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解瑞青

作品数:8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黄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全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艾滋病
  • 3篇抗病毒
  • 3篇病毒
  • 2篇哨点监测
  • 2篇抗病毒治疗
  • 2篇HIV/AI...
  • 2篇MSM
  • 2篇MSM人群
  • 2篇病毒治疗
  • 2篇病例分析
  • 1篇行为者
  • 1篇性行为
  • 1篇依从
  • 1篇依从性
  • 1篇疫情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死亡病例分析
  • 1篇同性恋
  • 1篇女性性工作者
  • 1篇晚发

机构

  • 8篇黄石市疾病预...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作者

  • 8篇解瑞青
  • 7篇柯贤洲
  • 5篇熊馥
  • 3篇钱足庶
  • 2篇朱丹
  • 2篇刘婧
  • 1篇熊浩
  • 1篇宋伟
  • 1篇陈文胜
  • 1篇彭红艳
  • 1篇王琼
  • 1篇陈燕

传媒

  • 4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海峡预防医学...
  • 2篇公共卫生与预...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黄石市2011—2017年艾滋病疫情及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分析2011—2017年湖北省黄石市艾滋病疫情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7年新报告的现住址为黄石市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资料,采用Graphpad Prism 5、SPSS19.0软件和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7年共新报告HIV/AIDS 1 518例,死亡471例;病例主要集中在大冶市,868例,占57.18%;男性1 156例占76.15%,女性362例占23.85%,男女性别比为3.2∶1.0;50岁以上938例占61.79%;农民为主体,726例占47.83%,其次为无业人员,352例占23.19%。哨点监测显示MSM人群HIV感染率为3.89%,孕妇HIV感染率为0.00%。异性传播1 158例,占76.28%,同性性传播350例,占23.06%,且男男同性传播方式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黄石市艾滋病疫情呈全市低流行和特定人群集中流行并存,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大冶市和MSM人群流行形势严峻,须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
熊馥解瑞青柯贤洲钱足庶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病学
黄石市MSM人群行为特征与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2009年
陈燕熊馥解瑞青陈文胜熊浩
关键词:艾滋病相关知识MSM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男性同性恋
黄石市2017—2020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情况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黄石市新报告HIV/AIDS病例的晚发现情况,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随访的834例新报告HIV/AIDS病例的晚发现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黄石市2017—2020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834例,晚发现361例,晚发现率为43.3%。以男性(77.1%)、≥60岁(39.2%)、文化程度<初中(58.0%)、已婚/同居(63.4%)、家务待业(39.0%)、异性传播(80.2%)、医疗机构样本来源(74.7%)和大冶市(51.6%)居多;病例晚发现率为43.3%(361/834),其中年龄≥60岁(51.4%)、已婚/同居(45.7%)、文化程度<初中(55.4%)、务农和民工(52.5%)、医疗机构样本来源(51.4%)和大冶市(52.1%)的晚发现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初中(OR=1.80)、样本来源为医疗机构(OR=1.73)是晚发现的危险因素;年龄<30岁者晚发现较少(OR=0.40)。结论黄石市新报告艾滋病病例的晚发率达43.3%,应加强高危人群和高风险地区的宣教和扩大检测,以降低晚发现率。
朱丹熊馥刘婧高珊柯贤洲雷蕾解瑞青
关键词:艾滋病病例分析
黄石市2011年艾滋病、梅毒、丙肝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为全面了解黄石市艾滋病流行态势,为开展艾滋病疫情评估、预测和进行防治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根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2011年黄石市对吸毒者(简称DUS)、女性性工作者(简称FSW)、男男性行为者(简称MSM)、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简称STD)和孕产妇(简称PRG)5类人群开展哨点监测工作。
柯贤洲熊馥解瑞青彭红艳宋伟
关键词:艾滋病男男性行为者梅毒丙肝女性性工作者
黄石市2013—2015年MSM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分析黄石市2013—2015年男男性行为(MSM)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3—2015年黄石市MSM哨点监测数据,每年4—7月为监测期,采用国家统一设计的问卷对MSM人群进行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HIV和梅毒抗体检测,对HIV感染状况及相关性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每年分别调查MSM人群400名,分别检出HIV抗体阳性者11人、12人和17人,HIV感染率分别为2.75%、3.00%和4.25%,分别检出梅毒阳性2例、1例、9例,检出率分别是0.50%、0.25%、2.25%;艾滋病知识知晓率90%以上,80%以上被调查者前6个月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不足5成;2013年与2015年比较,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为的比例上升,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下降,其它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石市MSM人群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存在"知行分离"现象,普遍存在高危性行为,应加大防治力度。
