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宿和平

作品数:26 被引量:22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地震
  • 8篇青藏高原
  • 7篇岩石
  • 7篇岩石圈
  • 7篇青藏
  • 5篇地震层析
  • 5篇地震探测
  • 4篇地壳
  • 4篇地幔
  • 4篇深部
  • 4篇天然地震
  • 4篇层析成像
  • 3篇深部构造
  • 3篇天然地震探测
  • 3篇接收函数
  • 3篇各向异性
  • 3篇俯冲
  • 2篇低速体
  • 2篇地壳结构
  • 2篇地壳增厚

机构

  • 26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桂林工学院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26篇宿和平
  • 17篇姜枚
  • 16篇薛光琦
  • 12篇钱辉
  • 7篇史大年
  • 6篇董英君
  • 6篇赵文津
  • 4篇王有学
  • 3篇吴珍汉
  • 3篇冯梅
  • 2篇宋洋
  • 2篇刘志伟
  • 2篇李海兵
  • 2篇许志琴
  • 2篇杨宏伟
  • 1篇胡道功
  • 1篇崔军文
  • 1篇安美建
  • 1篇熊嘉育
  • 1篇曾校丰

传媒

  • 5篇地球学报
  • 4篇中国地质
  • 3篇地质论评
  • 2篇地质学报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国外地质勘探...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7
  • 1篇1995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揭示的青藏高原东部地壳结构被引量:26
2001年
钱辉姜枚薛光琦宿和平Gerard WittlingerJerome Vergne
关键词:接收函数地壳结构共和盆地东昆仑断裂金沙江缝合带羌塘地块
青藏高原东北部天然地震探测与岩石圈深部特征被引量:21
2003年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块体构造变形的深部驱动机制 ,笔者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天然地震观测数据进行地震层析反演 ,并结合同一剖面的接收函数及各向异性结果进行讨论。介绍了ACH方法的基本原理 ,论述了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强大的持续作用力 ,造就了NE向俯冲到柴达木盆地之下的昆仑造山带 ,并发现在巴颜喀拉地体下方壳幔内的仰冲活动。壳幔内的低速体十分显著地出现在阿尼玛卿缝合线以北 ,深度可达 30 0km。推断该低速体可能与昆仑断裂在深层的剪切作用有关。深部资料显示该区莫霍界面由北向南逐渐加深 ,这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岩石圈减薄现象一致 ,而且与印度板块向北运动的远程效应有关。另外 ,地震层析结果及各向异性分析也支持青藏高原东北部主应力方向转为NE向的观点。
薛光琦钱辉姜枚宿和平董英君Gerard WittlingerJerome VergneGeorges Poupinet
关键词:青藏高原岩石圈地震层析各向异性
中美合作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地震探测(Hi-CLIMB)计划顺利进行
2004年
目前正在进行的中、美合作项目--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地震探测(Hi-CUMB),是美国科学基金委与中国国土资源部共同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合作单位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美国俄勒冈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及尼泊尔矿山地质部.
宿和平
关键词:地震探测
混合震源宽频地震方法技术研究
姜枚宿和平王有学钱辉薛光琦
采用宽频地震仪记录信号,三分量便携式地震仪51台,按100m间隔布设。三道分别连接三串10Hz为主检波器串。获取的结果与常规的折/反射地震结果类似,显示出地壳范围内不同深度的几个清晰的界面。采用夜间放炮,减少干扰,记录干...
关键词:
关键词:地震
利用天然地震震相探讨阿尔金地区地壳结构被引量:9
1999年
本文利用阿尔金地区的宽频地震数据,对布设在该区的10个宽频地震台站用接收函数方法进行了速度结构反演。反演的初步结果发现,若羌至花土沟剖面在20km深度处有一条厚度达5~10km的低速带断续出现,莫霍界面呈台阶状展布,北部浅,南部深;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地壳厚度为40~42km左右;在阿尔金南、北缘断裂两侧台站下方莫霍深度的错断约6.5~8km,在柴达木盆地北缘,莫霍面的深度达50km以上,S波速为4.5km/s。
薛光琦姜枚史大年宿和平
关键词:地壳结构地震震相
祁连山造山作用与岩石圈地幔的特型结构构造被引量:10
2014年
