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春媚

作品数:16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梅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梅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狼疮
  • 10篇系统性红斑
  • 10篇系统性红斑狼...
  • 10篇红斑
  • 10篇红斑狼疮
  • 2篇妊娠
  • 2篇女性
  • 2篇女性患者
  • 2篇皮肌
  • 2篇皮肌炎
  • 2篇系统性红斑狼...
  • 2篇磷酰胺
  • 2篇卵巢
  • 2篇环磷
  • 2篇环磷酰胺
  • 2篇肌炎
  • 2篇间质
  • 2篇间质性
  • 2篇红斑狼疮患者
  • 2篇肺疾病

机构

  • 8篇梅州市人民医...
  • 8篇广东省梅州市...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6篇何春媚
  • 12篇李文根
  • 11篇何雪春
  • 8篇张科
  • 6篇廖兢业
  • 6篇张科
  • 2篇林梅
  • 1篇钟冬梅
  • 1篇邱茜
  • 1篇古奕文
  • 1篇袁诗雯
  • 1篇梁柳琴

传媒

  • 3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医学综述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伴或无间质性肺疾病皮肌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的差异性比较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比较伴或无间质性肺疾病(ILD)皮肌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性。【方法]90例皮肌炎患者按是否合并ILD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0),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分析皮肌炎合并ILD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咳嗽、气短、发热、吞咽困难、肺底湿哆音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O.05);观察组Jo-1抗体阳性率、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肌酸激酶(CK)、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观察组肺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弥散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VVC)、一氧化碳弥散率(DLCO)下降,且PaO2低于对照组,胸部CT检查以磨玻璃影多见;发热、吞咽困难、ESR升高、抗Jo-1抗体阳性与ILD呈正相关(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O.05)。【结论】伴ILD并发症的皮肌炎患者以咳嗽、气短、发热、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患者实验室指标LDH、CK、ESR、CRP及Jo-1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临床应加以监测。
何雪春张科李文根何春媚
关键词:肺疾病吞咽障碍L-乳酸脱氢酶
血β2微球蛋白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β2-MG水平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62例SLE患者(SLE组)和同期在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血清β2-MG、自身抗体、补体水平,并对SLE患者进行SLEDAI评分,分析SLE患者血清β2-MG水平与自身抗体、补体水平和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SLE组血β2-MG水平(3.11±0.40μg/mL)显著高于对照组(2.23±0.23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发生口腔溃疡、浆膜炎及蛋白尿的SLE患者的血β2-MG水平与无此三种表现的患者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的血β2-MG水平与抗ds—DAN抗体、SLEDAI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289,r=0.361,P〈0.01),与C3呈负相关(r=-0.271,P〈0.05)。结论:SLE患者血β2-MG水平高于正常,可作为SLE疾病活动指标用于监测疾病活动。
李文根廖兢业张科何春媚何雪春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B2微球蛋白疾病活动
环磷酰胺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卵巢功能损害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卵巢毒性及其防治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4例应用环磷酰胺治疗的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期15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实验者的全血标本,检测规范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1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自身抗体、补体、E2、FSH 等血清学指标,并记录治疗前后的月经情况,同时检测健康者的血自身抗体、补体、E2、FSH 等血清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 E2水平治疗后6个月、1年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FSH 水平治疗后6个月、1年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有显著升高,观察组补体 C3、C4水平治疗后6个月、1年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对照组同期 C3、C4水平高于观察组(P <0.05),观察组患者出现月经异常者122例,约占84.72%,静脉应用后出现月经异常33例(27.05%),口服应用后出现月经异常89例(72.95%),静脉应用和口服应用致月经异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年龄的增长出现月经异常比例升高,月经异常出现时间越早(P <0.05),15~20岁、21~30岁、31~40岁三个年龄段环磷酰胺导致卵巢功能损害的累积剂量中位数分别为31.2g、25.6g、14.3g,经单因素分析:开始使用 CYC 年龄、红斑狼疮活动指数、CYC 累积剂量和 CYC 疗程是发生卵巢毒性的相关因素,而生育状况、其他药物使用与否及肾病综合征未显示与卵巢毒性发生存在联系,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在α=0.05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开始使用 CYC 年龄、CYC 累积剂量和 CYC 疗程。结论环磷酰胺治疗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对卵巢功能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胚胎冷冻保存、卵巢移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类似物应用及口服避孕药等技术可用于保护卵巢。
