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瑞

作品数:64 被引量:149H指数:7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8篇学位论文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乳腺
  • 15篇肿瘤
  • 15篇细胞
  • 9篇基因
  • 9篇肠癌
  • 9篇肠病
  • 8篇多态
  • 8篇炎症
  • 8篇炎症性
  • 8篇炎症性肠病
  • 7篇多态性
  • 7篇腺癌
  • 7篇淋巴
  • 6篇胸腺
  • 6篇乳腺癌
  • 5篇增殖
  • 4篇肉芽
  • 4篇肉芽肿
  • 4篇肉芽肿性
  • 4篇乳腺炎

机构

  • 63篇武汉大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泰兴市人民医...
  • 1篇鄂州市中心医...
  • 1篇湖北省孝感市...

作者

  • 64篇周瑞
  • 14篇夏冰
  • 13篇熊斌
  • 9篇李瑾
  • 7篇侯晋轩
  • 6篇周峰
  • 5篇刘诗权
  • 5篇王新波
  • 4篇姜黎
  • 4篇叶梅
  • 4篇谭锦泉
  • 4篇黄梅芳
  • 4篇陈立平
  • 3篇袁宏银
  • 3篇王靖
  • 3篇赵秋
  • 3篇刘静
  • 2篇毛明
  • 2篇贺文成
  • 2篇唐平飞

