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 作品数:9 被引量:6H指数:2
- 相关作者:吕昱雯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在时间之外——王国维论宋诗
- 2019年
- 在王国维有限的关于宋诗的评述中,他对宋诗整体上评价不高,宋诗并不在他设定的文学史谱系之内。王国维如此持论的原因,或可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以康德、叔本华的天才观为思想标准,他认为宋诗非一流天才诗人所出,故难成好诗;(二)他认为宋诗是"羔雁之具",已成为"应酬"的工具,悖逆于审美无功利的则准;(三)立足于文体"始盛终衰"的观念,他强调"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进化意识,认为宋诗因袭仿造、追求技巧而无新创,故无审美价值,当为宋词取代;(四)他认为宋诗不符合强调写"真情感""真景物"的"意境"标准。王国维以这些来自西方的思想为镜像,映照出宋诗诸多问题,宋诗在其视野内成为负面的存在,遗落于他基于西方观念而建构的文学史谱系之"外"。这些观念捆绑在一起,构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既塑形了王国维"真"文学的内在理路与逻辑起点,亦在其后影响着现代宋诗研究范式的形成,同时,也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转化产生着重要影响,成为审视、筛选、重构中国文学传统的一组关键的观念性力量。
- 周景耀
- 关键词:宋诗天才进化论意境
- 说诗与考史——以陈寅恪手批《宋诗精华录》为主的讨论
- 2024年
- 陈寅恪“诗史互证”的治学方法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史研究的经典范式。此法在其《宋诗精华录》批语中亦有所体现,惜乎学界尚未就二者之关联及其与传统文史论述理路之差异进行深入讨论。细检陈寅恪批语,其以诗证史之论与陈衍论诗存在诸多歧异之处,二人论诗旨趣不同,对诗之功能的认识亦不同。以科学观念为导引,陈寅恪欲求史实呈现以及由史实连缀而起的历史联系;陈衍则看重诗之价值意义,在诗教脉络内赋予诗歌以教化作用。陈寅恪的诗史重构使得传统诗学精神面相发生新变,为我们在古今之变与跨文化的视域内讨论此转变留下了可能。这对于今日文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反思性意义,亦对于深入审视中国学术的现代发生具有参照价值。
- 周景耀
- 关键词:说诗考史诗史互证温柔敦厚
- 没有历史的诗学——钱锺书的宋诗研究及其诗学观念的变异被引量:4
- 2017年
- 钱锺书依托西方近代以来文学本位的观念,构建起其有异于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的诗歌评价标准。藉此标准,钱锺书对以宋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歌的评价呈现出与传统不同的阐释路径,但现代诗学观念给他提供新的评判可能的同时,却也因此观念无视诗之"背境"、固守文本而不及历史,而有损其阐释实践的有效性。钱锺书诗学观念的反历史气质,使之重构了传统诗、史关系,他将历史置诸文学视域内进行观察,历史因之被赋予审美的特质而失其所是。这种近乎审美本质主义的做法,使得钱锺书对围绕在诗、史关系周边的传统诗学观念发生了误解、无视乃至反动。
- 周景耀
- 关键词:《宋诗选注》文学本位比兴
- 本雅明:法律暴力和救赎
- 本雅明对法的思考可以集中在对法律暴力的揭示和寻求救赎可能性的努力上。法律的神话暴力可以追溯到法律的神秘起源,它也存在于现代的社会结构之中。在失去圣典的时代,本雅明试图激活文人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法律暴力和法西斯主义;...
- 葛体标
- 文献传递
- 浙江余姚方言的“捉”字及其相关句式被引量:2
- 2012年
- 余姚方言的“捉”可以一分为二:“捉,”和“捉:”。“捉,”用作动词,“捉:”主要用作介词,表示“给予”“被动”“处置”“对象”“连同”“目的”等意义。论文讨论了介词“捉:”的意义、用法及其相关句式。
- 吕昱雯肖萍
- 关键词:介词语法化
- 现代性法则的危机:荷尔德林与当代的回应
- 当代思想家们清晰地意识到现代性至高法则遭遇的危机。通过论析当代思想家们对荷尔德林法则问题的回应,本文展示了法则的三个危机:第一,有没有作为至高者的法则?这是有无危机;第二,有没有一个普遍的法则,同时又尊重个体的多样性?这...
- 葛体标
- 文献传递
- “假设”与“论理”——张尔田、陈寅恪笺释义山诗的方法论考察
- 2018年
- 张尔田、陈寅恪关于李商隐巴蜀游踪诸诗的认识存在分歧,集中体现在对李商隐《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诗之系年及寓意的笺释上。陈寅恪以"假设"论史,注重事实的考证与证成"理念"导引下的系统性历史的存在。针对陈寅恪具有现代气质的治学方法,张尔田持质疑态度,他强调"知人论世"与综合事实和经验的"论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非系统性的历史阐释。重释这段至今未被深究的学术公案,不仅意在考察由张、陈之分歧体现出的传统与现代治学观念之差异,亦望借此为传统的现代转型这一未竟之话题提供参照。
- 周景耀
- 关键词:论理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