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型颅脑损伤并上消化道出血60例的治疗体会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重型颅脑损伤并上消化道出血 60例进行留置胃管、胃管给药、静滴止血药、制酸等综合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伤及并发症。结果 :60例中治愈 3 7例 ,治愈率 61.7% ;死亡 2 1例 ,病死率 3 5 .0 %。结论 :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死率。
- 钟景灿李成林张乃崇杨志勇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上消化道出血
- 危重症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
- 2007年
- 目的评价胺碘酮用于危重症患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65例危重症患者,在心电监测下,静脉注射胺碘酮,记录心律失常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心率减慢、期前收缩减少,或心律失常未改变的百分率,回顾性评价胺碘酮的心律转复率和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65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78.5%,无效为21.5%,无明显的心力衰竭加重,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对合并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危重症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包括合并心力衰竭者。
- 王铮黄文华杨志勇黄祥卫
- 关键词:危重病
- 序贯性血液净化治疗雪卡毒素中毒1例并文献复习
- 2012年
- 应用序贯性血液净化治疗1例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重度雪卡毒素中毒患儿,并回顾性分析文献综合雪卡毒素中毒的特点,探讨血液净化对重症雪卡毒素中毒患者的疗效。患儿经过包括血液净化在内的综合治疗,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自主呼吸,各脏器功能逐渐恢复。因此我们认为对雪卡毒素中毒的重症患者应用血液净化治疗,及时清除毒物,有助于患者的恢复,不失为一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
- 梁慧屏何国锋黄祥卫杨志勇黄少华王铮
- 关键词:雪卡毒素中毒血液净化
- 640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一站式成像在颅脑术后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一站式成像在颅脑术后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8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颅脑术后伴并发症(脑内新发低密度灶)的患者23例,均接受640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一站式成像检查,分析脑内低密度灶区的灌注参数图像,并根据4D-CTA判断颅内大血管阻断或狭窄及分支缺损情况。对比不同脑内灌注患者经临床干预性处理后的预后情况,分析不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与低灌注患者预后的关系,再结合患者检查当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进行综合分析,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预判,协助临床医师在治疗的过程中早期给予干预。结果:23例患者的灌注参数图像[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都存在明确的异常表现,显示脑内不同程度低灌注22例,脑内高灌注1例。低灌注病例中有7例患侧颅内大血管存在异常改变,其中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左侧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1例,右侧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脑内低灌注患者经临床针对性处理后预后良好50.00%(11/22),死亡18.18%(4/22),而脑内高灌注患者预后良好100%(1/1),死亡0,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3分的脑内低灌注患者死亡率为100%(4/4),高于GCS评分4~8分、9~11分以及≥12分患者;GCS评分4~8分的脑内低灌注患者重度残疾80.00%(4/5),高于GCS评分≤3分与≥12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全脑灌注一站式成像应用于颅脑术后伴并发症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脑内新发低密度灶)患者进行CT全脑灌注一站式成像检查,有助于了解颅脑术后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并为患者预后评估以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指导,对患者术后病情的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对临床治疗过程中的适时
- 董琴蔡勇杨璧杨志勇林裕茂李冲云肖玉梅赖廷海黄旅辉陈世达
-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和外科气管切开术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对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和外科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pen tracheotomy,OT)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08-10~2016-09在该院重症医学科398例需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颈部解剖情况分为解剖正常组、相对困难切开组和困难切开组,每组按术式分A、B两组,其中A组行PDT术,B组行OT术,术式按照序贯法进行选择。比较PDT和OT在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上的差异。结果在解剖正常组、相对困难切开组和困难切开组中,A组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小于B组(P<0.05)。在解剖正常组和相对困难切开组中,A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2%和10.3%)明显低于B组(65.6%和76.9%)(P<0.05);在困难切开组中,A组与B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T在普通气管切开患者中较OT迅速、简单、创伤小,但在困难切开患者中无法替代OT。在部分困难气管切开中,外科操作借鉴PDT技术较单一外科切开更安全,能明显降低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
- 杨志勇邓炎生林康越
- 关键词: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术后并发症
- 浅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和外科气管切开术被引量:2
- 2012年
- 气管切开是重要的人工气道建立技术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气管切开从传统的外科手术操作,逐渐发展出内科医生也能操作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这2种操作技术有着相同的目的,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 杨志勇
- 关键词: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外科人工气道建立手术操作内科医生操作技术
- 早期局部枸橼酸抗凝下CBP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通过局部枸橼酸抗凝技术,探讨早期(伤后48 h内)实施持续血液净化(CBP)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科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根据病情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局部枸橼酸抗凝下CBP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脑水肿期常见并发症发生率、ICU 7 d转出率和预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生命体征缓解情况,采用格拉斯预后量表评分(GOS)评价患者伤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统计预后生存及出院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试验组患者颅内压情况和脑水肿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脑水肿期的肺部感染率、连续3 d以上高热发生率、血钠浓度波动超15%发生率、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BNP>1 000 pg/mL发生率、大面积水肿缺血或脑疝发生率、ICU 7 d转出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受伤后6个月,试验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局部枸橼酸抗凝,可对早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持续血液净化治疗,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治疗效果及预后,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杨志勇梁慧屏邓舒雯何芷怡林康越陈锦玲肖玉梅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持续血液净化局部枸橼酸抗凝
- 保留气管插管下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手术风险的影响研究
- 2012年
- 目的:探讨保留气管插管下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手术风险的影响。方法:保留气管插管下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比以往病例并作分析讨论。结果:除1例大出血需改外科切开止血外,均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保留气管插管下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可降低手术操作风险。
- 杨志勇
- 关键词: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手术风险
- 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应对困难气管切开手术治疗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困难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8年10月-2014年9月本院困难气管切开患者中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48例(A组)及同期单纯外科切开46例(B组)为研究对象,总结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的优点及应用技巧。结果: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在困难气管切开患者中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及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及手术难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科切开联合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应对困难气管切开具有安全、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 杨志勇萧云
- 关键词: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 重症脑出血伴颅内压升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重症脑出血(ICP)合并颅内压升高的病例特点及其与脑出血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持续纳入自发性脑出血行ICP监护的患者,自护理记录收集每小时的ICP值。多元回归分析检测与颅内压升高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检测颅内高压与发病12个月后的mRS相关性。结果纳入186例患者,47例(25%)进行了ICP监护,其中30例(70%;95%CI 47%~80%)合并ICP>20 mmHg。年纪更大(OR每10a0.6,95%CI 0.25~0.85)、幕下出血(OR0.1,95%CI 0~0.7)的患者往往更少出现颅内压升高。颅内高压定义为ICP>25 mmHg时,高龄(OR每10a0.6,95%CI0.25~0.85)及幕下出血(OR0.1,95%CI 0~0.75)均显示预测颅内高压差异有统计意义。颅内高压与随访12个月mRS评分无显著相关(OR0.8,95%CI 0.3~2.5)。把颅内高压定义为ICP>25mmHg、ICP升高数或ICP升高曲线下面积进行敏感性分析时,结果仍旧同上。3例颅内高压患者(16%)ICH 12个月后显示可恢复至功能独立(mRS 0~2)。结论 ICH颅内高压较常见,特别是年纪较轻及幕上出血患者。在对合并高颅内压的患者给予积极治疗后,显示高颅内压不一定与长期预后相关,提示高颅内压并非一定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
- 谭泽梁杨志勇蔡成柱陈越何芷怡
- 关键词:脑出血高颅内压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