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英气候变化与评估研究所

作品数:11 被引量:199H指数:7
发文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4篇气温
  • 2篇涛动
  • 2篇夏季
  • 2篇极端气温
  • 2篇降水
  • 2篇北极涛动
  • 2篇EC
  • 1篇冬季气温
  • 1篇再分析资料
  • 1篇水汽
  • 1篇水汽输送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和年代际...
  • 1篇秋季
  • 1篇全球变暖
  • 1篇位势

机构

  • 1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济南市气象局

作者

  • 10篇游庆龙
  • 4篇焦洋
  • 3篇闵锦忠
  • 2篇阮能
  • 2篇王岱
  • 1篇李庆祥
  • 1篇王朋岭
  • 1篇谭桂容
  • 1篇江志红
  • 1篇武文博
  • 1篇胡梦玲

传媒

  • 3篇冰川冻土
  • 3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61—2014年中国高温热浪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9
2018年
基于全国1961—2014年716个站点的日最高气温资料和高温阈值与热浪HWMI(HeatWave Magnitude Index)指数的新定义,分析了全国高温热浪的高温日、热浪频次、HWMI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温日开始早(晚)的地区结束相对较晚(早)。高温日数突变集中于1990s末至本世纪初期。研究时段内,全国性的严重高温热浪事件从7月上旬持续至9月上旬,各旬热浪频次差异较大;云南地区热浪频发于5月,其他月份热浪少见。除淮河流域热浪年频次呈减小趋势,全国其余地区呈现增加趋势,其中两广、云南和海南地区增加趋势最大。热浪指数从1960s—1980s递减,1990s后递增,且1998年后全国高强度热浪频发,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
沈皓俊游庆龙王朋岭王朋岭
关键词:高温热浪
北极涛动对青藏高原冬季变暖的影响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1960―2010年高分辨率(0.5°×0.5°)的逐日地面气温格点资料以及1960―2010年NCEP/NCAR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的再分析格点资料(2.5°×2.5°),通过计算青藏高...
焦洋游庆龙林厚博闵锦忠
关键词:北极涛动青藏高原
文献传递
中国极端气温季节变化对全球变暖减缓的响应分析被引量:20
2016年
利用经过质量控制和均一化处理的中国气象站点1979-2014年逐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对806个无缺测站的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和比较,并且计算了各季节对变暖减缓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中国区域极端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存在变暖减缓或变冷现象,而不同区域在不同季节对全球变暖减缓的响应程度不同.相比于1979-1999年,2000-2014年极端气温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春、冬季有明显的变暖减缓或者变冷现象,在长江流域以北大部分地区极端气温在夏季变暖减缓或变冷现象明显,而秋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最低气温有明显的增暖现象.全国许多地区春季是导致极端气温变暖减缓或变冷的最主要季节,而夏、秋、冬季则是导致部分地区变暖减缓或变冷的主要季节,此外秋季也是导致全国许多地区最低气温变暖的最主要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2000-2014年的变暖减缓或变冷趋势可能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冷位相的调控,而PDO冷位相对最低气温的影响范围更大一些.
王岱游庆龙江志红李庆祥
关键词:极端气温
1961~2014年中国冬季极端低温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8
2018年
利用中国691个无缺测站点的经均一化处理及质量控制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基于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冰冻日数、月最低气温极大值以及月最低气温极小值等6个由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极端气温指数,分析了1961~2014年中国冬季的极端低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以及冰冻日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的区域集中在东北南部、华北、西北东部、华东、华中、西南及高原地区,全国整体上下降幅度分别为-0.9 d/10 a、-1.7 d/10 a、-1.5 d/10a和-1.4 d/10 a。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在全国范围内则主要呈现上升的趋势,全国整体上分别为0.4°C/10 a和0.6°C/10 a;极端低温天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呈现波动状,随后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呈明显下降趋势,从2006年左右以后其下降趋势较之前有所减缓,是对全球变暖减缓背景下的气候响应;与其他时间段相比,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为冬季极端低温事件较为频发的时间段,这可能与该时段陆地冷高压频繁活动有关。
谢星旸游庆龙王雨枭
关键词:极端气温指数
青藏高原地区多套位势高度和风场再分析资料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针对20CR、CFSR、NCEP1、NCEP2、ERA-Interim、ERA-20CM和JRA-55再分析位势高度和风场资料,基于探空资料,采用计算均方根误差、相关分析等方法从气候均值、长期变化趋势和年际变率三个方面评估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再分析资料的适用性存在季节、空间和垂直层次上的差异.气候均值方面,NCEP1和ERA-Interim位势高度资料与观测资料最接近,适用性最佳,而ERA-20CM资料偏差最大.春夏季,NCEP2和NCEP1的风速资料质量较优,20CR和ERA-20CM资料质量相对较差;而秋冬季,ERA-20CM风速资料与探空资料最接近,质量最好.气候变化趋势方面,JRA-55、ERA-Interim和NCEP1资料质量存在时空的差异,但均能很好地反映出位势高度的变化趋势.年际变率方面,除了ERA-20CM,各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相关性高,对年际变率的刻画基本一致,其中JRA-55和ERA-Interim位势高度资料与探空资料相关性最好.就季节而言,冬季再分析资料质量最高,适用性好,其次为春季,夏季资料质量最低.
