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宝
- 作品数:16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甘肃政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基层人民法院裁判过程的法社会学分析——以离婚案件中的子女抚养问题切入
- 2014年
- 离婚案件几乎是基层人民法院所受理的民事案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案件,这类案件的裁判也因此具有很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部分地反映基层人民法院的司法生态。透过法院的裁判文书,并结合当地的社会情境,我们发现的是一个模糊的基层人民法院司法群像——冲突的身份,混合的功能。显然基层人民法院能做什么,做不了什么,这都是需要反思的。我国基层人民法院的现有结构及运行模式都需要进行调整。
- 韩宝
- 关键词:司法模式法社会学
- 民事诉讼法与民法关系省思——兼及民法典的编纂被引量:3
- 2017年
- 传统上,对于民事诉讼法与民法间关系的检讨,多是从程序法—实体法二元论的角度、或者是程序正义等角度出发。以比较务实的观念来看,有必要对类似进路进行反思。民事诉讼法与民法二者之间实相互交叉、互有影响,过于强调立场可能会冲淡、甚至遮蔽真实存在之问题。在诸如民事主体与民事诉讼主体、证明责任分配、诉讼(消灭)时效等问题上均需民法与民事诉讼法通力解决。就我国正在进行的民法典编纂而言,不仅要照应到民事诉讼法的既有发展,也要能够回答、或者至少是最大程度减少二者间之立法冲突。
- 韩宝
- 关键词:程序正义民法典民事诉讼法
- 基层法院调解动因的实证分析:一种“调解中心主义”的司法过程?被引量:3
- 2011年
- 文章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S省三个基层法院的观察,初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基层法院的司法过程带有明显的调解倾向性,笔者将其定义为"调解中心主义"。调解思想对我国法院的司法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层法院及其法官在"下意识"里是选择/希望调解的,调解已成为"高层次的审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司法实务中所谓之"强判",便是调解对判决生成过程的强力渗透。导致这一结果的发生,有着诸多层面的原因,本文偏重于基层法院及其法官层面原因的考察,并将这些原因划分为外部和内部因素两大部分。在文章的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调解中心主义"的司法有可能将法院调解引向危机,造成法院在司法上的紧张。文章还讨论了我国基层法院语境下当事人在调解中的作用问题。
- 韩宝
- 关键词:基层法院动因实证分析
- 新民事诉讼法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13年年会综述
- 2014年
- 2013年11月13日至15日,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在海口市召开了2013年年会。230余名代表围绕"新民事诉讼法的理解与适用"展开了研讨。会议共收到研讨文章158篇,其中47篇文章的作者参与了四个小组共16个单元的讨论。在这些研讨之外,另有4场主旨发言。本文对此次年会的学术研讨情况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综述并稍作评析。一、诚实信用原则及其实施本部分共收到18篇论文,除1篇实务界人士的文章外,其他均出自法学院校的学者(包括日本学者的论文1篇)。
- 韩宝陈利红
-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小额诉讼程序撤销之诉检察建议案外人
- “非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课程研讨式教学方法检讨
- 2017年
- 针对我国"非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起步较晚、不成熟,教科书体系性不强、差异大的特点,在政法类高校该门课程的大班教学中,研讨式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值得探索尝试。理想之教学效果的实现,在教师的层面至少需要明确三项工作,即讨论所要达到之目的、讨论材料的选取及对课堂讨论的组织;而在学生层面,首要的便是学会阅读材料和努力"讲好一个故事"。不过,这在我国大学教学总体思路及习惯未作进一步调整之前,目前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展开还存在不少困难。
- 韩宝
-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 “当事人的陈述”的悖论——基于西北地区H县人民法院2013年部分离婚案件裁判的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通常之观点多认为"当事人的陈述"是一种证明力较低的证据,需要修改现行立法以完善相应制度,但这不只是立法调整的问题。透过对H法院若干离婚案件裁判文书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类证据恰处在诉讼证据的中心,但却是迷乱、散杂的。法院没有很好把握这类证据的运行,过多运用了其自由裁量权。当事人亦未能以一种法律所期望的理想状态行事,而是以一种"弱者的武器"的姿态运用该类证据。原因既在于生活逻辑与法律逻辑的极大差异,也在于立法、司法于结构和理念上的根本缺陷。除了重视社会域与法律域之间的沟通外,更重要的还是要赋予个体与公权对话的能力。
- 韩宝
- 关键词:基层法院离婚案件裁判文书诉讼证据
- 地域与认同之于纠纷解决的意义初探——基于我国西北地区的考察被引量:4
- 2013年
- 社会在于交往,交往产生纠纷。一定的纠纷与特定的地域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同样的纠纷在溢出一定的地域边界之后,于解决的逻辑便有所不同。这其中的缘由在于纠纷之解决终究是一种权威的认同,特定的权威模型于固定的地域文化多有依赖。仅仅从法律的角度去评价纠纷及其解决并不总是有效。作为一种更加广泛的权威系统,法律及其规则在主要依赖规则交往的工商业社会中更能获得认同;而在非工商业社会,法律并不总是能获得认同,社会之交往更倚重嵌入共同文化中群体情感及惯习。是故,通过法律的解决需要充足考量个殊不同的生活情境。
- 韩宝
- 关键词:纠纷个案
- 处在基层社会中的基层法院:西北的视角被引量:1
- 2012年
- 引言'关注基层司法就是关注中国法治的前途',一位学者如是说。作为最低一级的司法机关,基层法院承担着绝大多数案件的一审,也连接着上诉案件的审理,对其重要性作怎样的强调都不为过。然而基层法院的司法过程,又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司法过程,特别容易受到法外因素的影响。作为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形成诉讼的起点,基层法院总是设法将'生活的事实'(small business,everydayculture)引入'法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司法的'纯粹'难免会受到法外因素(诸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侵蚀。
- 韩宝
- 关键词:法院社会司法
- 问渠哪得清如许——裴苍龄先生访谈记
- 2012年
- 本文是对西北政法大学证据学教授裴苍龄先生的一个访谈。裴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力及独特的思维视角在我国证据法学界独树一帜,经由本文,读者可管窥先生之学术抱负与思想。访谈中,裴先生细致回忆了自己早年的求学经历,指出'语文乃基础之基础';于治学、研究上,先生突出创新、求实、求是之重要。而于具体证据学之体系及理论建构上,在本访谈中,先生做了扼要、深刻的阐释,并就若干理论争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 韩宝黄通利
- 关键词:证据学访谈
- 基层法院裁判过程中的“政策”解释难题——以西北地区S省一起“退耕还林”案为例的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在因政府的政策运行而引起的纠纷与冲突中,司法能有何作为?这类案件往往涉及司法对政策的评价,因而也是疑难案件、敏感案件。在当下,司法权总体上仍较为弱势,法院需要在各利益群体之间进行平衡,这给案件审理带来了一定压力。不过,社会发展的现实却是愈发要将这些利益"倒逼"进司法的框架,而不是要法院继续去考虑过多的法外因素。透过"政策的(法律)司法化解释"的方法,法院应能够成为社会变迁的调节器。
- 张榕韩宝
- 关键词:司法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