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周俊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球菌
  • 2篇阻遏
  • 2篇细菌
  • 2篇基因
  • 2篇杆菌
  • 2篇肠杆菌
  • 2篇肠杆菌科
  • 1篇新型隐球菌
  • 1篇血培养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鉴定
  • 1篇药性分析
  • 1篇阴沟
  • 1篇阴沟肠杆菌
  • 1篇隐球菌
  • 1篇原菌分布
  • 1篇伤病
  • 1篇烧伤
  • 1篇烧伤病房
  • 1篇突变

机构

  • 4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作者

  • 4篇周俊
  • 3篇张正良
  • 3篇张嵘
  • 2篇金亚平
  • 2篇朱百荣
  • 1篇陈勤
  • 1篇郑芳

传媒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浙江预防医学
  • 1篇检验医学教育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年份

  • 4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肠杆菌科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 C酶的检测与amp D基因突变的研究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了解ampD基因突变与持续高产AmpC酶的关系。方法 对 5 3株细菌用三维试验方法检测AmpC酶 ,进行等电点测定和ampD基因扩增 ,2株测定核苷酸序列。结果  32株阴沟肠杆菌中 9株检出AmpC酶 ,检出率为 2 8% ,1 2株枸橼酸杆菌有 3株检出 ,检出率为 2 5 %。其余细菌没有检出。能被邻氯西林抑制的条带主要有 7 96、8 7、8 8和 8 9。有 2株三维试验阳性而ampD基因扩增阴性。对 2株亚胺培南中介其余抗生素耐药的细菌ampD基因测序 ,结果突变主要发生在表型的C′ 末端。阴沟肠杆菌主要在 1 0 1、1 4 9、1 5 5、1 6 6位氨基酸发生改变 ,枸橼酸杆菌主要在 95、1 5 8、1 6 4位氨基酸发生改变。结论 ampD基因突变可导致AmpC酶C′ 端氨基酸改变 ,从而使AmpC酶去阻遏持续高产 ,并导致细菌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张嵘郑芳金亚平张正良朱百荣周俊
关键词:肠杆菌科产AMPC酶
新型隐球菌致皮肤感染1例报告被引量:2
2003年
张正良周俊
关键词:皮肤感染隐球菌细菌学鉴定血清学鉴定脑膜炎
肠杆菌科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的检测与ampD基因突变的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用三维试验方法对阴沟肠杆菌、构橼酸杆菌、沙雷菌、摩根摩根菌进行AmpC酶的检测,并对ampD基因突变与持续高产AmpC酶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对53株细菌用三维试验方法检测AmpC酶,并对阳性菌株进行等电点测定和ampD基因扩增,部分菌株测定并分析核苷酸序列。结果:32株阴沟肠杆菌检出AmpC酶9株,检出率为28%,12株枸橼酸杆菌检出AmpC酶3株,检出率为25%,其余细菌没有检出。等电点测定及能被邻氯西林抑制的条带主要有7.96、8.7、8.8和8.9。有两株ampD基因扩增阴性。对两株亚胺培南中介其余抗生素耐药细菌ampD基因测序结果,突变主要发生在C’—末端。阴沟肠杆菌主要在101、149、155、166位氨基酸发生改变,枸橼酸杆菌主要在95、158、164位氨基酸发生改变。结论:ampD基因突变可导致AmpDC’一端发生氨基酸突变,从而使AmpC酶去阻遏持续高产,并导致细菌对?一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因此有必要在临床常规检验中推广AmpC酶的检测。
陈勤张嵘金亚平张正良朱百荣周俊
关键词:肠杆菌科AMPC酶基因突变阴沟肠杆菌
1992~2001年烧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了解近10年烧伤病区感染病原菌的变迁和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方法 比较1992~1996年和1997~2001年两组烧伤病人的创面培养、血培养和静脉导管培养结果,对细菌检出及葡萄球菌的药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占第一位,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也在增加,尤其是血培养和静脉导管培养,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有很高的抗菌活性,敏感性为100%,其次是复方新诺明,其余抗生素对MRSA的抗菌活性较差。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烧伤病区的主要病原菌,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生素是治疗MRSA感染的可靠药物。
张范华周俊张嵘
关键词:烧伤病房病原菌葡萄球菌耐药性血培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