何春媚何雪春廖兢业林梅张科李文根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环磷酰胺卵巢毒性
梅州山区近年痛风明显高发的临床诱因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梅州山区近年痛风发病率显著增高的临床诱发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2月-2013年11月入院治疗的1514例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治疗年份分组,2008-2011年入院患者833例为对照组,2012-2013年入院治疗患者681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分析痛风高发的诱发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男性痛风诱因排名前三位为高嘌呤饮食、饮酒、劳累,女性痛风诱因排名前三位为高嘌呤饮食、劳累、受冷。两组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显著高于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加是痛风发病率显著增高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与此类人群的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饮酒、高蛋白高嘌呤饮食有直接关系。
何春媚李文根廖兢业张科何雪春
关键词:痛风诱因心脑血管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生物制剂治疗期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生物制剂治疗期间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及其与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方法以RA患者66例为RA组,采用抗风湿药物和生物制剂益赛普治疗,3个月为1疗程,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以上,治疗后均随访至少3个月。另选取3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同期健康查体志愿者为对照组。RA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入选次日均取静脉血2 m L进行血细胞分析检测比较两组NLR。统计RA组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3个月的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关节功能分级。分析RA生物制剂治疗期间NLR评估与其治疗后3个月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及其对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A组治疗前的NLR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RA组治疗后的NLR降低(P<0.05)。与RA组随访3个月VAS≥4分患者比较,其VAS<4分患者治疗前后的NLR降低(P<0.05)。与RA组随访3个月关节功能为Ⅱ级和Ⅲ级患者比较,其随访3个月关节功能为Ⅰ级患者治疗前后的NLR降低(P<0.05)。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A生物制剂治疗前后的NLR与访3个月的VAS评分及关节功能分级均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A生物制剂治疗前后的NLR评估其随访3个月的VAS评分及关节功能分级的价值良好,其中以治疗后的NLR评估其随访3个月的VAS评分及关节功能分级的价值较好。结论 RA生物制剂治疗可降低患者NLR,其NLR与治疗后关节疼痛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相关,且对其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预测价值良好,NLR可能作为RA生物制剂治疗患者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估的参考指标。
何雪春张科李文根何春媚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生物制剂关节疼痛关节功能
不同妊娠时机选择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妊娠时机选择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5年2月在某院就诊的妊娠合并SLE的5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妊娠时机不同,将其分为随意妊娠组(对照组)和选择妊娠组(实验组),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比较中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具有临床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妊娠结果.结果:对两组患者新生儿妊娠结局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婴儿的活产率、早产率、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死宫内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两组患者妊娠期SLE病情变化结果显示,实验组24例患者中,病情活动人数占33.3%;对照组26例患者中,病情活动人数占92.3%,P〈0.05显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轻度者7例,中度者1例,无重度者;对照组轻度者14例,中度者6例,重度者4例.且对照组较实验组病情加重明显.结论:对SLE患者进行指导妊娠,注意妊娠时机的选择及加强母婴监护,合理用药等可以显著降低SLE的发生及改善母婴结局.
何春媚张科林梅
关键词:妊娠时机系统性红斑狼疮
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狼疮肾炎的临床疗效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狼疮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风湿科门诊或住院的21例难治性狼疮肾炎患者。给予甲氨蝶呤每周10~15mg联合环孢素A3~5mg/(kg·d),分2次服用,泼尼松≤1mg/(kg·d),观察期为6个月。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补体C3和抗ds-DNA抗体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个月内,34%的患者起效,第3个月末时,有效率达71%,在研究6个月时,6例患者获完全缓解,11例患者达部分缓解,有效率达81%。本组患者不良反应少,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可逐渐减轻消失。2例甲氨蝶呤及环孢素A减量过快的患者出现了病情波动。结论:应用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狼疮肾炎快速且有效,不良反应小。甲氨蝶呤及环孢素A减量过快时,可出现狼疮肾炎的病情复发。
