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系低温实验室
- 作品数:13 被引量:58H指数:4
- 相关作者:万莉梁其煜杨继红潘金文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 空间低温工程技术被引量:4
- 1998年
- 综述国际上特别是美国的空间低温工程技术的最新技术进展,重点分析了超流氦,斯特林制冷机及脉管制冷机在空间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 李式模朱士一
- 关键词:低温制冷超流氦
- 快速发展中的回热式气体制冷技术
- 1996年
- 概述回热式(不包括非回热式)气体制冷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对PT,G-M,St和Boreas等各种制冷机的重大技术革新进行了扼要介绍,指出发展趋势。
- 李式模邵皓平
- 关键词:回热器制冷机回热式
- 低温燃料展望被引量:4
- 1997年
- 阐述了低温燃料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低温燃料具有热效率高,燃烧时产生的污染少等优点,随着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和人们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低温燃料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大。
- 潘金文万莉李式模
- 关键词: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液氢
- 5K低温制冷机展望
- 1996年
- 针对5K低温制冷机为中心内容,对其现状、前景和潜在市场进行了讨论。
- 李式模万莉
- 关键词:低温制冷机制冷机
- 减小多层绝热裂缝影响的理论研究
- 1987年
- 作者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即增强黑腔模型,用来解释通过低温装置中多层绝热裂缝(或狭缝)的热流意外大的原因。首先,把绝热层中的裂缝仅看作一个黑腔,估算了从外热源直接进入裂缝的辐射能量;然后加上裂缝外辐射热流多次反射的影响及由裂缝引起的绝热层温度分布变化的影响,在分析中,还指出存在一个降低黑腔效率的几何因子,它是裂缝尺寸的函数。用增强模型和最近的实验数据,可说明如何计算角系数F、辐射能量Q_(s,b)和总增强系数η。最后,在该模型的基础上,预示了一些有裂缝的多层绝热系统的传热现象,并提出了几种减小裂缝影响的方法。这些方法已通过实验检测,其结果由另一论文发表。
- 舒泉声陈虹陈国邦
- 关键词:辐射热流绝热层热源
- 空间低温技术的进展被引量:7
- 1998年
- 综合介绍国外,主要是美国、西欧空间低温技术的最新进展。论述超流氦冷却技术及空间飞行中的液氦再供给等在轨机载验证、低温风洞技术、氢浆的制备和应用前景等。重点讨论目前在空间探测过程中最具竞争性的斯特林制冷机和脉管制冷机的最新发展。对可望在空间中应用的毫开(mK)级3He—4He稀释制冷机和绝热退磁制冷机及其它制冷技术也作简要介绍。最后对发展我国空间低温技术提出了建议。
- 李式模黄忠平
- 关键词:低温制冷航天技术
- 5K低温制冷机
- 1996年
- 目前低温制冷技术是低温工程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不仅在两年一次的ICEC,CEC/ICMC和Space Cryogenics Workshop等会议上占有相当比例的论文,还有两年一次的ICC(In-ternational Cryocooler Conference)专题会议等,都有明显的反映。
- 李式模万莉
- 关键词:制冷机低温制冷机
- 快速发展中的回热式气体制冷技术
- 1996年
- 回热式气体制冷技术已有40多年的历史,现有St,G-M,PT,SV和V-M等多种机型已商品化,并使研究制造水平和用户要求之间的距离日趋缩小。
- 李式模邵皓平
- 关键词:制冷技术
- 变压吸附技术的发展被引量:34
- 1997年
- 介绍了变压吸附作为一种新型的气体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同时与传统的气体分离方法相比较,指出了变压吸附技术具有能耗低、投资省、易操作等显著特点,极富有市场竞争力。最后介绍了变压吸附与其它几种气体分离纯化方法相结合在工业中的应用。
- 梁其煜李式模邵皓平
- 关键词:变压吸附气体分离
- 脉管制冷机新进展被引量:1
- 1996年
- 脉管制冷机与传统的G-M和斯特林制冷机相比较,省去了排出器冷端运动部件和间隙密封等传统部件,而采用一根低导热率的薄壁管作为膨胀器,利用气体在管中的来回膨胀和压缩,在管中产生很大的温度梯度,从而产生制冷效果,因而具有结构简单、运转可靠、冷腔振动小、寿命长、成本低等常规气体制冷机无可与之比拟的优点。自60年代基本型脉管问世以来,为解决其冷量小、效率低等严重阻碍脉管制冷机向实用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的缺点,人们相继在基本型脉管的基础上发展了小孔型脉管、双向进气型脉管、多路旁通脉管、双活塞脉管和四阀式脉管等新型脉管制冷机,使其制冷能力和效率有大幅度的提高。
- 杨继红李式模黄忠平
- 关键词:制冷机脉管制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