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
- 作品数:14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电子电信生物学更多>>
- SARS患者病原学诊断及病毒传播规律研究
- 2004年
- 目的探讨血清抗SARS-CoV特异性LgG、lgM;外周血单核细胞、漱口液以及粪便SARS-CoV特异性套式RT-PCR检测SARS-Cov RNA在SARS确诊中的意义,并通过研究其系列标本,进一步探讨SARS-Coy特异性IgG、IgM出现规律及病毒传播规律。方法临床诊断SARS患者28例。1周采集2次血清、大便及漱口液系列标本。ELISA测定血清抗SARS-CoV特异性lgG、lgM,套式RT-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漱口液以及粪便SARS-CoV RNA。结果血清SARS-COV-lgM阳性率为50%(14/28);SARS-COv-lgG阳性率为78.6%(22/28)。早期(-10天)lgG可出现;4周阳性率最高;lgG出现晚(11天-)。2-3周阳性率最高;持续时间短(11天-),4周后大部分患者阴转。PBMC SARS-COVRNA阳性率为32.1%(9/28),病程10-14天阳性率最高;漱口液SARS-COVRNA阳性率为57.1%(16/28),大便SARS-COVRNA阳性率为60.7%(17/28);病程2-3周阳性率最高。85.7%(24/28)可确诊SARS;14.3%不能确诊SARS。结论 SARS诊断必须加入病原学诊断标准。而且必须结合特异性抗体、外周血单核细胞、漱口液以及大便SARS-CoV RNA检测,综合判断。由于SARS患者特异性抗体出现晚等特点。因此,SAPS特异性抗体不能作为早期诊断。SARS患者病程2-3周传染性可能最强,而早期(10天内)传染性可能弱。
- 丁惠国任翊王健檀玉芬汪巧娅陈东吴清发陈唯军闫惠苹闵福援杨玲方健秋赵春惠汪健
- 关键词:病原学病毒传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响应面法优化仙茅多糖酶解工艺及体外免疫活性被引量:4
- 2020年
- 采用葡聚糖酶对仙茅多糖XMP-1进行酶解,并利用响应面法对酶解工艺进行合理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星点设计模拟葡聚糖酶酶添加量、酶解温度、时间、pH值等4个因素对还原糖生成量综合影响的模型,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并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通过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析XMP-11~12 h酶解得到的12批产物的体外免疫活性。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酶添加量为56%,温度为52℃,酶解时间为12 h,pH值为6.0,此时还原糖生成量为0.2010 mg/mL。优化结果可靠,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5%。不同时间段酶解产物对细胞无明显毒害作用,均能诱导RAW264.7细胞活化,释放TNF-α和NO,其中酶解5 h的效果最好。该研究可为仙茅多糖酶降解片段的制备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为仙茅多糖在食品领域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杨玲杨玲陈阳杨娟
- 关键词:仙茅葡聚糖酶酶解工艺响应曲面法
- RT-PCR测定SARS患者粪便及漱口液中SARS CoV RNA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 对 4 6例SARS患者 2 0 6份粪便及漱口液标本 ,检测SARSCoV ,探讨SARS患者恢复期排毒的情况。方法 对住院的 4 6例临床确诊SARS病人 ,留取粪便及同期漱口液各 10 3份 ,提取RNA后利用 14对SARSCoV特异性引物 ,对每份标本同时进行 7次套式RT PCR扩增 ,凡 1次RT PCR结果阳性 ,该标本即判定为阳性。结果 10 3份粪便标本中 ,6 3份 (6 1.2 % )SARSCoV阴性 ,4 0份(38.8% )阳性 ,阳性者的病程为 30 .75d± 11.2 7d(12d~ 6 4d)。 10 3份漱口液标本中 ,81份 (78.6 % )阴性 ,2 2份 (2 1.4 % )阳性 ,阳性者的病程为 2 9.82d± 12 .4 6d(12d~ 6 4d)。病程最长 6 4d时粪便及漱口液中依然发现SARSCoV病原学依据。患者同期粪便及漱口液RT PCR检测结果一致的有 6 1份(5 9.2 % ) ,不一致的有 4 2份 (40 .8% )。结论 SARS患者恢复期排毒可长达 6 4d ,对SARS患者恢复期的消毒隔离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SARS患者粪便SARSCoVRNA阳性 ,而同期漱口液SARSCoVRNA阴性 ,提示SARSCoV可以直接经消化道传播。
- 任翊丁惠国吴清发陈唯军陈东任珍杨玲赵春惠汪健
- 关键词:RT-PCRSARS粪便漱口液SARSRNA非典型肺炎
- 体硅nFinFET总剂量效应三维TCAD仿真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本文利用Sentaurus TCAD仿真软件对体硅鳍形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的总剂量效应(TID)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基于良好校准后的器件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高沟道阻挡层掺杂浓度,大鳍宽,锥形鳍截面形状的FinFET器件对总剂量效应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Gamma总剂量辐射仿真展示了辐照过程中浅槽隔离(STI)氧化层中陷阱空穴的形成.最后,利用Sentaurus TCAD软件混合仿真模式对电路级别的总剂量响应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在总剂量辐照之后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黄云波李博李博郑中山杨玲郑中山
- 关键词:TCAD
- 极端低温下SiGe HBT器件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7年