张科邱茜廖兢业梁柳琴何春媚
关键词:狼疮肾炎甲氨蝶呤环孢素A
儿童与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儿童和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住院儿童SLE和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120例成人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肾脏病理分型和疾病活动。结果发热、皮疹、关节炎、肾脏损害和贫血为儿童和成人SL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儿童SLE发热、肝脾淋巴结大、贫血、肾脏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均高于成人SL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85,P=0.024;χ2=6.027,P=0.014;χ2=4.261,P=0.039;χ2=4.221,P=0.040;χ2=4.566,P=0.033;χ2=4.346,P=0.037)。免疫学指标结果显示,儿童SLE血清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率高于成人SL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5,P=0.169)。其血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低于成人SL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3,P=0.028);其血清补体C3、C4水平均低于成人SL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21,P=0.040;χ2=7.977,P=0.004)。肾脏病理分型中以Ⅲ型和Ⅳ型最为常见,儿童SLE肾脏损害更为严重,其Ⅳ型的发生率高于成人SL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8,P=0.042);SLE疾病活动以中度最为常见,儿童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高于成人SL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2,P=0.031)。结论儿童与成人SLE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儿童SLE疾病活动性更强,更易发生多系统损害,而且肾脏病变较严重,需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李文根古奕文张科何春媚何雪春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成人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妊娠后的狼疮活动情况与妊娠结局。方法将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院治疗的3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患者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依据患者妊娠后狼疮病情发展控制情况,分为狼疮活动组11例与狼疮控制组26例。结果狼疮活动组并发症发病率高于狼疮控制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狼疮活动组低于34孕周分娩患者显著多于狼疮控制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狼疮活动组终止妊娠平均孕周低于狼疮控制组,新生儿体质量显著少于狼疮控制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SLE合并妊娠时,病情出现进展活动,SLE患者妊娠时对其病情进展的控制情况与妊娠结局影响较大,需要加强孕期检测,控制并发症发生。
何春媚张科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疹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梅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661例确诊的SLE患者,根据皮肤有无皮疹损害分为皮疹组及非皮疹组,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和疾病活动等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的例数及实验室结果异常的例数,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皮疹与性别、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661例SLE患者中338例(51.1%)出现皮疹损害。皮疹组患者的发热、口腔溃疡、脱发、关节炎发生率均高于非皮疹组(38.5%vs 30.3%;27.8%vs 19.2%;39.3%vs 25.1%;63.0%vs 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1,P=0.028;χ~2=6.800,P=0.009;χ~2=15.366,P <0.001;χ~2=9.124,P=0.003];皮疹组患者贫血的发生率低于非皮疹组(56.8%vs 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4,P=0.046)。免疫学结果显示,皮疹组患者血清C3水平低于非皮疹组[(0.47±0.27)g/L vs (0.55±0.27)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9,P <0.001);皮疹组患者血清抗双联DNA抗体、抗Sm抗体的阳性率均高于非皮疹组(84.3%vs 77.7%;41.7%vs 2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07,P=0.030;χ~2=13.941,P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发生皮疹的危险因素为口腔溃疡(OR=3.523,P <0.001)、脱发(OR=4.549,P <0.001)、关节炎(OR=1.758,P=0.002),起病年龄大(OR=0.502,P=0.006)、无贫血(OR=0.613,P=0.012)及补体C3水平正常(OR=0.472,P=0.006)是保护因素。结论皮疹是SLE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皮疹损害可能预示SLE疾病过程中更易发生多系统损害,SLE患者发生皮疹损害与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异常密切相关。
李文根何雪春何春媚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