138例,符合率为93.24%.148例患者中,急性混合型白血病8例,AML 140例.140例AML患者中,最多见表达的抗原为CD38、CD13、CD33,其他表达由高到低依次为HLA-DR、CD64、CD34、CD11b、CD56、CD14.伴淋系抗原表达的AML患者占49.29%,其中CD7、CD19为最常见表达淋系抗原.可评价治疗效果的92例AML患者中,CD7+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低于CD7-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19+患者的完全缓解率高于CD19-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2例AML患者中,Ly+患者完全缓解率(46.81%)低于Ly-患者(68.8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血病免疫表型的检测不仅可提高AML诊断的准确性,对于疾病的预后判断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黄远玲朱雄鹏李纯团辛鹏亮刘德斌许文前肖慧芳陈琦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流式细胞术预后
- 甲泼尼龙与氢化可的松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效果对比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对比甲泼尼龙与氢化可的松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救治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位两组,分别给予甲泼尼龙治疗(观察组53例)与氢化可的松治疗(对照组53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腹痛、皮疹、便血、关节疼痛等症状的消失时间以及整体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9.4%,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腹痛、皮疹、便血、关节疼痛等症状的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亦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氢化可的松对比,甲泼尼龙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效果更好,患者康复时间更快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 刘德斌
- 关键词:甲泼尼龙腹型过敏性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