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霍海红

作品数:33 被引量:327H指数:1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6篇诉讼
  • 12篇民事
  • 10篇民事诉讼
  • 6篇诉讼时效
  • 4篇诉讼法
  • 3篇当事
  • 3篇当事人
  • 3篇职权
  • 3篇职权主义
  • 3篇私人自治
  • 3篇物权
  • 3篇民法
  • 3篇民事诉讼法
  • 3篇法律
  • 2篇债权
  • 2篇证明标准
  • 2篇中国语境
  • 2篇善意
  • 2篇释明
  • 2篇司法

机构

  • 31篇吉林大学

作者

  • 31篇霍海红
  • 1篇杨波
  • 1篇闵春雷

传媒

  • 3篇当代法学
  • 3篇民事程序法研...
  • 2篇华东政法学院...
  • 2篇法制与社会发...
  • 2篇中外法学
  • 2篇现代法学
  • 2篇法律科学(西...
  • 2篇华东政法大学...
  • 2篇北大法律评论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法学研究
  • 1篇中国法学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国家检察官学...
  • 1篇法学论坛
  • 1篇法商研究
  • 1篇南京大学法律...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物权公示原则的多重视角被引量:6
2004年
物权变动的公示问题是物权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和重要制度,各国对此采取了不同的立法例,学界也多有争议。本文认为,物权公示作为一项原则,我们对其理解和把握,不能仅仅停留在直接效力层面,它还具有安全功能、伦理基础和证据意义,并且在物权法中居于基础地位。是一项有着深厚制度底蕴和法律技术支撑的重要原则。
霍海红
关键词:物权公示交易安全伦理
程序与实体关系的话语变迁——以中国“民事法”为中心被引量:1
2010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事法领域的程序与实体关系经历了"主从论"、"独立论"和"互动论"的话语变迁,这种话语变迁折射出中国语境中程序与实体关系的时代特征、观念转型、制度基础和发展方向。
霍海红
关键词:话语
主观证明责任逻辑的中国解释被引量:17
2010年
主观证明责任逻辑在我国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其影响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可归结为六个因素:一是民事诉讼过程的行为特征;二是"举证"汉语表述的行为倾向;三是作为客观证明责任前提的"事实真伪不明"在主观证明责任逻辑中可以被"省略";四是主观证明责任逻辑可与"客观真实"理念"和平共处";五是主观证明责任逻辑是职权主义模式选择的产物;六是我们对客观证明责任逻辑的认识偏差导致其功能被低估。
霍海红
关键词:主观证明责任客观证明责任职权主义
论我国诉讼时效效力的私人自治转向——实体与程序双重视角的观察被引量:24
2008年
我国《民法通则》及《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对诉讼时效法律效力的规定实质上是一种"干预"模式,这种模式既不符合诉讼时效制度的本来目标,也不符合通过私人行为实现法律控制的国家策略,从干预模式到"自治"模式的转换势在必行。同时,那种试图通过法官释明来纠正自治模式可能带来的局限的方式并不是真正有效和适当的方式。
霍海红
关键词:诉讼时效效力私人自治释明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不当得利关系初论被引量:1
2003年
在物权行为理论取舍的论战中,反对派指出:在无因性理论前提下,合同被撤销或被宣告无效,出卖人不能针对标的物行使所有权返还请求权,而只能向买受人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此时出卖人的权利由物权变为债权,对出卖人不公平,有违交易公正。这是物权行为理论反对派反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最为“有力”的一个理由。
霍海红
关键词:物权行为无因性债权合同法不当得利请求权物权法
中国诉讼法学30年理论创新回顾被引量:5
2009年
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的诉讼法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表现在:研究领域上,诉讼法学研究视野不断拓宽,学术版图不断拓展,学科体系逐步完善;研究内容上,注重加强对诉讼法学基础理论问题的深入探究,并瞄准学科前沿,着眼理论创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研究方法上,突破了传统注释法学的束缚,研究的内容不仅局限于诉讼法典的规定,既丰富了诉讼学理论,又有效地引领了司法实践。由于篇幅所限,现仅对其中一些突出的理论研究成果加以介绍。
闵春雷杨波霍海红
关键词:诉讼法学
证明责任配置裁量权之反思被引量:33
2010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条赋予法官证明责任配置自由裁量权,在我国现阶段并不合时宜。我国尚未确立科学的证明责任配置一般规则,司法实践中的裁量需求更多反映出实体法规则的严重欠缺和对证明责任倒置机制的过度依赖。证明责任配置的规则性和可预见性至关重要,在我国民众对证明责任理念还未形成足够认同的背景下,自由裁量规则可能导致人们以抽象而模糊的公平正义理念冲击和取代证明责任配置的一般规则。司法实践中运用证明责任作出判决还未形成常规,法官准确运用证明责任的能力有待提高,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也亟需规范。
霍海红
关键词:民事诉讼自由裁量制定法
论证明责任机制的限度被引量:10
2008年
证明责任机制作为解决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进行裁判的法律技术和方法,尽管意义重大,但它毕竟有着自己的限度。它存在着事实拟制的"错误",存在着被扩大化使用的危险,必须不断履行自己的说服义务,以及作为制度可能牺牲个案中的正义等等。只有认识到这些限度,我们才能真正明确其意义;只有认识到这些限度,我们才能真正在合理的范围内恰当的运用它。
霍海红
“20年期间”定性之争鸣与选择——以《民法通则》第137条为中心被引量:6
2010年
关于《民法通则》第137条"20年期间"的定性已经出现了除斥期间、最长诉讼时效期间、最长权利保护期限、最长期间限制等四种学说,其中前三种学说都没有显示"20年期间"产生的制度根源和独特功能,而只有最长期间限制说鲜明表达出"20年期间"与诉讼时效主观起算标准的内在关联及其规范目标,最符合第137条的立法本意。
霍海红
关键词:除斥期间
论中国式辩论原则之消解
2010年
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诸多民事诉讼法学教科书均从《民事诉讼法(试行)》(1982)第10条"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对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和《民事诉讼法》(1991)第12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总结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辩论原则",即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当事人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反驳和答辩。
霍海红
关键词:辩论原则民事诉讼当事人释明权职权主义诉讼体制民事证据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