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

作品数:7 被引量:41H指数:2
相关作者:刘爱民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输血
  • 2篇蛋白
  • 2篇遗传学
  • 2篇球蛋白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球蛋白
  • 2篇分子
  • 2篇分子遗传学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建设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输注
  • 1篇血型
  • 1篇医学教育
  • 1篇遗传学分析
  • 1篇原体
  • 1篇人免疫球蛋白
  • 1篇输血策略
  • 1篇输血传播
  • 1篇输血医学

机构

  • 6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云南昆明血液...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篇郭萍
  • 1篇姚志强
  • 1篇杨通汉
  • 1篇苏品璨
  • 1篇罗臻
  • 1篇姚富柱
  • 1篇朱祥明

传媒

  • 3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肿瘤预防与治...
  • 1篇全国第八届输...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14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以学科建设促进输血医学的发展被引量:23
2014年
输血医学是1门多学科交叉的临床医学学科,同发达国家相比,尽管我国的输血医学起步并不晚,但由于始终发展缓慢,因而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既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落后于临床医学其他学科的进步,也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其直接的表现是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供应短缺,以及时有发生的输血传播疾病、血液不合理输注等不良事件,其深层次的原因不能不说与我国目前医学高等教育体系中输血医学教育的严重滞后与高层次、专业化的输血医学人才极其缺乏有关。在学科发展上,国外很多医学院都设有专门的输血医学部来支撑和推动输血医学的发展;
刘忠
关键词:输血医学学科建设高等医学教育
放射性肠炎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4年
放射性肠炎是腹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容易引起肠道顽固性疾病,如肠道缺血、溃疡、坏死甚至穿孔等,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按照病程,放射性肠炎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针对放射性肠炎尚无特效药物。本文从干细胞移植、类器官移植、肠道微生物移植、补充生长因子、免疫球蛋白以及中药治疗等方面对放射性肠炎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放射肿瘤学从业人员和放射性肠炎研究人员提供全面参考。
何佳王宗奎李长清
关键词:放射性肠炎干细胞移植免疫球蛋白中药治疗
昆明地区无偿献血者ABO亚型的分子遗传学分析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者中昆明地区ABO亚型的分子机制。方法对26名无偿献血者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ABO基因第6、7外显子及侧翼内含子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26例标本中共检测到2个O等位基因(O01、O02)、4个A等位基因(A101、A102、A105、A201)、9个B等位基因(B101、B(A)02、B305、Bel03、Bx02、Bw03、Bw11、Bw17、Bw19)以及1个新的B等位基因。该新等位基因基因第6外显子上检测到255C>T,为同义突变。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昆明地区献血者ABO血型亚型的分子遗传学背景。ABO基因第6外显子255C>T突变未见报道。
张嵘苏品璨田力朱祥明宋宁郭萍李宏罗臻姚志强姚富柱陈强杨通汉陈静娴
关键词:分子遗传学
2例罕见B(A)血型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及输血策略
目的 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鉴定2例罕见的B(A)血型,并进行家系调查。方法 应用常规血清学方法鉴定ABO血型血清型,应用 PCR方法扩增2例先证者的ABO基因第6、7外显子,PCR产物采用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的方法检测其基因...
李翠莹田力肖洁黄菲甘新宇李靖薇徐弘
关键词:ABO血型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对奥沙利铂诱导小鼠脾脏/肠道损伤的救治作用
2023年
目的探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in,IVIG)对奥沙利铂诱导的化疗损伤小鼠的救治效果。方法将6~8周龄的野生型雄性BALB/c小鼠51只,随机均分为:1)空白对照组;2)化疗组(腹腔注射奥沙利铂);3)干预组(注射奥沙利铂后给予IVIG)。通过外周血细胞计数、解剖学、HE(苏木精-伊红)染色、PAS(过碘酸雪夫)染色及Luminex等方法研究各组小鼠的外周血细胞组成、脾指数、脾脏和肠道的病理学特征、结肠炎症因子水平等,分析IVIG对奥沙利铂诱导的化疗损伤的救治效果。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化疗组小鼠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量(109/L)(2.45±0.51 vs 0.75±0.27,P<0.0001)和血小板数量(109/L)(1249.00±100.04 vs 347.55±110.33,P<0.0001)显著减少,淋巴细胞比例(75.37%±7.30%vs 62.57%±12.09%,P<0.001)明显下降,脾指数显著降低(P<0.0001),结肠中的杯状细胞减少(P<0.05)、促炎因子TNF-α和IFN-γ(P<0.01)升高、抗炎因子IL-10和IL-13(P<0.05)降低。与化疗组相比,IVIG干预则明显增加了小鼠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量(109/L)(0.75±0.27 vs 1.11±0.30,P<0.05)和血小板数量(109/L)(347.55±110.33 vs 698.49±182.86,P<0.0001),提高了淋巴细胞比例(62.57%±12.09%vs 71.40%±9.08%,P<0.05),脾指数也明显升高(P<0.0001),增加了小鼠结肠中杯状细胞的数量(P<0.01),降低促炎因子TNF-α的水平(P<0.05)、升高抗炎因子IL-10和IL-13(P<0.05)的水平。结论在奥沙利铂诱导的化疗损伤小鼠中,IVIG能够减轻小鼠的造血系统、脾脏和肠道损伤,提示IVIG可用于改善奥沙利铂在肿瘤患者化疗中引起的机体损伤。
覃余燕袁欣张巍王宗奎李长清
关键词: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奥沙利铂化疗损伤
商品化血小板病原体灭活技术的应用现状及质量评价
2024年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血小板病原体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行业的关注。目前病原体灭活技术(PRT)已经成功应用于血小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对已经商品化的血小板PRT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对血小板PRT的应用现状、临床前机制研究、临床队列研究及替代或补充策略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建议,为保障我国血液安全、开发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血小板PRT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樊斌杨春晖李彬陈利民
关键词:输血传播病原体灭活血小板输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