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6 被引量:74H指数:5
相关作者:徐新颜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茶氨酸
  • 2篇衍生化
  • 2篇糖苷酶
  • 2篇葡萄糖苷酶
  • 2篇毛细管
  • 2篇毛细管电泳
  • 2篇固定化
  • 2篇Β-葡萄糖苷...
  • 1篇衍生化反应
  • 1篇生物发酵
  • 1篇生物发酵法
  • 1篇生物合成
  • 1篇食品
  • 1篇食品风味
  • 1篇丝素
  • 1篇丝素膜
  • 1篇微生物发酵
  • 1篇微生物发酵法
  • 1篇卫生质量
  • 1篇细菌总数

机构

  • 6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江南大学
  • 1篇无锡轻工大学

作者

  • 5篇宛晓春
  • 5篇李平
  • 2篇张正竹
  • 1篇丁霄霖
  • 1篇夏涛
  • 1篇徐新颜
  • 1篇檀华蓉
  • 1篇沈佐君
  • 1篇李健

传媒

  • 2篇茶叶科学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菌物学报
  • 1篇中国茶叶学会...

年份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199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茶氨酸的衍生化及毛细管电泳技术定量研究
本研究采用胶束电动力学毛细管电泳技术定量茶氨酸,以2,4-二硝基氟苯为衍生化试剂,建立茶氨酸定量的新方法。运行缓冲液为pH9.8的0.03mol/L四硼酸钠缓冲液体系,分离电压为28Kv,分离温度为17℃,在360nm下...
李平宛晓春张正竹沈佐君
关键词:茶叶制品毛细管电泳衍生化反应
文献传递
丝素膜固定 β-葡萄糖苷酶性质的研究被引量:9
1998年
以废蚕丝为原料,研究了蚕丝固定β-葡萄糖苷酶的方法。采用共价法和包埋法将酶固定在丝素蛋白膜上,操作简便易行,制造的酶膜稳定,机械性能好,热稳定性提高,70℃保存1小时活力几乎不降低,同时pH值稳定性也有所提高。该方法对果酒增香具有实用价值。
宛晓春徐新颜檀华蓉丁霄霖
关键词:Β-葡萄糖苷酶固定化丝素膜酶制剂
生物合成茶氨酸的研究进展及构建基因工程菌合成茶氨酸的可行性探讨被引量:8
2004年
综述了近年来应用微生物发酵法、茶树细胞培养法生物合成茶氨酸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构建基因工程菌生物合成茶氨酸的可行性。
李平宛晓春张正竹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法茶氨酸基因工程菌生物合成
茶氨酸的衍生化及毛细管电泳定量技术被引量:23
2004年
采用胶束电动力学毛细管电泳技术定量茶氨酸,以2,4-二硝基氟苯为衍生化试剂,建立茶氨酸定量的新方法。运行缓冲液为pH9.8的0.03 mol/L四硼酸钠缓冲液体系,分离电压为28kV,分离温度为17℃,在360 nm下进行检测。研究了不同pH、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缓冲液浓度对衍生化反应的影响,确立了衍生化反应的最佳条件。证实了4℃和25℃环境下衍生化产物可以稳定保存5天。测定了茶氨酸衍生化方法的性能指标:线性范围为0.2~5 mmol/L(r2=0.993),最低检测限为0.05 mmol/L。
李平宛晓春李健张正竹沈佐君
关键词:茶学茶氨酸衍生化毛细管电泳
丝素蛋白膜固定β-葡萄糖苷酶及其改良食品风味的研究被引量:23
2004年
从黑曲霉发酵液中提取β-葡萄糖苷酶酶液,用丝素蛋白将其固定,探讨酶固定化的影响因素及固定化酶的性质。β-葡萄糖苷酶的固定化条件为:取0.8 Uβ-葡萄糖苷酶与4.0%戊二醛和10%牛血清白蛋白混合(体积比为5:3:2),涂布于1cm2丝素蛋白膜上交联作用8h。在此条件下获得的固定化酶性质为:最适温度为60℃,比游离酶提高10℃;最适pH为5.0;t1/2为75℃,热稳定性比游离酶有明显改善;最佳反应时间为15 min;与游离酶相比,与底物亲和力降低。将固定化酶膜应用于果汁、果酒、茶汁等食品的增香,经感官鉴评,样品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经色谱一质谱联用仪分析,发现酶解后的样品,原有香气物质有不同程度的增加,4-萜品醇增加了107%、紫苏醇增加了42%,还有三种未知的香气组分分别增加了251%、79%和33%;并有新风味物质——芳樟醇、香叶醇和2-羟基-5-甲基苯乙酮产生,显示了较好增香效果。
李平宛晓春陶文沂丁霄霖
关键词:固定化酶固定化条件酶特性GC-MS分析食品风味Β-葡萄糖苷酶
红茶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卫生质量关键控制研究被引量:12
2003年
红茶微生物卫生安全性问题是其出口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提高红茶卫生质量,根据它的生产工艺特点,随机抽取红茶生产中主要环节的茶样,分析其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最近似数、霉菌总数的污染情况,分析判定出红茶加工过程中卫生质量关键控制环节,提出红茶卫生质量改进措施。
李平宛晓春夏涛
关键词:红茶卫生质量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霉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