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胡萍
- 作品数:7 被引量:58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压氧治疗失眠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系统评价高压氧(HBO)治疗失眠症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运用系统评价,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检索PubMed(1966年1月~2013年7月)、EMbase(1974年1月~2013年7月)、EBSCO(1965年1月~2013年7月)、CENTRAL(1987年1月~2013年7月)、CBM(1978年1月~2013年7月)、CNKI(1980年1月~2013年7月)、VIP(1989年1月~2013年7月),全面收集高压氧治疗失眠症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共同评价所纳入研究的质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Cochrane 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个试验429例患者,均为非安慰剂对照试验,有3个试验采用匹茨堡失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评估失眠症状(390例),其中1个试验采用PSQi五个时间点却未采用PSQi的总分不易统计故剔除,剩余2个试验中HBO组失眠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MD=3.59,95%CI(1.95,5.23)],由于文献量太少,故未作漏斗图分析比较发表偏倚.刘敏、文春芳及刘冬梅3个试验(227例)提及SDS及SAS量表评估因焦虑抑郁引起失眠症状,但无统一的量化指标,无法进行Meta分析.李万文的试验(48例)采用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各指标比较失眠症状的改善,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对李万文、文春芳及刘应生3个试验运用HBO后失眠症状缓解的有效率,采取二分类变量方法进行Meta分析,3个试验中HBO组失眠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MD=4.34,95%CI(1.95,9.63)],由于文献量较少,未作漏斗图分析比较发表偏倚.只有2个试验报道了不良事件,主要是轻微的头昏及轻中度中耳气压伤等,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基于当前证据,HBO治疗失眠症有一定的疗效,目前未观察到HBO治疗失眠症的严重不良反应.由于纳入研究质量普遍较低,势必对本研究结果的证据强度产生一定影响,有必要进一步
- 程媛媛任泗昌曾宪容刘倩赵沁陈胡萍
- 关键词:高压氧失眠症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 高压氧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突发性聋患者耳鸣及头晕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养血清脑颗粒对突发性聋患者耳鸣及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入住四川省人民医院高压氧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24例突发性聋患者,使用随机数生成器产生随机号,并用不透光的信封隐藏试验分配方案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激素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及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压氧每日1次,每周5 d,10 d为1个疗程;养血清脑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口服)。治疗2周后评价2组疗效,并于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通过电话随访患者耳鸣及头晕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均伴有耳鸣,观察组伴头晕42例,对照组伴头晕36例;治疗2周后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组耳鸣总有效率(83.61%、75.41%、77.05%)均高于对照组(65.08%、57.14%、58.73%),且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组头晕总有效率均为95.23%,均高于对照组(75.00%、80.56%、83.33%),且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突发性聋伴耳鸣及头晕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彭小岭曾宪容潘福琼谢清明陈胡萍彭梅
- 关键词:高压氧养血清脑颗粒突发性聋耳鸣头晕随机对照试验
- 重症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不良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目的探讨重症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与不良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 1、前瞻性连续性登记2013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纳入发病1周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详细收集一般病史资料、辅助...
- 陈胡萍曾宪容
- 文献传递
- 高压氧治疗放射性脑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 系统评价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联合药物治疗放射性脑病(radiation cephalopathy,RE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Lancet、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并辅以手工检索方法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2018年3月.由2位研究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义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16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共计99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HBO联合药物治疗的有效率[OR=5.78,95% CI(4.15,8.06),P<0.01]、痊愈率[OR=4.56,95%C1 (2.88,7.20),P<0.01]均优于单用药物治疗组;病灶体积减少多于单用药物治疗组[OR=-2.63,95% CI(-3.70,-1.56),P<0.01].结论 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放射性脑病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 彭小岭曾宪容潘福琼谢清明陈胡萍彭梅
- 关键词:高压氧放射性脑病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 无症状颅内动脉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被引量:20
- 2014年
- 目的 系统评价伴有无症状颅内动脉瘤(以下简称颅内动脉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溶栓时间窗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包括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VIP、Pubmed、EMBASE、EBSCO HOST、迈特思创等.全面收集伴有颅内动脉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3年10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个队列研究707例患者,其中48例伴有颅内动脉瘤,急性脑梗死患者无症状颅内动脉瘤发生率为6.8%;文献质量均较高,异质性较小.meta分析结果显示:该类患者与无颅内动脉瘤的脑梗死患者相比,在静脉溶栓后发生脑出血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7,95% CI0.69 ~ 1.99,P=0.56),发生症状性脑出血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0,95%CI0.44 ~6.59,P=0.45),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3,95%CI0.20 ~6.27,P=0.89).结论 基于现有证据,未发现伴有无症状颅内动脉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溶栓时间窗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出血风险增加.本研究结果仍需今后临床中累积更多的病例来进一步证实.
- 陈胡萍曾宪容高椿程媛媛任泗昌赵沁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梗死血栓溶解疗法META分析
- 伴无症状颅内动脉瘤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概况分析被引量:18
- 2015年
-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rt-PA的说明书中将动脉瘤列为禁忌证,且在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的缺血性脑卒中管理指南中,动脉瘤仍属急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禁忌,这主要是因为,从理论上讲,溶栓治疗后可能增加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脑梗死患者在溶栓治疗前只能进行常规的头颅CT检查,而仅靠头颅CT平扫是不足以发现动脉瘤的存在,临床上往往就隐匿了这一禁忌而意外采取了溶栓治疗,这些患者几乎均在溶栓治疗后做血管检查(如DSA、CTA、MRA检查)时才发现动脉瘤的存在,并且,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这类意外溶栓治疗的患者并未出现理论上的高出血风险,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反而得到明显改善.目前,由于过度恐惧溶栓治疗后的出血风险以及现存指南规定,大多数临床医师对于脑卒中前已发现存在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瘤,或者既往针对动脉瘤已经接受过介入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采用非溶栓的保守治疗方法,致使rt-P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未得到充分使用,由此可能减少了此类患者的最终临床获益.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国内外伴有无症状颅内动脉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意外进行rt-PA溶栓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
- 陈胡萍曾宪容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颅内动脉瘤
- 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及治疗现状被引量:5
- 2017年
- 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疾病造成的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和照料者带来极大不方便。高压氧(HBO)作为治疗及康复手段,为脑梗死患者又提供了一个治疗选择。本综述主要简述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及在脑梗死方面的治疗现状。
- 冯娇陈胡萍曾宪容
- 关键词:高压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