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 作品数:13 被引量:44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 青藏高原冬季热状况对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异常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1年
- 用经过改进的CCM 1动力气候模式研究了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热源汇异常对太平洋纬向风异常的影响,发现:(1)当青藏高原1~3月份大气冷源加强时,在对流层低层出现围绕青藏高原的异常反气旋,随后的月份在中国大陆沿海出现异常的北风,西太平洋出现异常气旋.随后,西太平洋赤道出现异常西风并向东扩展到东太平洋;(2)当青藏高原1~3月份大气冷源异常减弱时,首先在低层出现一个围绕青藏高原的异常气旋,随后在西太平洋出现异常反气旋,并向西南移动,引起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异常东风,并向东传播.此外青藏高原冬季和初春冷源强弱还可以引起赤道印度洋的纬向风的异常变化,因而冬季青藏高原大气冷热源异常可以作为亚洲冬季风和ENSO之间的桥梁.
- 陈隆勋李薇赵平
- 关键词:青藏高原赤道太平洋纬向风异常大气热源
-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 利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整层水汽输送通量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本区的水汽输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春本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的偏西风水汽输送,夏季(7月)主要来源于...
- 周长艳李跃清李薇陈隆勋
- 关键词:水汽收支
- 文献传递
-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与东亚大气热源及环流的关系被引量:14
- 2008年
- 利用1971~2000年NCEP/NCAR versionⅠ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倒算法计算出大气热源资料集,并采用相关分析和综合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Q1TP)对大范围大气热源及相应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Q1TP)可以在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间激发出一支沿海岸向东北方向传播到达白令海峡-北极的热源波列,这支波列可能会影响到北美地区.另外,当夏季高原东部热源偏强(弱)时,南亚高压偏东(西)偏南(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东)偏南(北),年际变化上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西方向上存在“相向而行,背向而去”的关系,而高原东部的热源强迫似乎是其一种热力解释.
- 王跃男张博陈隆勋何金海李薇陈桦
-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大气环流
- 华北夏季强降水的水汽来源被引量:67
- 2007年
- 利用1980—199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6-8月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特征,并着重对暴雨发生的水汽来源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降水中心区与其夏季平均降水中心区的位置一致,且暴雨降水量占整个夏季降水量的主要部分。对暴雨日及其前4天水汽输送的逐日变化、异常特征及水汽输送的相关分析发现:来源于西太平洋及高纬西风带的水汽输送对华北暴雨产生有重要作用,而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对暴雨也存在一定的加强作用。
- 梁萍何金海陈隆勋李薇
- 关键词:水汽来源强降水
- MM5对中全新世时期中国地区气候的模拟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MM5模式结果与地质记录的对比表明,这个模式系统可以较好地模拟中全新世时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模式模拟的降水变化与地质记录吻合得较好。区域模式的结果比全球模式结果有所改进。模式结果显示:与现代相比,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的气温升高,夏季升温超过冬季。同时,中国的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加;而中国的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降水减少。中国东部30°N以北地区夏季风增强;中国东部的冬季风减弱。从一系列敏感试验结果,可以发现:在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的气温、风场和降水的变化主要受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变化的影响,其对降水变化的影响超过50%。其次受地表状况和植被变化的影响,植被的变化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使得在冬季和夏季中国地区均升温;而且,对华北部分地区降水变化的影响最大超过25%。地球轨道的变化使得中全新世时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较大,造成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在冬季降温,在夏季升温;同时,对东北和华北地区的降水有重要影响,其影响与植被变化的影响相当。中全新世时,大气中CO_2的体积混合比为280×10^(-6),CO_2的变化使得中全新世时气温降低,但量级较小。影响中全新世时中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因子,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植被变化、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和CO_2浓度变化。
- 刘煜何金海李维亮陈隆勋李薇张博
- 关键词:中全新世植被
- 青藏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被引量:147
- 2005年
- 利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整层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的水汽输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春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的偏西风水汽输送,夏季(7月)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秋季(10月)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地区。季风携带的南来水汽在高原东侧地区的进退比较缓慢,8月初北扩到40°N附近,10月中旬南退出30°N,其强弱和进退异常能影响极端旱涝事件的发生。来自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输送对高原东部及其邻近地区的影响值得关注。
- 周长艳李跃清李薇陈隆勋
- 关键词:青藏高原水汽收支季节变化特征
-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逐日太阳辐射反照率和辐射平衡的经验计算及其分布特征
- 本文利用1998年TIPEX实验资料、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项目建立的1994~1998年5~8月的热量平衡自动站(AWS)资料、1998年中国194个站的逐日地面常规观测资料、1998年中国地区300多个天气站的逐日降水...
