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超

作品数:7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4篇血管
  • 4篇造影
  • 4篇造影术
  • 3篇血管造影
  • 3篇血管造影术
  • 3篇下肢动脉
  • 3篇CTA
  • 3篇成像
  • 2篇低剂量
  • 2篇血管成像
  • 2篇肾动脉
  • 2篇头颈
  • 2篇颈动脉
  • 2篇管电流
  • 2篇管电压
  • 2篇64层CT
  • 1篇动脉成像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造影

机构

  • 7篇北京中医药大...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大学国际...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7篇李超
  • 6篇康德强
  • 6篇华海琴
  • 5篇彭楠
  • 5篇徐晓娟
  • 5篇刘冰
  • 4篇王志群
  • 3篇赵晶
  • 3篇王玲璞
  • 3篇刘明
  • 1篇郭鹏德
  • 1篇李光宗
  • 1篇康少红
  • 1篇傅瑶
  • 1篇王岩

传媒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自动管电流调制范围选择对头颈动脉CTA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相同管电压和噪声指数(NI)条件下,自动毫安调制范围的选择对头颈动脉CTA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头颈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600 m A;B组管电压为120 k V,管电流调制范围为150~400 m A。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测量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中部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对血管后处理图像进行评分,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记录并统计辐射剂量参数,包括CTDIvol和DLP,同时记录主动脉弓、颈4椎体、齿状突、垂体窝水平层面管电流的值。结果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分叉部、基底动脉腔内信噪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辐射剂量比较,A组CTDIvol、DLP显著大于B组。A、B组在主动脉弓水平组织较厚,管电流均保持为最大值;主动脉弓、颈4椎体水平、齿状突,A组管电流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垂体窝水平管电流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理适当的选择管电流调节范围,有效利用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有助于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头颈CTA的辐射剂量。
华海琴康德强徐晓娟李超刘冰刘明傅瑶王志群
关键词:低剂量
64层CT在下肢动脉和肾动脉联合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64层CT在下肢动脉和肾动脉联合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和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法 :该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9例患者,A组33例为对照组(传统下肢动脉组),B组36例为实验组(下肢动脉与肾动脉联合扫描组),均采用GE 64排VCT扫描仪和Smart手动触发技术扫描。评价2组VR和MIP图像质量,测量腹主动脉、肾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足底动脉的腔内CT值,同时记录下肢远端静脉显影的例数。结果:2组平均年龄、扫描长度、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目标血管CT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组内腹主动脉和股动脉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中肾动脉显影清晰,与腹主动脉、股动脉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下肢静脉显影率10.6%(7/66),B组下肢静脉显影率12.5%(9/7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图像优良率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肢动脉和肾动脉联合扫描能发现更多的隐匿性肾动脉狭窄,且不会增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和临床推广价值。
华海琴徐晓娟康德强赵晶彭楠王玲璞刘冰李超
关键词:肾动脉梗阻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个体化基础上降低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剂量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通过优化个体化分类标准,探讨辐射剂量个体化基础上的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扫描实施方案。方法连续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患者200例(A组),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BMI),采用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0~300mA(BMI〈18.5kg/m2者),300—500mA(18.5kg/m2≤BMI〈25.0kg/m2者),500~800mA(BMI≥25.0kg/m2者)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分析管电流mA值与BMI、体表面积(Suf)、图像噪声(SD)的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依据方程推导速查表。再连续选取行冠状动脉CTA患者200例(B组),根据上述BMI与Suf分类的速查表,采用管电压100及120kV,管电流按照速查表计算出的mA值,进行个体化低剂量扫描。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esH检验。结果管电流mA值与BMI、Suf、SD的回归计算方程为:mA=17.984×BMI+169.149×Suf-2.282×SD-361.039。A组、B组扫描图像的sD值(A组:32.08±5.80;B组:28.60±4.47)、辐射剂量指数(CTDIⅢ)[A组:(41.97±11.37)mGy;B组:(33.18±10.07)mGy]、有效剂量值(ED)[A组:(10.91±3.07)mSv;B组:(8.83±2.72)mSv]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3.45、63.71、49.07,P值均〈0.01),B组中图像噪声、辐射剂量值均小于A组。结论BMI联合Suf作为分类标准,可进一步提高个体化的精确程度,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合理降低辐射剂量。