传媒

  • 11篇武汉大学学报...
  • 7篇中华消化杂志
  • 4篇医学新知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胃肠病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河北医学
  • 1篇肿瘤防治杂志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肿瘤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2
  • 7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TGF-β RⅡ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LOVO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以及对HUVEC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
目的:构建人转化生长因子β R II型受体细胞外区(sTGF—β R II)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初步探讨sTGF- β RⅡ对大肠癌LOVO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以及肿瘤血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DNA重组技术构建sTG...
熊斌周瑞刘诗权王新波
关键词:真核表达载体细胞侵袭血管生成
文献传递
黏膜下注射联合氩离子凝固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病出血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黏膜下药物注射联合氩离子凝固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病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2例均经过药物灌肠或口服,其中3例加用高压氧治疗仍有顽固性出血者,应用结肠镜黏膜下注射联合氩离子凝固并随访,观察治疗前后便血情况、血红蛋白水平、病变面积和黏膜脆性,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治疗后便血次数和量明显减少(P<0.005和P<0.000 1),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上升(P<0.01),病变面积缩小和黏膜脆性减少(P<0.000 2或0.000 01)。除2例合并溃疡出血,40例经过1次或2次治疗,1次有效率87.5%(35/40),总有效率达100%(40/40)。40例随访期间(平均68.5个月)维持缓解。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内镜黏膜下药物注射联合氩离子凝固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病出血安全有效。
施先艳黄星刘静周瑞韩洁
关键词:黏膜下注射氩离子凝固
炎症性肠病的基因多态性、微生态、临床表型和治疗的相关研究
夏冰李瑾黄梅芳周瑞周峰陈立平
该项目主要内容是针对炎症性肠病的基因多态性、微生态、临床表型和治疗的系统研究。该项目特点:1.炎症性肠病的基因多态性:对中国湖北汉族人MIC基因位点MICA-A5.1、PPAR-r基因位点Pro12A1a、C161T及M...
关键词: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基因多态性微生态临床表型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环指蛋白181及Yes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环指蛋白181(RNF181)及Yes相关蛋白YAP(YAP)在三阴性乳腺癌中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人类蛋白质图谱图像分类(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及Oncomine数据库分析RNF18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采用Kmplot数据库分析RNF181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3例三阴性乳腺癌标本中RNF181和YAP的表达, 分析RNF18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结果通过数据库分析发现RNF181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RNF181、YAP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123例三阴性乳腺癌中RNF181的阳性表达率[82.11%(101/123)]明显高于相对应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25.2%(31/123), χ^(2)=80.104, P<0.01]。RNF181在TNM Ⅲ、Ⅳ期中表达高于TNM Ⅰ、Ⅱ期(χ^(2)=4.386, P<0.05);组织学Ⅲ级中RNF181的表达高于Ⅰ、Ⅱ级(χ^(2)=6.149, P<0.05);RNF18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χ^(2)=5.617, P<0.05);p53阳性的患者RNF181蛋白表达高于阴性的患者(χ^(2)=4.754, P<0.05);RNF181的表达与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表达呈正相关(χ^(2)=4.236, P<0.05);采用Kaplan-Meire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发现RNF181表达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NF181是影响预后的因素之一(P<0.05);123例三阴性乳腺癌中RNF181表达与YAP表达呈正相关(R=0.348, P<0.01)。结论 RNF181在三阴性乳腺癌中表达增高, 并与TNBC患者的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p53表达、Ki-67表达等临床病理特征明显相关, 是影响TNBC预后的因素之一。RNF181与YAP表达呈正相关, 可能通过YAP发挥作用。
周瑞侯晋轩何玉琨刘九洋袁芊芊吴高松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
重组人肠三叶因子联合5-氨基水杨酸对大鼠结肠炎作用的研究
2008年
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ITF TFF3)是三叶因子家族(Trefoil factor family,TFF)成员,主要分布于小肠和结肠。研究表明,ITF在促进损伤修复、保持黏膜完整性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炎症性肠病(inflamnmtory bowel disease,IBD)是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反应,
周瑞李瑾夏冰
关键词:肠三叶因子5-氨基水杨酸结肠炎TREFOIL慢性非特异性
吡格列酮对载脂蛋白E-/-小鼠脂质肾损伤的干预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piog litazone, Piog)对老年雌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脂质肾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13个月龄雌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灌胃盐酸吡格列酮(每只10 mg·kg^-1·d^-1),对照组灌胃同体积溶媒0.5%羧甲基纤维素钠。12周后对小鼠实施安乐死进行取材。灌胃前后进行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肾脏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肾脏损伤程度及脂质沉积情况,实时定量PCR(QPCR)分析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iog组小鼠血浆TC、TG水平及MPO活性明显降低;Masson染色示肾脏纤维化程度明显降低;网状纤维染色示肾皮质中Ⅳ型胶原蛋白(ColⅣ)为主的网状纤维增生程度减轻;PAS染色示肾小球硬化、基底膜增生增厚情况得到改善;油红O染色示肾脏脂质沉积情况减轻。QPCR结果示肾皮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对氧磷酶-1(PON1)mRNA水平升高,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Collagen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mRNA水平降低。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改善老年apoE^-/-小鼠脂质紊乱引发的肾脏病理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PPARγ激活而调脂及降低小鼠全身和肾脏局部氧化炎症状态有关。