- 李薇陈隆勋
- 关键词:青藏高原
- 文献传递
- 1998年夏季亚洲地区低频大气环流的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被引量:18
- 2008年
- 利用日本GAME资料、TRMM卫星资料及中国730站降水资料研究了1998年夏季亚洲地区对流层至平流层低频振荡(LFO)的传播特征及该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变化的LFO型,结果表明:1998年5—8月,在青藏高原经纬度上,对流层LFO的东西向传播特征与季节变化有关。在东西方向上,高原和东亚大陆雨季开始前,LFO以向东传播为主;在雨季开始后,LFO以向西传播为主。南北方向上,LFO的传播在雨季前后基本一致,高原南北两侧均向高原传播。在南北方向上,青藏高原是LFO的汇;而在东西方向上,高原西部只在雨季开始后是LFO加强区,使西传进入高原的LFO继续西传。整个大气层以对流层顶(100hPa)LFO最强,进入平流层LFO迅速减弱。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存在两次明显的LFO循环,我们根据两次降水LFO各位相合成分析了降水、500和100hPaLFO环流以及沿30°NLFO垂直环流。结果表明:来自西伯利亚向南传播和来自孟加拉湾及南海向北传播的LFO气旋(降水谷值期)和反气旋(降水峰值期)形成了高原东部上空LFO气旋(降水谷值期)和反气旋(降水峰值期)以及来自中纬度西太平洋南下西移经日本、黄海到达中国大陆东部海洋上空的LFO反气旋(降水谷值期)和气旋(降水峰值期)的共同作用造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强烈的下沉(降水谷值期)和上升(降水峰值期),形成长江中下游降水LFO谷值期和峰值期。
- 张瑛陈隆勋何金海李薇
- 关键词:低频振荡长江中下游夏季强降水
- 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被引量:129
- 2000年
- 利用中国194站 1961~1995年日降水资料及 NCEP 1979~1997年候格点降水资料,探讨了亚洲地区自春到夏的雨季开始分布。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自春到夏存在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和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前者于4月初开始于华南北部和江南地区,随后向南和向西南扩展,于4月末扩展到华南沿海和中南半岛,这个雨带主要是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转向的SW风以及南亚地区冬春副热带南支西风槽中西风汇合而形成的,是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后者是南海热带季风爆发后使原来由江南移到华南沿岸的副热带季风雨带随副热带高压北进而北进,前汛期雨季进入盛期,江南出现第二次雨峰,形成梅雨期和江淮及华北雨季。同时,热带季风雨带也自东向西传播到达南亚地区而形成热带季风雨季。还讨论了 1998年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指出南海夏季风爆发期的季风由副高北侧形成的新生气旋进入南海造成南海中部西风和南海越赤道气流转向的SW季风加强汇合而形成,因而是东亚季风系统中环流系统季节变化造成的,和印度季风无关。在南海季风爆发期阿拉伯海仍由副热带反气旋控制.南亚仍是上述副热带反气旋北侧NW风南下后转向的偏西副热带气流所控制,索马里低空急流仍未爆发,赤道西风并未影响南海。
- 陈隆勋李薇赵平陶诗言
- 关键词:南海夏季风爆发南海季风爆发越赤道气流南海中部季风系统印度季风
- 夏季东亚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 使用1980~1997年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资料,分析了夏季大尺度水汽输送演变的气候特征以及偏南风水汽输送在中国区域内的推进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各支大尺度水汽输送汇合成一条行星尺度水汽输送大值带,它从南半球出发,经过亚...
- 何金海周长艳李薇陈隆勋
- 关键词:夏季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