胡梦玲游庆龙林厚博
关键词:青藏高原再分析资料位势高度风场
夏、秋季北极海冰异常与秋、冬季青藏高原极端低温日数的关系及影响机理被引量:4
2017年
利用1979~2012年青藏高原125个基本、基准站观测日最高及最低气温数据、Hadley中心月平均海冰覆盖率资料、ERA-Interim的风场、高度场等再分析资料,根据相关统计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秋、冬季冷昼和冷夜日数(低温日数)与关键影响海区海冰的关系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夏、秋季关键海区海冰偏少时,秋、冬季极地和青藏高原地区500 h Pa位势高度减小,中高纬西伯利亚地区位势高度增强,北极至青藏高原有明显由北向南波动通量,高压反气旋系统在西伯利亚地区形成与壮大,青藏高原以北风场呈现明显偏北风,Rossby波在青藏高原及其以北地区呈现由北向南波动形式,青藏高原以北的西风带地区Rossby波东传减缓,导致经向活动加强,北部冷空气易于通过气流向高原侵袭,秋、冬季青藏高原低温日数将偏多。
焦洋游庆龙林厚博闵锦忠
关键词:青藏高原北极海冰ROSSBY波
ECC方法在中国夏季气温预测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6年
以中国夏季气温为预测对象,选取东亚地区冬季500 h 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地表温度场和850 h Pa温度场为预测因子,采用1951~2009年去趋势处理后的资料,通过变形的典型相关分析(Barnett-Preisendorfer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BP-CCA)方法分别建立单因子预测模型,再利用集合典型相关分析(Ensemble Canonical Correlation,ECC)方法建立集合预测模型,对中国夏季气温进行基于交叉检验方法的预测试验,然后利用2010~2014年的资料对中国夏季气温进行独立样本检验。通过分析BP-CCA模态可知,一对BP-CCA模态的空间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预报因子场和对象场的遥相关特征。通过基于交叉检验方法的预测试验表明环流场和热力场均能为气温提供预测信息。ECC预测模型综合了各个预报因子的在不同地区的预报技巧,比单因子BP-CCA预测模型有更高、更稳定的预报技巧。独立样本检验表明ECC模型与单因子BP-CCA预测模型相比,对中国夏季气温有更高、更稳定的实际预测能力,对气温季节预测具有参考价值。
阮能游庆龙陈翛旸谭桂容
关键词:夏季气温
青藏高原及附近水汽输送对其夏季降水影响的分析被引量:43
2016年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1979-2010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及附近夏季水汽输送通量分布情况,并结合基于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地面观测数据形成的高分辨率降水资料分析出4条影响夏季高原降水的水汽通道:西风带、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北部及南海通道。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降水量高值年(1979、1984、1996、1998、2002、2004、2007年)、低值年(1994、2001、2006年)与孟加拉湾北部通道水汽输送强弱年有较好对应。夏季西风带通道的影响较弱,与其他3条低纬度通道的相关系数较小,是相对独立的水汽通道,主要影响高原西北部从狮泉河至塔里木盆地南侧地区;孟加拉湾北部通道影响高原中南偏东部地区;南海通道则对高原东南部以及中南部那曲、林芝、昌都、玉树等地区有影响;而阿拉伯海水汽通道与其他水汽通道都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孟加拉湾北部通道相关关系最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65,该通道通过调节孟加拉湾北部通道和南海通道的向西水汽输送分量来影响高原中南偏西部地区的夏季降水。
林厚博游庆龙焦洋闵锦忠
关键词:青藏高原降水
北极涛动对青藏高原冬季变暖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1960-2010年高分辨率(0.5°×0.5°)的逐日地面气温格点资料以及1960-2010年NCEP/NCAR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的再分析格点资料(2.5°×2.5°),通过计算青藏高原(74.75°~104.25°E,26.75°~40.25°N)冬季地面温度平均值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区域冬季气温强度指数,分析了冬季北极涛动(AO)、西伯利亚高压与同期青藏高原地面气温的特征和关系.结果表明:AO为负(正)相位时,中高纬西风气流偏弱(强),有(不)利于极地冷空气向南输送,西伯利亚地区源地冬季风偏强(弱),青藏高原冬季气温指数减小(增大),地面气温偏低(高).对AO作M-K突变分析,发现其突变年份为1975年,通过对突变年份前后高度场和风场作差值场分析,结果显示:冬季AO处于高指数时期,500 h Pa上,欧洲东部槽变浅,青藏高原北部的高压脊减弱,环流呈纬向发展,青藏高原上盛行偏南风,气温偏高,青藏高原地区为暖冬期;200 h Pa上,青藏高原东部的槽明显加深,使得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至平流层底的环流趋势以经向发展为主,该区域主要受到偏北的急流控制,易导致降温.
焦洋游庆龙林厚博闵锦忠
关键词:北极涛动青藏高原
基于均一化降水资料的中国极端降水特征分析被引量:43
2016年
论文利用中国1961—2012年602个测站均一化的日降水资料,基于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11个极端降水指数,分析了近52 a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年极端降水指数长期变化趋势表明,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数在我国西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除CDD)以及东南沿海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均呈现增加趋势,而在华北地区为减少趋势。极端降水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表明,各指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从2000年开始大部分指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即极端降水事件从2000年开始偏多。
武文博游庆龙王岱
关键词:极端降水指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