- 系统地介绍了极端低温下SiGe HBT器件的研究进展。在器件级,分析了能带工程对SiGe HBT器件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极端低温下器件的直流、交流、噪声特性的变化,以及器件的特殊现象。在电路级,分析了基于SiGe HBT的运算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和电压基准源电路的低温工作特性。研究结果表明,SiGe HBT器件在低温微电子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
- 黄云波李博李博韩郑生杨玲
- 关键词:锗硅异质结晶体管
- 水库消落带不同海拔狗牙根草地土壤可蚀性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土壤可蚀性K值对土壤侵蚀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消落带土壤可蚀性研究较为缺乏。采集了三峡水库典型消落带不同海拔狗牙根草地0—20 cm表层土壤,并以180 m海拔未淹水的狗牙根草地为对照,采用EPIC模型计算了各海拔样地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了K值的空间分异规律,并探讨了土壤颗粒组成、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有机质等对其的影响。结果发现:(1)表层(0—20 cm)土壤黏粒含量、体积分形维数、大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均低于对照,且随海拔升高而增加;0—1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高于10—20 cm土层,而0—10 cm土层土壤黏粒含量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则显著低于10—20 cm土层;(2)表层(0—20 cm)土壤可蚀性K值为0.049 6~0.061 2,均值为0.054 1,比未淹水对照高7.33%,属于高可蚀性土壤;K值随海拔升高而降低;0—10 cm土层的K值低于10—20 cm土层,但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3)土壤可蚀性K值与土壤黏粒含量、>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颗粒的体积分形维数呈负相关,与土壤粉粒和砂粒含量呈正相关。综上,可通过消落带植被恢复防止波浪和降雨径流对表层土壤黏粒含量的冲刷,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从而有效降低土壤可蚀性。
- 杨玲贺秀斌贺秀斌鲍玉海宋娇李进林
- 关键词:EPIC模型草地空间分异
- 应用套式RT-PCR检测SARS患者血液样品中SARS冠状病毒被引量:1
- 2004年
- 建立了套式RT-PCR方法检测SARS患者血液样品中SARS冠状病毒的方法,并检测血液样品257份。同时将RT-PCR与ELISA检测IgG、IgM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RT-PCR方法的总检出率为72%,IgG总检出率为68%,IgM总检出率为43%。
- 王效义戴二黑杜宗敏刘海洪韩延平庞昕翟俊辉江凌晓陈泽良邱茂峰王津王宏霞郭兆彪杨瑞馥吴清发李京湘杨玲汪建
- 关键词:检出率SARS冠状病毒SARS患者套式RT-PCRRT-PCR方法ELISA检测
- 北京SARS病原学检测技术平台的建立及运行
- 2003年
- 高星贾明艳赵冬康熙雄徐建国罗会英林长缨高坚刘海林杨玲杨瑞馥石维先
- 关键词:非典型肺炎专家库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不同病程粪便标本中SARS-CoV的分离与鉴定
- 2004年
- 目的: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并鉴定SARS-CoV. 方法:粪便浸出液接种Vero-E6细胞,盲传至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并能稳定传代.采用电镜法和RT- PCR技术鉴定细胞培养物中的SARS-CoV(本实验均在BSL-3实验室完成). 结果:大部分样本用Vero-E6细胞盲传3代后发现明显的CPE,并能稳定传代.电镜负染检查,出现CPE的细胞可查见病毒颗粒;培养物上清RT-PCR扩增均为阳性.粪便样本直接用RT-PCR检测,阳性率仅为50%,细胞培养的检出率为73%. 结论:采用细胞培养结合RT-PCR技术检测粪便标本SARS- CoV比粪便标本直接RT-PCR的阳性率高.
- 田薇邓亚军吴清发王绪敏杨玲张峰刘晨辉包其郁汪建杨焕明刘明旭
-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粪便标本SARS-COV
- 水库消落带土壤颗粒组成分形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被引量:10
- 2022年
- 颗粒组成作为土壤的基本物理特性,对土壤结构、力学性质、肥力特征等均有明显影响。降雨径流、波浪和重力等多重营力作用下的消落带土壤侵蚀过程导致表层土壤颗粒发生了重新分布。为了研究水库消落带土壤颗粒组成的空间分异特征,以三峡水库典型消落带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海拔位置分别采集了0—10 cm和10—20 cm层的土壤用于测定颗粒组成,并利用分形理论计算出体积分形维数。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占总体积的72.6%~86.5%,且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升高;从不同土层深度来看,0—10 cm层黏粒含量明显低于10—20 cm层。(2)消落带不同海拔位置的土壤体积分形维数具有明显异质性,且与海拔呈正相关(R^(2)=0.74),而在不同土层之间具有弱变异性(C_(v)<2)。(3)体积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且与黏粒的线性相关性最强。综上,消落带土壤颗粒组成在不同海拔存在较大差异(p<0.01),但在土层深度上无显著差异(p>0.01);150~160 m海拔区间和0—10 cm层土壤具有明显的粗粒化现象。
- 郑晓岚杨玲宋娇鲍玉海鲍玉海贺秀斌
- 关键词:土壤颗粒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