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望秋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肿瘤
  • 4篇抗肿瘤
  • 4篇干扰素
  • 3篇细胞
  • 3篇活性
  • 3篇基因
  • 2篇蛋白
  • 2篇药物
  • 2篇原核表达
  • 2篇增殖
  • 2篇增殖活性
  • 2篇融合蛋白
  • 2篇细胞增殖
  • 2篇细胞增殖活性
  • 2篇连接肽
  • 2篇抗病毒
  • 2篇抗病毒活性
  • 2篇抗病毒药
  • 2篇抗病毒药物
  • 2篇黑色素

机构

  • 6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江西医学院

作者

  • 6篇陈望秋
  • 6篇侯云德
  • 3篇丁炎平
  • 2篇王晓鸣
  • 2篇朱千政
  • 1篇陈秀珠
  • 1篇谭维彦
  • 1篇李玉英
  • 1篇王晶
  • 1篇张笑冰
  • 1篇胡荣
  • 1篇张丽兰
  • 1篇段书敏
  • 1篇王晶
  • 1篇陈秀珠

传媒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病毒学报

年份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 2篇199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国人α1型干扰素基因新变种的cDNA序列测定及其表达
1999年
为了逐步阐明中国人IFN-α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特点,将从一中国汉族正常胎儿肝细胞染色体DNA中获得的一组PCR克隆产物(PCRA01、PCRA02)分别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表明,以上两次PCR产物序列完全相同,它们与过去分离的IFN-α1和IFN-αD基因之间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小于1%,为IFN-α1基因的不同变种。PCRA01、PCRA02开放读码框架完全相同,与IFN-α1和IFN-αD基因相比较,其第299位为T,与其相应编码的第100位氨基酸为Val。该基因为继黎孟枫等1991年所分离的IFN-α1C基因之后所发现的又一中国人α1型干扰素基因新变种——IFN-α1/100V,建议命名为IFN-α1d基因。将该基因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BV220,测定其抗病毒活性为2.4×107U/L。
王晶朱千政陈秀珠陈望秋侯云德
关键词:原核表达
人γ干扰素(IFN-γ)-表皮生长因子(EGF)融合蛋白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与靶细胞的EGF受体有关被引量:1
1995年
采用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丰富的A431细胞进一步研究了人IFN-γ-EGF3融合蛋白 ̄〔1〕的抗细胞分裂活性,以及它和靶细胞EGF受体的关系。结果表明,IFN-γ-EGF3融合蛋白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明显高于其母体分子。 ̄125I-EGF受体竞争抑制试验表明,IFN-γ可与EGF竞争A431细胞的EGF受体,而INF-γ-EGF3融合蛋白的EGF受体竞争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说明人IFN-γ和IFN-γ-EGF3融合蛋白的抗肿瘤细胞分裂活性,与靶细胞EGF受体被竟争抑制密切相关。
陈望秋张笑冰迟捷李玉英段书敏张丽兰侯云德
关键词:Γ干扰素融合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抗肿瘤性
高效抗肿瘤γ型干扰素突变体的制法和用途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一类新型、高效的抗肿瘤、抗病毒药物。它是由C端缺失11个氨基酸的人γ型干扰素通过中间连接肽与痘苗病毒生长因子第三环进行连接的融合蛋白(HuIFN-γ-VVGFC)。它兼有人γ型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与E...
侯云德王晓鸣陈望秋丁炎平
文献传递
小鼠γ干扰素/上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域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活性的提高被引量:2
1997年
采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构建了一种新颖的小鼠γ干扰素/上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域融合蛋白,该蛋白保留了完全的抗病毒活性,达到10~8IU/L菌液;利用^(125)I-mEGF进行的受体结合竞争抑制实验,证明融合蛋白所带有的上皮生长因子结合域有与EGF竞争结合受体的功能;体外抗乳腺癌细胞增殖实验证明融合蛋白具有比干扰素母体分子更明显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效应;在小鼠B16黑色素瘤模型上,融合蛋白和干扰素母体治疗后的2组小鼠,平均瘤体重量分别为1.6和2.6g,具有统计学差异.表明融合蛋白具有比干扰素母体分子更强的体内肿瘤生长抑制作用.
丁炎平陈望秋侯云德谭维彦胡荣
关键词:Γ干扰素上皮生长因子融合蛋白基因工程
高效抗肿瘤γ型干扰素突变体的制法和用途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一类新型、高效的抗肿瘤、抗病毒药物。它是由C端缺失11个氨基酸的人γ型干扰素通过中间连接肽与痘苗病毒生长因子第三环进行连接的融合蛋白(HulFN-γ-VVGFC)。它兼有人γ型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与E...
侯云德王晓鸣陈望秋丁炎平
文献传递
在翻译水平上提高人干扰素α1基因的原核表达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根据翻译起始调控的定量理论及利用翻译增强子序列 ,提高人干扰素α1型变种IFN α1C基因的原核表达。方法 采用“步移式”聚合酶链反应 (PCR) ,对IFN α1C基因 5′端核苷酸序列进行三种不同程度的碱基突变 ,使IFN α1C在pBV2 2 0载体中形成的翻译起始区域 (TIR)的二级结构自由能 (△G)逐渐降低 ,同时 ,采用PCR技术 ,将翻译增强子cDNA序列引入pBV2 2 0中的SD序列上游 ,构建一种新型载体pBVE。结果 三种IFN α1C改造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所提高 ,而且随△G从原有的 - 5 0 2 4 1.6J mol降至 - 2 2 190 .0J mol(绝对值 ,下同 ) ,其表达量有逐渐升高趋势 ,最高可达 2 .4 3×10 8U L ,约为IFN α1C母体的 13倍。选用IFN α1C及其三种改造基因为报导基因 ,结果显示以pBVE为载体的抗病毒活性比在pBV2 2 0中增强了 2~ 5倍。结论 含有翻译增强子的pBVE为一种新型原核高效表达载体。翻译调控的定量关系理论 ,可有效地运用于提高IFN α1C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
王晶朱千政陈望秋陈秀珠侯云德
关键词:原核表达干扰素Α基因表达信使RNA聚合酶链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