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病理
  • 6篇细胞
  • 6篇临床病理
  • 5篇肿瘤
  • 4篇预后
  • 3篇腺癌
  • 3篇流式细胞
  • 3篇免疫
  • 3篇免疫组化
  • 3篇肠癌
  • 3篇EPCAM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临床病理观察
  • 2篇临床病理特征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结直肠
  • 2篇结直肠癌
  • 2篇TIAM1

机构

  • 11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1篇倪亚平
  • 5篇陈一峰
  • 4篇姚锡虎
  • 4篇杨梅
  • 2篇陈晓炎
  • 2篇庄建良
  • 2篇陈良娟
  • 2篇何佩
  • 1篇笪倩
  • 1篇袁菲
  • 1篇刘德斌
  • 1篇林淑莹
  • 1篇郑锦阳
  • 1篇张宏图
  • 1篇王彩艳
  • 1篇杨晓群
  • 1篇黄子成
  • 1篇李白

传媒

  • 3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医学综述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列腺腺癌合并睾丸鞘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2015年
目的探讨前列腺腺癌合并睾丸鞘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WDPM)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1例前列腺腺癌合并睾丸鞘膜WDPM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第一次因术前诊断为前列腺增生而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癌。术后20天再次入院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在左侧睾丸鞘膜偶然发现2个灰白色绒毛样赘生物,镜下肿瘤由乳头状结构组成,乳头中心为纤维血管轴心伴间质透明变性,表面被覆单层轻微扁平至立方状的上皮样细胞,异型性小。免疫组化示AE1/AE3、calretinin、vimentin、CK5/6和HMBE-1(+),p63、PSA、PSAP和CEA(-)。结论睾丸鞘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和前列腺腺癌并发极为罕见,可被误诊为前列腺腺癌伴睾丸鞘膜癌转移,加深对此肿瘤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
陈一峰杨梅陈良娟李白姚锡虎倪亚平张宏图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病理学免疫组化
大肠癌EpCAM表达及DNA含量分析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二者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大肠癌EpCAM(上皮细胞粘附分子,CD326)表达和DNA含量分析/(细胞周期分析/)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同时对二者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55新鲜大肠癌组织及癌旁黏膜组织细胞EpC...
倪亚平
关键词:大肠癌流式细胞EPCAMDNA含量分析临床病理学意义预后判断
文献传递
混合性A型胸腺瘤与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混合性A型胸腺瘤与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AM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组织起源。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AMNT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3岁。胸部CT示前纵隔肿物。巨检:肿物大小4.5 cm×3.5 cm×2.0 cm,似有包膜,切面大部分区域呈实性分叶状,灰白灰黄色,质韧,周边部分区域灰褐色,质中,可见大小不等的囊腔。镜检:肿瘤界限清楚,有纤维性假包膜,由厚薄不均纤维组织分隔呈分叶状,伴硬化性间质。肿瘤组织包括A型胸腺瘤及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两种成分。前者由实性区及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囊腔内瘤细胞形成乳头结构,后者为伴有淋巴滤泡的淋巴样间质中散在多个上皮性微结节,二者之间有过渡,且瘤细胞形态相似。免疫表型:瘤细胞AE1/AE3、CK7、CK19、CK5/6、CK14、p63、p40、Bcl-2及Galectin-3,Ki-67约10%;上皮性微结节内可见S-100、CD1a及Langerin阳性的Langerhans细胞;淋巴细胞表达CD20、CD3、CD5、bcl-2,少量表达TdT,滤泡生发中心Bcl-2阴性。EB病毒原位杂交阴性。Ig基因重排为多克隆性重排。结论 MAMNT罕见,目前国内外仅5例报道(包括本例),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MNT与A型胸腺瘤两种成分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虽然两者组织学结构不同,但细胞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相似且有相互移行过渡,提示两者有共同组织学起源或前者可能起源于后者。
倪亚平笪倩袁菲柳蒋书顾斌陈晓炎
关键词:免疫组化
Tiam1和nm23H1表达与胃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探讨Tiaml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和nm23-Hl基因表达产物变化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结合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新鲜胃癌组织及癌旁...
倪亚平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S-P法
文献传递
结直肠癌中EpCAM的表达及与DNA倍体改变的关系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细胞中EpCAM(CD326)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与DNA倍体改变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5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EpCAM的表达,用阳性率(percentage of positive cells,PPC)、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dex,MFI)表示;应用细胞周期分析仪对结直肠癌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用细胞定量术分析EpCAM表达和DNA倍体改变的相关性及其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5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pCAM蛋白的PPC为(83.48±7.07)%,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43.56±5.29)%(t=39.22,P<0.001)。5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pCAM蛋白MFI值为28.90(19.60~45.89),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4.89(3.79~6.28)(Z=-6.45,P<0.001)。癌组织:浸润型+溃疡型vs肿块型(包括浸润型vs溃疡型),中+低分化vs高分化(包括低分化vs中分化),Dukes分期C+D vs A+B,p TNM分期Ⅲ+ⅣvsⅠ+Ⅱ,浸润深度pT3+T4 vs pT1+T2,淋巴结转移pN1 vs pN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生物学行为越差,EpCAM蛋白表达MFI值与PPC越高,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DNA含量分析结果显示:55例结直肠癌中39例(70.90%)为多倍体,DNA指数(DNA index,DI)和DNA倍体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同时,在EpCAM阳性病例中,DI随着EpCAM表达增强而升高(r=0.668,P=0.000);而增殖指标S期细胞比率(S-phase fraction,SPF)和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也随着EpCAM表达增强而升高(r_1=0.664,P_1=0.000;r_2=0.651,P_2=0.000)。