柯贤洲熊馥解瑞青刘婧
关键词:艾滋病哨点监测MSM
湖北省黄石市2000-2019年HIV/AIDS死亡病例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黄石市2000-2019年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HIV/AIDS)病人死亡情况及死亡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减少死亡的方法。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相关卡片,运用Excel 2007和SPSS 21.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 361例HIV/AIDS患者累计死亡760例,累计病死率32.19%。死亡时50岁以上患者600例(占78.95%),73.15%(556/760)的患者接受过CD4+T淋巴细胞检测,其中65.11%(362/556)的患者检测值<200个/μL;50.79%(386/760)的死亡病例接受过抗病毒治疗;54.61%(415/760)的死亡病例确诊后1年内死亡,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其他就诊者(OR=5.081,95%CI=2.7769.302)、未接受抗病毒治疗(OR=4.716,95%CI=3.0027.407)、最近1次CD4+T淋巴细胞值<200个/μL(OR=8.550,95%CI=4.28917.046)和未检测的患者(OR=29.392,95%CI=13.46664.155)更容易在1年内死亡。艾滋病相关死因占比逐年下降,至2017年为39.13%。死亡时患者平均年龄从2001年的37.39岁增长到2019年的66.86岁。结论黄石市HIV/AIDS累计病死率较高,死亡时平均年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升高趋势,晚发病例更容易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不断提高,艾滋病无关死亡占比和患者生存时间不断增长。应继续开展早发现、早治疗工作,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病死率。
解瑞青李霞赵陈桥周红梅王琼柯贤洲钱足庶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
湖北省黄石市2003—2018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研究黄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提取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黄石市2003—2018年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信息,通过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的累积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时间影响的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时间影响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存活1159例,平均生存时间为142.50个月,95%CI(139.09~147.94个月)。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54%、85.76%、82.82%、80.50%、78.87%。全死因死亡253人,平均死亡年龄(62.77±11.46)岁,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患者157人,治疗后1年之内死亡162人,全死因患者中位数生存时间为10.00个月(P25~P75为3~24个月)。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51~500个/μL,治疗效果较好(HR=0.20,95%CI 0.09~0.47);年龄越大,生存率越低(HR=22.57,95%CI 5.89~86.49)。结论黄石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累积生存率较高,开始治疗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等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
解瑞青柯贤洲钱足庶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影响因素
黄石市2003—2020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疗效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分析黄石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黄石市2003—2020年根据病毒学或免疫学检测结果筛选研究对象(治疗成功511例和治疗失败157例),回顾性分析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开始治疗平均(51.3±15.3)岁,以男性(71.4%)、在婚或同居(57.2%)、异性传播(62.7%)、服药依从性好(71.7%)为主,严重毒副反应发生率9.4%(63/668),耐药发生率54.9%(28/51);女性、开始治疗时<40岁、学历≥大专、未婚、血液传播、服药依从性好、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500个/μL、不耐药的治疗成功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血液传播(OR=0.04)、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500个/μL(OR=0.10),是抗病毒治疗的保护因素;男性(OR=2.85)、≥60岁(OR=3.24)、服药依从性极差(OR=137.48)、耐药(OR=19.52)是抗病毒治疗的危险因素。结论黄石市应提高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特别关注老年男性患者的治疗,加大基因型耐药的检测力度。
柯贤洲柯中古解瑞青朱丹
关键词:艾滋病服药依从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