谢光辉谭辰琨周瑞褚小莹吴东方吴东方
关键词:吡格列酮APOE^-/-小鼠肾脏损伤脂代谢紊乱
乳腺MRI、超声以及X线三者联合在乳腺疾病诊断及乳腺癌术式选择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乳腺MRI、超声及乳腺X线在乳腺疾病诊断及乳腺癌手术方式选择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入院的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30例乳腺疾病患者术前均行乳腺MRI、超声及乳腺X线评估乳腺病变,127例乳腺癌患者同时行乳腺MRI及乳腺超声,以评估腋窝淋巴结,进一步确定手术方式。结果三项检查联合运用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98.51%、98.41%及98.46%。在诊断乳腺结节敏感性方面,三项联合诊断虽高于单用超声、X线及MRI,但统计无显著性差异;而在特异性方面,三项联合诊断高于单用超声及X线,统计有显著性差异;MRI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超声及X线检查,分别为97.01%、90.48%和93.85%。超声及MRI二者联合诊断对腋窝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00%,97.40%及96.06%。二者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同单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超声和MRI评估腋窝淋巴结都有一定的优势。结论乳腺MRI、超声和乳腺X线三项检查联合在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有较高的准确性,三项检查各有优缺点,适当完美组合有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
李莹徐向阳周瑞程明强
关键词:乳腺X线保乳
吉法酯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吉法酯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髓过氧化物酶(MPO)、环氧合酶(COX)-1及COX2表达的影响,探讨吉法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选用雌性健康SD大鼠40只,均分为A、B、C、D组。A、B、C三组大鼠采用TNBS/乙醇灌肠制作大鼠结肠炎模型。造模后第2天,A组每天给予0.9%氯化钠溶液1ml灌肠;B组每天给予5氨基水杨酸(5-ASA)1ml灌肠(100mg/kg);C组每天给予吉法酯1ml灌胃。D组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第7天及第14天每组处死5只大鼠,按疾病活动指数(DAD的评分标准进行大体损伤评分,HE染色进行组织损伤评分。同时取结肠病变部位组织,生化法检测MPO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COX-1与COX-2的组织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DAI评分、大体损伤形态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及MPO活性均降低(P〈0.05)。与A组相比,B、C、D组第7天和第14天COX-1表达水平升高(P〈0.05),分别为0.87±0.18和0.93±0.15比1.86±0.51和1.96±0.41,1.73±0.68和1.79±0.6以及1.91±0.34和1.99±0.45;COX-2水平降低(P〈0.05),分别为3.50±0.23和3.06±0.27比1.53±0.19和0.73±0.15,1.73±0.94和0.86±0.29,0.24±0.18和0.18±0.16。D组COX-2表达极弱,与B、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法酯对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与5-ASA相似,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肠组织中MPO的活性和调节COX-1/COX-2表达。
唐平飞李瑾贺文成周瑞夏冰
关键词:吉法酯氨基水杨酸环氧化酶-1环氧化酶-2
结直肠癌中CD44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相关基因与通路的生物信息学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寻找结肠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表达密切相关的基因及其参与的生物过程。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基因表达精选集(GEO)数据库中结直肠癌基因芯片数据,结合R2平台,筛选出与CD44和EpCAM表达显著相关的基因,分析相关基因在不同性别、肿瘤家族史、是否饮酒、Dukes分期中的表达差异,并对比相关基因在其他肿瘤及正常人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基因本体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工具对与CD44和EpCAM表达显著相关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和KEGG通路分析。利用R2平台内嵌统计学工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连续校正的四格表卡方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此数据集315份结直肠癌标本中均检测出CD44和EpCAM表达,分别筛选出与CD44和EpCAM表达显著相关基因888个和6316个。CD44与EpCAM共同正相关,且在全部315份样本中均有表达的5个基因的表达与不同性别、肿瘤家族史、是否饮酒、Dukes分期均无明显关系(P均〉0.05)。通过与其他肿瘤及正常人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对比发现,溶质载体家族12成员2(SLC12A2)、中心粒1蛋白组中心粒蛋白B(POC1B)2个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较其他肿瘤明显增高(F=289.422、128.456,P均〈0.01),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较正常人体组织明显增高(F=349.519、128.456,P均〈0.01)。对基因本体分析后发现,CD44和EpCAM表达均相关的基因共同涉及15条基因本体语义。对与CD44和EpCAM均相关的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后发现,分别有7条和10条通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CD44和EpCAM在结直肠癌中普遍表达,与CD44和EpCAM表达相关的基因参与了多种肿瘤生物过程。
马敏星周瑞张嘉刚马洪卫陶文惠赵秋李瑾
关键词:CD44EPCAM结直肠肿瘤肿瘤干细胞生物信息学
白细胞介素-18与白细胞介素-12协同增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与白细胞介素-12(IL-12)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IL-18与IL-12共同刺激的TIL与人的胃癌细胞系SGC-7901共孵育后接种于BALB/c SCID小鼠皮下,测定小鼠肿瘤的生长大小并观察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及Th2型细胞因子IL-10、IL-4的表达水平,同时体外测定NK细胞及CD8+T细胞的肿瘤杀伤活性。结果:IL-18与IL-12共同作用于TIL后,与对照组相比,SGC-7910细胞的荷瘤小鼠皮下肿瘤生长明显减慢,小鼠生存率明显延长;同时,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处理组荷瘤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FN-γ的水平明显增高,而IL-10与IL-4水平明显降低;体外LDH杀伤实验证实IL-18联合IL-12处理组NK细胞及CD8+T细胞杀伤活性明显提高。结论:IL-18与IL-12协同刺激能增强TIL对胃癌胞的杀伤功能。
陈志芬周瑞夏冰邓长生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2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胃癌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