结论EpCAM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增殖密切相关,同时检测EpCAM表达和DNA含量分析能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倪亚平陈一峰郑锦阳姚锡虎何佩张卫玉杨梅杨娟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流式细胞EPCAMDNA含量分析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探讨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疾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在2015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行乳腺癌手术患者65例,根据HER-2、PR及ER等相关检测结果将65例行乳腺癌手术患者予以分组,试验组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28例,参照组为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37例。对6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质量及预后效果作研究。结果:试验组患者中未绝经状态患者13例(46.43%)、肿瘤最大直径≥5 cm的患者21例(75.00%)、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22例(78.57%)、组织学分级(Ⅲ级)的患者17例(60.71%)、手术方式(其他术式)的患者13例(46.43%)等相比于参照组患者较多,参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分别为8例(21.62%)、18例(48.65%)、19例(51.35%)、12例(32.43%)、7例(18.9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乳腺癌患者的出现远处转移、局部复发发生概率进行比较,试验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患者各部位转移例数高于参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呈年轻化发展,存有乳腺癌家族史患者的发生率较高,其分期时间较晚,淋巴结具有较高的转移率,其肿瘤直径偏大,易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三阴性乳腺癌具有较高的器官转移率,其手术方法、临床病情、肿瘤组织学分析及等对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倪亚平陈一峰姚锡虎张卫玉杨梅杨娟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病理特征预后
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结直肠恶性梗阻30例临床体会被引量:3
2010年
晚期结直肠癌造成的梗阻,手术治疗风险大、效果差.支架置入术是解决部分晚期结直肠癌造成的梗阻的有效手段,与传统外科开放手术相比,具有痛苦小、安全、简便、住院时间短、恢复快、重复性强、能维持正常生理排泄通道的特点,易被医患双方接受.可对失去外科手术机会的晚期肿瘤患者及放弃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姑息性解除结肠梗阻的治疗机会,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黄子成倪亚平王彩艳林淑莹
关键词:晚期结直肠癌恶性梗阻晚期肿瘤患者床体
EpCAM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具有加快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分化、迁移以及免疫逃逸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基于EpCAM特异性单抗的新技术和新药物能够高效、准确并特异地杀灭肿瘤细胞。最近研究表明,EpCAM可作为肿瘤干细胞研究的筛选标志,与其他共标志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强致瘤性及遗传稳定性等特性。因此,EpCAM作为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不仅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而且可用于肿瘤干细胞理论研究,为肿瘤干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倪亚平庄建良
关键词:肿瘤预后干细胞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Tiam1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7年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是RhoA、Rac1和Cdc42等Rho样GTPase的鸟核苷酸交换因子,主要通过Tiam1-Rac1介导的各种信号转导途径实现信号调控,具有调节细胞骨架结构重组,影响细胞的形体极化过程,促进细胞运动和迁移,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等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Tiam1过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其分子生物学基础主要基于:Tiam1与肿瘤"细胞骨架-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跨膜系统的相互作用。
倪亚平庄建良
关键词:肿瘤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
原发性肺腺癌伴肠母细胞分化2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腺癌伴肠母细胞分化(lung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LAE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至2022年搜集的2例LAE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老年男性,且长期吸烟,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分别为>20000 ng/mL、914.17 ng/mL;病灶分别位于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最大径为12.5 cm及4.0 cm。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可见,肿瘤切面呈灰白、灰红,为实性,质软,局部易碎。镜下见大部分肿瘤组织呈实性,少部分呈腺管状、乳头状或呈囊腺样生长;肿瘤细胞学的细胞质透亮,富含糖原。免疫组化检测可见,肿瘤组织同时具有胚胎性分化和肠型分化的表型,不表达肝细胞分化标志。分子检测显示,EGFR、ALK/ROS1、RET、KRAS,BRAF、NTRK及MET均未见突变,HER-2未见扩增,EBER阴性。2例患者均诊断为LAED,因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有交叉,且均可有AFP水平升高,易被误诊为肺肝样腺癌及其他具有透明胞质的低分化腺癌。1例患者放弃治疗,于诊断2个月后去世;另1例患者接受根治性肺叶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及免疫、靶向治疗,治疗后AFP水平降至正常,随访40个月时,患者因发生肿瘤骨、脑转移去世。结论:LAED目前国际上尚未见报道,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赖特征性的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并结合免疫组化标志物及血清AFP水平。本报道拓宽了产AFP的原发肺腺癌的疾病谱,LAED总体上临床进展快,患者预后差。
倪亚平陈一峰杨晓群陈晓炎
关键词:基因检测临床病理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