康德强赵晶彭楠华海琴李超郭英沈云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低管电压联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降低下肢动脉CTA辐射剂量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结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实现下肢动脉CTA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3组行下肢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12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50~250mA;B组管电压10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50~350mA;C组管电压8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100~350mA;获得腹主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CT值、图像噪声、SNR、扫描长度(SL)、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3组间腹主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CT值、图像噪声、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S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DIvol、DL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图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50±0.51)分、(2.44±0.63)分及(2.41±0.5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管电压结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可在获得符合诊断要求图像的同时,降低下肢动脉CTA扫描辐射剂量。
华海琴康德强徐晓娟王岩彭楠刘冰李超王玲璞郭鹏德
关键词:动脉血管造影术
能谱CT单能量技术优化肠系膜上静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能谱CT显示肠系膜上静脉的最佳单能量值及其图像质量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腹部能谱CT增强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在门脉期40~140ke V各组单能量图像上测量和计算肠系膜上静脉的对比噪声比(CNR),记录最佳CNR所对应的ke V值,计算所有患者平均值并比较最佳keV组和140k Vp混合能量组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肠系膜上静脉的CT值,图像噪声和CNR。主观评价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完成,采用双盲法对原始数据及重建图像质量进行独立评分。两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主观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肠系膜上静脉与周围组织最佳CNR曲线所对应的值为65keV。65keV单能量图像肠系膜上静脉CT值、图像噪声及主观评分均高于混合能量图像,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CNR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能谱CT最佳keV单能量图像可以使对比度与图像噪声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从而优化肠系膜上静脉的图像质量。
张秋奂陈学志李鸿康康少红李超刘明王志群
关键词:肠系膜上静脉能谱成像
低管电压结合自动毫安技术对降低头颈部数字减影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结合自动毫安调制技术降低头颈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将36例患者分为3组进行头颈部DSCTA检查。A组:平扫管电压80kV,增强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固定为400ITIA;B组:平扫管电压80kV、增强扫描管电压120kV,使用管电流调制技术,实际管电流为150~400rnA;C组:平扫管电压80kV、增强扫描管电压100kV,使用管电流调制技术,范围为150~400mA。记录3组的辐射剂量,包括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01)、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吸收剂量。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及主观分析,客观分析包括测量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基底动脉中段的cT值、信噪比,主观分析包括对血管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并结合横轴面图像进行评分。结果:三组间cTDlvol、DLP及ED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指标值均为A组〉B组〉C组。对DSCTA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结果显示,三组间双侧颈总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强化值、图像噪声及信噪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管电压蒙片结合自动毫安技术能明显降低头颈部DSCTA检查的辐射剂量,并能保证图像质量。
华海琴康德强徐晓娟赵晶彭楠王玲璞李超刘冰刘明王志群
关键词:颈动脉血管成像低剂量
下肢动脉联合肾动脉CTA对下肢动脉与肾动脉狭窄及钙化相关性的评价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通过64排CTA对肾动脉和下肢动脉的影像进行分析,探讨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ARAS)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血管狭窄及钙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诊断为LEAD患者38例,且从未诊断为ARAS,男24例,女14例;年龄40~85岁,平均(67.91±10.77)岁。采用GE 64 VCT机行肾动脉和下肢动脉联合CTA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双侧肾动脉、下至足底水平,要求双侧肾动脉及下肢动脉全程显示。采集数据经ADW 4.6工作站行各种后处理,对下肢动脉和双侧肾动脉的VR、CPR图像进行分析,分别测量血管的狭窄程度,并结合原始图像评估其钙化程度。结果 :38例双侧肾动脉共76支,ARAS(>50%)16支,动脉钙化程度与血管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且ARAS和钙化程度与下肢动脉狭窄和钙化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LEAD常合并大量的无症状ARAS,且ARAS与LEAD的严重程度也有相关性;对疑诊为LEAD的患者行下肢动脉扫描时将肾动脉纳入扫描范围,能够发现更多的ARAS患者,这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华海琴王志群康德强彭楠刘冰李超李光宗徐晓娟
关键词:肾动脉下肢动脉动脉造影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