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法律
  • 1篇德沃金
  • 1篇中国法
  • 1篇中国法治
  • 1篇中国法治建设
  • 1篇中国特色社会...
  • 1篇中国特色社会...
  • 1篇人民
  • 1篇人民主体
  • 1篇人民主体地位
  • 1篇人性
  • 1篇人性分析
  • 1篇社会主义
  • 1篇社会主义法治
  • 1篇授权
  • 1篇特色社会主义
  • 1篇批判法学
  • 1篇主义
  • 1篇民主
  • 1篇模态

机构

  • 4篇西北政法大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作者

  • 1篇邱昭继
  • 1篇张书友

传媒

  • 1篇研究生法学
  • 1篇法律方法与法...
  • 1篇人民法治
  • 1篇西北人文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1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法产生的人性分析
2016年
法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人是法的核心。为什么要用法来规范人的行为?法如何规范人的行为?这都要从人性寻找其根源。古今中外法律思想和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法的产生与人的社会性,人性的善恶,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有着直接的联系。
邢继洪
关键词:人性
动静之间——凯尔森论法律的结构
2011年
本文将讨论凯尔森对于法律结构理论的四个重要贡献:一是对诸法律规范间静态关系与动态关系的区分,这一区分经拉兹的发挥,构成了后者的《法律体系的概念》一书的基石;二是对义务与制裁相互关系的讨论,这形成了法律实证主义阵营中有别于英国传统的另一静态结构范式;三是对规范与规则的区分,尤其是赋予个别规范法律身份,从而形成了体现罗马—德意志法传统动态结构模式;四是对于重要法律概念的分析,并通过与边沁和霍菲尔德的对比,展示凯尔森法律结构理论的最终——但未必是完成——形态,而通过对凯尔森的结构理论进行重构,不难看出在其晚期理论中,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已统一为一体,作者以此对凯尔森法律结构理论进行了重构。
张书友
关键词:授权模态
坚持人民主体对于法治中国的根本意义
2019年
新中国法治建设走过了70年的历程,有成功的经验,更有失败的教训。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有一条基本经验,那就是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经验同样展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过程中。现今,法治中国建设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越发需要我们对其基本方面做申明和强调。党和国家始终明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意义,正是这样的基本方面和基本经验。
王金霞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民主体地位中国法治建设
法律的确定性——《法律、语言与法律的确定性》译后
2008年
一、法律的确定性(legal determinacy)法律能为法律争议提供唯一正解(right answer)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无外乎三种:法律能为所有法律争议提供唯一正解;法律能为部分法律争议(简易案件)提供唯一正解;法律根本不能给法律争议提供唯一正解。第一种主张是强式的法律确定性主张,第二种主张是温和的法律确定性主张,第三种主张是彻底的法律不确定性主张。简言之。
邱昭继
关键词:法律争议法律理论德沃金批判法学ANSWE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