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海
- 作品数:14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青海省气象台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ECMWF细网格产品在一次大到暴雨天气预报中的使用被引量:2
- 2018年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加密自动站、ECWMF细网格模式产品(0.25°×0.25°)资料,针对2017年7月23—24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ECWMF细网格产品资料地面至中高层湿区的叠加区域及水汽通量散度的汇合区域对大到暴雨落区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对于大雨或暴雨以上量级的强降水,单一模式预报量级均偏小,落区偏西,而综合多种模式的相关产品能给预报提供更好的参考,本地化QPF客观产品对大到暴雨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田成娟王振海郭晓宁欧建芳
- 关键词:地形影响
- 祁连山区两次冰雹天气成因基本条件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利用加密地面区域站资料、雷达资料和卫星资料,分析了发生在青海祁连山区两次高原冰雹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结果显示:相比“7·13”的弱冰雹过程,“8·17”强冰雹过程的热力不稳定明显,而“7·13”过程中动力不稳定则更强。“8·17”强冰雹过程整层水汽含量达到了“7·13”弱冰雹过程的2倍以上,且“8·17”强冰雹过程低层暖湿层较为深厚,而“7·13”弱冰雹过程则较为浅薄。但两次过程中,0℃层和-20℃层之间的距离均保持在3km左右,触发条件以沿祁连山脉北坡山谷地带进入的多股冷空气为主,进入路径主要位于祁连县西北部的托勒河谷、八宝镇西北侧的黑河河谷以及祁连县峨堡镇的北侧相对地势较低地带。冷空气进入祁连山区后,会激发祁连山脉和达坂山河谷之间暖湿地带的对流风暴,且风暴移动方向和地面冷空气及地面辐合线移动方向较为一致。
- 黄志凤王振海欧建芳
- 西宁地区典型雷电天气个例分析及预报预警方法初探
- 采用地面、高空常规资料及闪电定位仪、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分析了2011-1013年三年间发生在青海省西宁地区8次雷电过程。结果表明,近三年西宁地区典型雷电天气主要可以分为西风槽型,副高边缘型及两高切变型三种概念模型,三种模...
- 王振海黄志凤马学莲王军刘晓燕
- 关键词:雷电天气个例分析雷达资料预报预警
- 文献传递
- 青海东北部地区强降水过程中非常规路径冷空气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及数值模式资料,对2014年夏季青海东北部地区的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冷空气针对性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东北部地区两次强降水过程中的冷空气主要来自东北冷涡底部,这种西传路径的冷空气在高原常规预报思路中属于非常规类型,冷平流主要在地面至700hPa层次表现较为清楚,高层冷平流(500hPa)反映不明显;西传冷空气较正常西风槽冷空气弱,在其推动暖空气西移过程中,易受青海东北部地区的地形阻挡,给这一地区造成较明显降水过程;西传冷空气在高原常规500h Pa预报形势场反映不明显,容易造成预报落区偏小和量级偏低的预报误差。
- 王振海黄志凤张青梅李静
- 关键词:青海东北部强降水
- 副高外围一次局地暴雨天气成因分析
- 2022年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客观分析物理量,FY-2G气象卫星资料、加密自动雨量站、NCEP1°×1°再分析资料等,对2019年9月12日出现在青海东部化隆县一次局地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短波槽是造成此次降水的主要原因,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为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暴雨发生前持续数日的高温高湿状态,大气不稳定能量不断积累,为中尺度系统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地面中-β尺度铟囚锋和中小尺度地形的抬升为强降水提供了触发条件;卫星云图上能较好地监测到中尺度系统的生成及发展,同时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及移向与雨团的移动和自动雨量站的雨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雷彦张颖王志远王振海
- 关键词:局地暴雨副热带高压中尺度系统
- 2018年7月1—3日青海省都兰县洪涝灾害气象服务调查评估被引量:1
- 2019年
- 2018年7月1-3日青海省出现降水天气过程,造成都兰县多个乡镇出现暴雨洪涝灾害,灾害给当地的民众带来很大的财产损失,共造成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灾害发生后,青海省气象部门第一时间派遣业务人员到现场实地调查灾情,通过调查,了解了受灾情况、致灾原因以及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接收率和气象服务效益等,从而促使气象部门改进和发展气象服务,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 史津梅高原杨新华巨克英王振海
- 关键词:洪涝灾害气象服务
- 青南地区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物理量诊断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利用NECP的1°×1°的再分析同化全球资料,对玉树地区发生的两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动力条件及水汽条件的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强降水发生的时段内,中、低空垂直螺旋度有明显的增大过程,并出现正值中心,而高空垂直螺旋度则出现明显的减小且出现较强的负值中心。高、低空的负、正值闭合极值中心出现时间和强降水发生时间段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尤其高层负值中心;中、低层均有较强的辐合区,辐合中心强度大于30×10-5·s-1,且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该辐合区扩展到350 hPa以上,高层有较强的辐散区,其中心一般在250 hPa以上;青南地区出现较强的水汽辐合同时在其偏南地区出现较强的水汽辐散中心,对形成强降水过程非常有利;湿位涡的负值出现可能对临近强对流天气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湿位涡的正负值过渡区域可能是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区域。
- 王振海贾红莉张青梅
-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螺旋度水汽通量散度湿位涡
- 一次寒潮过程中青海湖锢囚锋系统的生消演变分析
- 利用地面加密区域站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等,对一次青海湖锢囚锋的生成、发展及消亡过程进行了时空的中尺度加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青海湖锢囚锋生成于2017年2月20日22时至21日01时,初始为冷式锢囚锋,至21日14时为其...
- 王振海黄志凤张青梅韩廷芳马秀梅李静
- 关键词:寒潮过程生消过程
- C波段雷达资料在西宁地区雷电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研究
- 2017年
- 本文采用C波段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分析了2011~2013年三年间发生在青海省西宁地区8次雷电过程。结果表明:影响西宁地区的近7成对流单体主要出现于西宁雷达W-NW-N方向大约60km的地区,平均持续时间约20 min左右,平均移动速度为8m/s左右,减弱或消失方位为SE;雷达各PUB产品(最大垂直液态含水量、最大组合反射率、最大云顶高度及单体个数)和同期闪电频数相关性较好,但对于雷电预警来说,实际意义不足;质心高度和雷电频数二者的同期相关性为负,但和滞后36~54 min的闪电频数相关转为正相关,且提前量更大,这种最大质心高度接近最大云顶高度后突然下降的特征更容易在雷达产品中判别,可作为雷电天气发生前的特征阈值来确定;最后统计凝练了雷电天气发生发展时的相关雷达产品预警阈值。
- 黄志凤王振海马学莲王军欧建芳
- 青海东部两次强对流过程环境场对比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 (0.25°×0.25°)再分析资料、FY-2G TBB和雷达资料,对2020年7月8日16:00~19:00(简称"7·8")和8月24日13:00~16:00(简称"8·24")青海东部两次强对流过程中的温度平流、假相当位温垂直分布和动力场特征以及强对流特征参数、地面中尺度系统、中尺度云团特征、雷达回波强度等环境场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大尺度环流背景、热力和动力条件以及中尺度系统特征等方面给出了两次强对流天气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揭示了青海东部强对流天气中小尺度系统的演变特征和规律,得出的相关指标和特征规律,可以为今后青海东部强对流天气的潜势预报和临近预警提供参考。
- 赵娟王振海周琴李昌玉
- 关键词:强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