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心
-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韩洪杰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弥散加权成像呈假阴性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二例被引量:3
- 2006年
- 病例1 男,46岁,2005年3月10日10时突发左侧肢体无力,逐渐加重,当天下午2时到同济大学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心急诊。既往有高血压史2年,否认糖尿病史。入院时血压170/100mmHg,脉搏800次/min,呼吸18次/min,神志清楚,左侧轻度中枢性面神经瘫痪,仲舌居中,左上肢肌力0级,下肢1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分。发病后6h行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美国Marconi 1.5T EDGE ECLIPSETM)检查,示右侧枕叶陈旧性梗死,弥散加权成像(DWI)、T1、T2加权成像(T1W1,T2W1)未示脑干异常,见图1a~1c。影像学结果不能解释临床症状。按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
- 聂志余韩洪杰王金红
-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急性脑梗死后循环假阴性T2加权成像脑血管病治疗
- 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栓塞后早期再次破裂原因分析
-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弹簧圈栓塞术后再次破裂的原因,从而减少栓塞术后再次破裂的危险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1998年至2007年,在破裂后一周内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8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对栓塞术后再...
- 陈左权张桂运顾斌贤邓东风吴春红俞丽敏
- 关键词:栓塞术颅内破裂动脉瘤影像学资料急性期
- 文献传递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血管内弹簧圈治疗中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处理和预后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在血管内弹簧圈治疗中动脉瘤被穿破的原因、处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1992~2003年在弗莱堡大学医院神经中心的202例急性动脉瘤性SAH接受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治疗患者,系统研究病例记录和由2名神经放射科医生重新阅片。结果6例患者发生介入术中动脉瘤被穿破,男1例,女5例,年龄33~87岁。5例囊性动脉瘤,1例右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4例被弹簧圈穿破,1例被微导丝穿破,1例被微导管穿破。4例临床预后好,出院时没有新的神经功能缺损(mRS0分和2分各2例),1例临床状况无改变(治疗前H&HV级,出院时mRS5分),1例死于严重的SAH(治疗前H&HV级)。结论在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血管内弹簧圈治疗中,总的术中穿破率为3%,死亡率为0.5%;造影剂外渗或弹簧圈的头端突出动脉瘤外提示术中动脉瘤被穿破,发生穿破后应尽可能快的用弹簧圈封堵动脉瘤的破裂部位;患者的预后可能与治疗前病情轻重直接相关。
- 聂志余黄冬雅陈左权Matin Schumacher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弹簧圈
- 颅内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 目的回顾性分析20例以电熔断解脱弹簧圈栓塞的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结果,探讨颅内动脉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与安全性。方法20例患者(其中18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2例以头痛起病)经造影证实大脑后动脉、小脑...
- 陈左权张桂运顾斌贤邓东风潘庆刚海舰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后循环血管内治疗电解可脱弹簧圈
- 文献传递
- 颅内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 目的:回顾性分析20例以电熔断解脱弹簧圈栓塞的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结果,探讨颅内动脉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与安全性。
方法:20例患者(其中18例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2例以头痛起病)经造影证实...
- 陈左权张桂运顾斌贤邓东风潘庆刚海舰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电解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
- 文献传递
- 球囊扩张治疗大脑后动脉狭窄被引量:1
- 2005年
- 顾斌贤陈左权
- 关键词:球囊扩张治疗咽喉部不适半身麻木肌力减弱尿便失禁发病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