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循
  • 2篇血循环
  • 2篇硬化斑块
  • 2篇粥样硬化斑块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外周血循环
  • 2篇稳定斑块
  • 2篇细胞
  • 2篇淋巴
  • 2篇来那度胺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2篇斑块
  • 2篇标记物
  • 2篇标记物检测
  • 2篇不稳定斑块

机构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7篇黄磊
  • 5篇吴超
  • 5篇阎骅
  • 5篇徐文彬
  • 5篇俞晴
  • 5篇叶晨静
  • 3篇李军民
  • 2篇陆国平
  • 1篇胡炯

传媒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08
  • 1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来那度胺治疗中高危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 观察以来那度胺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治疗中高危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23例中高危B-NHL患者,其中复发难治者7例,采用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R2)+不同挽救化疗方案(DHAP、GDP、ICE)治疗,28 d为1个疗程;老年初治者5例,采用R2方案治疗,28 d为1个疗程;维持治疗者11例,采用来那度胺单药治疗,28 d为1个疗程,或采用R2方案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临床观察主要终点为总有效,次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及药物安全性.结果 复发难治组及老年初治组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1~20个月),其中复发难治组中位起效时间为3个月(2~7个月),3例获完全缓解(CR),总有效3例,中位PFS时间为7个月;老年初治组中位起效时间为4个月(2~5个月),4例可评价患者中1例获CR,2例获部分缓解(PR),总有效3例,中位PFS时间未达到.维持治疗组(11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2~32个月),中位PFS时间未达到,1年PFS率为64%(95%CI 36%~92%).最常见3~4级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各占35%,大部分患者能耐受.结论 来那度胺作为免疫调节剂对老年初治、复发难治及维持治疗的中高危B-NHL患者疗效确切,并且安全可靠,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黄磊俞晴吴超徐文彬叶晨静阎骅
关键词:来那度胺
外周血循环标记物检测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引量:6
2005年
急性冠脉综合征绝大多数是由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大部分病人并无先兆症状,因此尽早识别不稳定斑块利于各级预防;本文主要就通过外周血循环标记物这一非侵入性方法来早期检测斑块作一综述。
黄磊陆国平
关键词:外周血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记物不稳定斑块先兆症状非侵入性
泊沙康唑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 研究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泊沙康唑抗真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4月上海瑞金医院102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预防性使用泊沙康唑抗真菌治疗的效果,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02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给予泊沙康唑预防性治疗后,2例(1.96%)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2例患者治疗期间发生死亡,但与泊沙康唑治疗无关.11例患者因不良反应停用泊沙康唑,不良反应导致的停药率为10.8%;2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失败和1例未确诊侵袭性真菌病患者停用泊沙康唑,泊沙康唑整体停药率为13.7%(14/102).泊沙康唑使用时间与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均无相关性(rs=-0.02,P=0.853;rs=0.167,P=0.113),住院时间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呈正相关(rs=0.448,P=0.000).结论 泊沙康唑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预防性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佳.
