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神经肌肉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策略进行研究.方法 57例神经肌肉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小潮气量通气组(A组27例)和常规潮气量通气组(B组30例),观察2组患者机械通气后血气和气道压力的变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IL-6、IL-8的变化;14 d存活率和14d脱机成功率.结果 机械通气后0.5、24 h A组患者动脉血气pH值分别为7.30±0.08、7.40±0.06,明显低于同时点B组的7.39±0.06、7.47±0.04(P均<0.05);机械通气后0.5、24 h A组患者动脉血气PaCO2水平分别为(60.4±16.9)、(38.2±7.3)mm Hg,明显高于同时点B组的(46.6±8.1)、(29.2±6.9)mm Hg(P均<0.05);机械通气后0.5、24 hA组患者气道峰压分别为(21.5±4.5)、(18.6±3.8)cmH2O,明显低于同时点B组的(29.4±5.1)、(31.3±4.7)cm H2O(P均<0.05);机械通气后24、48 h A组患者BALF中TNF水平分别为(1385±341)、(1345±411)ng/L,明显低于同时点B组的(1914±501)、(2214±544)ng/L(P均<0.01);机械通气后24、48 h A组患者BALF中IL-6水平分别为(249±64)、(209±49)ng/L,明显低于同时点B组的(324±79)、(343±60)ng/L(P均<0.01);机械通气后24、48 h A组患者BALF中IL-8水平分别为(79.4±23.6)、(92.7±32.5)ng/L,明显低于同时点B组的(143±36)、(162±49)ng/L(P均<0.01);A、B组患者14 d存活率分别为100.0%、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14 d脱机成功率为59.3%,明显高于B组的33.3%(x2=3.85,P<0.05).结论 对于神经肌肉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选用小潮气量进行机械通气,可以减轻机械牵拉诱发的细胞因子释放,减轻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提高脱机成功率.
目的分析并描绘麻醉科住院医师通过纤支镜定位技能的模拟训练学习曲线,探讨无操作经验的住院医师在接受模拟训练前后技能提升的情况。方法记录2022年3月至5月期间,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的30名无纤支镜操作经验的住院医师,通过模拟器进行纤支镜定位技能的300次模拟训练学习经历。采用累积和分析法(cumulative sum analysis,CUSUM)来描绘学习曲线,旨在比较受试者培训前后在首次图像显示完成时间及完成全部6个图像所需时间上的变化,并探讨初步掌握该技能所需的操作例数。使用统计分析软件R(版本4.2.2)来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hapiro-Wilk法进行正态性检验。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服从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学习曲线的拟合则通过CUSUM法完成。所有统计检验均设定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在完成首个图像显示时间方面,达到CUSUM分界次数后,有5名受试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原始数据及CUSUM曲线分析,原因可能是其中4人在分界次数前后的操作时间波动较大,导致在分界次数上差异无统计意义;另外1人则可能因为在前3~4例中的学习时间较短,导致经过培训后提升不明显。在完成全部操作时间方面,达到CUSUM分界次数后,有4名受试者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原始数据及CUSUM曲线分析,原因可能是其中3人在分界次数前后的操作时间波动较大,导致在分界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1人也同样考虑在前3~4例中的学习时间较短,导致尽管经过培训但提升不明显。结论综合考虑完成首个图像显示所需的时间及完成全部6个图像观察所需时间的变化,在经过模拟器进行纤支镜模拟训练后,无经验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至少需进行4次操作,方可初步掌握纤支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