本文探讨了祁连山地壳增厚与造山机制。提出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地块向北推进,其延迟的远程效应使祁连地块内4条断裂再次活动,特别是23 Ma以来,分阶段的活动使上地壳缩短了30%,40 km厚的祁连地壳增加到57km厚;并通过柴达木地块下地壳物质的挤入,使祁连地块地壳厚度增加到现今的60~74 km;地壳质量基本平衡表明其下部地壳物质横向迁移较小,即走滑断裂带走的地壳物质较少。依据INDEPTH-V新的宽频地震调查成果,提出祁连地块下岩石圈地幔的复杂结构,南部来的昆仑岩石圈地幔(双层结构)与北部向南俯冲的阿拉善地块下的亚洲岩石圈地幔在祁连地块深部相碰撞,而柴达木—祁连岩石圈地幔则被保存在昆仑岩石圈与亚洲岩石圈地幔碰撞带之上,共形成一倒三角汇聚区;在柴北缘与中祁连北缘岩石圈地幔各出现一条北倾和南倾的正转换震相,可能是老俯冲带残存岩片的显示;在祁连地块岩石圈地幔的两端地壳底部还出现有“双”莫霍“现象”,地表见有多条榴辉岩带。以上结果构成了高原最具特色的构造区。
赵文津Mechie J冯梅史大年薛光琪宿和平宋洋杨宏伟刘志伟
关键词:地壳增厚岩石圈地幔
地震层析对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认识被引量:8
2006年
通过对中美合作Hi-CLIMB项目在尼泊尔境内及西藏萨嘎以南采集的宽频地震数据的分析研究,笔者用远震层析反演方法对喜马拉雅—西藏碰撞带之下一些关键地段的关键性深部信息进行探讨,进一步证实印度板块在向北俯冲时,引发最剧烈的构造变形发生在其前缘并展示了向北缓倾的主边界断裂(MBT)和3次出现在剖面上的主中央断裂(MCT)的赋存特征;另外,自尼泊尔南缘至雅鲁藏布江断裂处有一条向北缓倾的界面,南端深为10km左右,北端约为25km;由于俯冲、挤压和缩短造成了高喜马拉雅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壳增厚并由此造成了热地壳以及壳内局部熔融存在的现实。
薛光琦宿和平钱辉姜枚
关键词:逆冲断裂地震
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在龙门山台阵的应用被引量:4
2015年
龙门山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对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驱动机制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天然地震太站分布较少,难以获得水平分辨较高覆盖整个龙门山地区的深部构造图像.本文利用最新中德合作在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布置的天然地震阵列式台站数据,获取了各个台站的接收函数波形数据.通过对H-K叠加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并应用到各个台站的实际接收函数数据分析上,获得了断裂带两侧以及沿断裂带的地壳厚度和平均速度比的分布,通过进一步插值形成了覆盖整个龙门山地区的水平分辨20Km的Moho面三维形态.综合对应的速度比和深部物质赋存状态关系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四川盆地属于平均厚度35-40km冷地壳,松潘和夹金山等山区地壳则属于厚45-50Km的热地壳.而沿断裂带变化比较明显,南段类似高原地区有热而厚的地壳,中段为40-45 km的正常地壳,个别地形突起处深约50 km.北段则逐渐向盆地的冷而薄的地壳过渡,厚度从43-40 km逐渐变化.Moho面的分布特征表明了龙门山断裂带的中部和南部的差异,并推测其间存在一个明显的Moho面异常突起带,与该过渡带的余震的缺失存在一定的关联.
钱辉李海兵James Mechie薛光琦宿和平崔湘
关键词:接收函数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厚度
青藏高原天然地震研究新进展——中法合作东昆仑、阿尔金构造带岩石圈与碰撞机制的研究
<正>在新的一轮青藏高原研究的热潮中,利用宽频地震仪进行天然地震探测的研究发展迅速。由于其花费少经济上合算,又能提供较大深度的构造图像,从而为解决地球动力学的基本问题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在交通不发达地区,借助便携式数字记录...
姜枚薛光琦史大年董英君吕庆田马开义宿和平张春贺
文献传递
利用层析成像研究青藏高原叶城-狮泉河地区深部构造被引量:15
2004年
位于青藏高原西部的叶城-狮泉河地震探测剖面,始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穿越西昆仑造山带,终止于喀喇昆仑山东侧。本文作者利用天然地震体波完成了该区的三维走时残差反演,勾划出了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深部构造格局。获取了塔里木岩石圈以约40°倾角向南俯冲到西昆仑造山带之下约280 km的层析图像;地表出露的地体边界在层析图中均有显示,并能追踪到其向深部延续的清晰图像。尤其是发现了空喀山断裂与康西瓦断裂在200 km深度下有相交的趋势。该区段也正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地带。
薛光琦姜枚宿和平钱辉王有学董英君G.WittlingerG.Poupinet
关键词:层析成像青藏高原岩石圈俯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