叶晨静徐文彬俞晴吴超黄磊胡炯李军民阎骅
关键词:血液肿瘤真菌病泊沙康唑
RV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评价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及地塞米松(RV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RVD方案治疗的新诊断MM(newly diagnosed MM,NDMM)及复发/难治MM(relapsed/refractory MM,RRMM)患者共28例,其中NDMM 10例,RRMM 18例,评估RVD方案诱导及挽救治疗后的疗效及安全性。在NDMM中比较RVD方案与硼替佐米、多柔比星或脂质体多柔比星及地塞米松(PAD)方案的疗效。结果:10例NDMM中位治疗周期为3个周期,中位起效时间1.0个月,诱导治疗后总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90.0%,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40.0%,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sponse,VGPR)率20.0%,1例高危患者诱导治疗后CR;中位随访时间5.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期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均未达到。18例RRMM中位治疗周期为6个周期,中位起效时间2.0个月,挽救治疗后ORR为72.2%,CR率22.2%,VGPR率27.8%,4例高危患者的ORR为100.0%,1例硼替佐米及沙利度胺双耐药患者治疗后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中位随访时间20.5个月,中位PFS期33.0个月,中位OS期未达到。RVD方案诱导治疗NDMM的ORR与PAD方案比较(90.0%比8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D方案治疗相关3级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14.3%,主要血液学毒性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主要非血液学毒性为呼吸道感染、皮疹。1例因不良事件中断治疗,无导致死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RVD方案治疗NDMM及RRMM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吴超徐文彬黄磊叶晨静阎骅俞晴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来那度胺硼替佐米疗效安全性
阿扎胞苷联合venetoclax治疗新诊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观察以阿扎胞苷联合venetoclax治疗新诊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4例新诊断初治、不适合强化疗老年AML患者,阿扎胞苷75 mg/m^(2)第1~7天(d1~7)皮下注射,venetoclax每日口服400 mg d1~28,28 d为1个疗程(首次疗程venetoclax 100 mg d1、200 mg d2、400 mg d3~28口服)。临床观察主要终点为复合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CR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CR with incomplete blood count recovery,CRi)]、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首次到达反应时间及反应持续时间(duration of response,DOR),次要终点为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及药物安全性。结果:14例老年AML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2.5(2.0~24.0)个月,CR+CRi率为71%,ORR为79%,中位首次到达反应时间为1.1(1.0~2.1)个月,中位DOR为16.0个月[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4.0~未达到(not reached,NR)],中位OS期为14.0个月(95%CI:2.0~NR);在细胞遗传学中高危的12例患者中,共8例(67%)获CR+CRi,中位DOR为9.0个月(95%CI:2.0~NR),中位OS期为11.0个月(95%CI:2.0~NR);在CR+CRi的10例患者中,至少1次达到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0.01%有8例(80%),其中位DOR为17.0个月(95%CI:4.0~NR),中位OS期未达到(95%CI:6.0~NR)。所有患者都发生血液系统不同程度的细胞减少,最常见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100%),粒细胞减少伴发热6例(43%),血小板减少7例(50%),贫血5例(36%);血液系统以外常见的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皆为可控的1~2级;1例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大部分患者耐受。结论:初步结果表明,阿扎胞苷联合venetoclax有效且安全,为不适合强化疗的初治老年AML患者提供了治疗选择。
黄磊叶晨静吴超徐文彬俞晴李军民阎骅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老年阿扎胞苷
外周血循环标记物检测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评价外周血循环标记物对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3例因胸闷、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史患者,其中16例(不稳定斑块组)造影显示至少1处病变的狭窄<70%,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病变处有不稳定脂质软斑块;另17例(对照组)造影显示血管正常。采用酶联单克隆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血浆高敏肿瘤坏死因子(hs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用TransAMTM系统检测核因子(NF)-κBP65的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CP-1 mRNA的表达。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MCP-1 mRNA表达为1.03±0.1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87±0.17(P=0.0122)。不稳定斑块组NF-κBP65活性为0.31±0.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2±0.06(P=0.0001)。不稳定斑块组hsTNF-α、MCP-1水平分别为(1.662±0.014)、(192.83±25.24)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50±0.013)、(148.86±43.93)ng/L(P值分别=0.0195、0.0015)。结论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处(<70%)的斑块常是一些性质不稳定的脂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NF-κB、hsTNF-α、MCP-1在不稳定斑块患者外周血表达升高,因而检测外周血循环标记物可作为早期预测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简便手段,有望替代有创性的影像学检查。
黄磊陆国平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
维奈托克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伊布替尼耐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9年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的一种具有特定免疫表型特征的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以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聚集为特征.CLL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为10年,但不同患者的预后呈高度异质性.因此治疗上根据TP53缺失和(或)突变、年龄及身体状态进行分层治疗.患者的体能状态和实际年龄均为重要的参考因素.本文我们报道1例TP53突变的CLL患者经过伊布替尼治疗产生耐药后予Bcl-2抑制剂维奈托克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再次获得缓解,并行相关的文献复习.
叶晨静徐文彬俞晴吴超黄磊李军民阎骅
关键词:淋巴细胞单抗白血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