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978-2008)
- 作品数:30 被引量:313H指数:9
- 相关作者:张志安白红义刘勇沈菲陈刚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安徽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深度报道的轨迹回望与问题反思——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视角被引量:9
- 2009年
- 本文尝试以新闻专业主义为理论视角,对新时期深度报道实践的轨迹进行回顾、问题进行反思。研究发现,80年代"启蒙"背后存在思维条框与主题先行的不足,90年代"监督"中存在权力受限与操作失范的问题,新世纪深度报道"多元"生产实践中不断受到商业控制与行政控制的双重压力。这些都影响着深度报道的专业化,为此,本文针对中国语境下的深度报道实践如何遵从专业主义规范提出若干建议。
- 张志安
- 关键词:舆论监督专业主义
- 博客应用与调查性报道的生产变革被引量:2
- 2010年
- 近年来,以博客、播客等为代表的Web2.0传播技术,不仅改变着媒介的文本特征、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也改变着新闻生产的组织机制和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博客具有自媒体的开放性、自主性、时效性、交互性等特点,而作为博客的衍生品,微博又以发布门槛低(140个字以内)、与手机联网、裂变传播等特点受到热捧。以揭示真相为诉求的调查记者,可以从博客运用中获得更多回报:
- 林乐心张志安
-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WEB2.0文本特征信息接受
- 汹涌的网络民意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挑战——以近期几起公共事件报道为例被引量:12
- 2011年
- 客观报道一直备受新闻媒介重视,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已经成为人们评判新闻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既是一种宏观的理论和规范化的理念,也是一种微观实践;它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新闻操作的程序和标尺。①自20世纪以来,客观性的实践准则已逐渐成为新闻事业的自我规定,
- 白红义
-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网络民意新闻媒介新闻工作
- 从倡导到中立:当代中国调查记者的职业角色变迁被引量:26
- 2012年
- 本文以当代中国调查记者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对于自身职业角色的认知状况。结果发现,在调查记者中间,倡导式与中立式两类职业角色都有体现,并有从倡导向中立转变的趋势。不过,随着微博平台的出现,调查记者的职业角色也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面向。一个可能的趋势是,倡导与中立两种角色会长期共存,二者相互缠绕,难分难解,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沌局面。
- 白红义
- 关键词:调查记者职业角色中立
- 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以微博如何影响调查性报道为视角的研究被引量:90
- 2011年
- 2010年,被新闻传播学界、业界称为“微博元年”,简短文本(140个字)、即时发布(与手机联网)、裂变式传播(点一面一面)、自媒体(大众传播)、去中心化(草根与精英均可表达)等传播特征,加上新浪、腾讯等商业网站的推广运营,使中国的微博用户数量迅猛增长。截至去年10月,微博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12521.7万人。今年2月5日,腾讯网宣布其微博注册用户突破1亿。
- 张志安
-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新闻生产社会化组织化新闻传播学大众传播
- 作为新闻的争议性事件:内涵、传播特征与新闻价值观的变迁被引量:4
- 2013年
- 一、引言争议(controversy)是共识(consensus)或妥协(compromise)达成之前,持有不同意见的行动者之间经由话语而呈现的竞争或对抗的态势。争议性事件越来越密集地发生,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信息公开以及社会化媒体兴起而越来越凸显出的一个社会现象。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争议性事件一直都是大众媒介聚焦和报道的重要领域。
- 陈刚魏文秀
- 关键词:争议性价值观新闻行动者冲突性
- 融合报道的特征及生产机制被引量:29
- 2011年
- 本文探讨了融合报道的特征,认为其具有全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在融合报道生产模式下,需要记者掌握多媒体的报道技术、多平台的传播意识,即成为技术全能的移动记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始终"一人包干",依然需要分工合作,建立起分工合作的协同关系。在该模式下,新闻从产品变成了过程,由原本的静态、单向、线性向动态、双向、融合转变,更注重速度与深度的平衡,与"钻石模型"(The News Diamond)的描述相吻合。
- 龚瀛琦张志安
- 关键词:全能记者
- 中国调查记者行动实践的社会学分析——一种媒介场域的视角被引量:5
- 2014年
- 随着媒体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下中国的新闻场域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格局。曾被学者誉为最具职业精神和专业理想的"行动者"——调查记者置身于这种动态结构中,其行动实践出现了各种或明或暗、或进或退、或左或右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在重新定义着调查记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边界。如何解读这些变化及变化背后的逻辑,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视角。
- 曾丽红
- 关键词:调查记者行动者惯习场域资本
- 媒介环境与组织控制: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影响因素(上)被引量:17
- 2012年
- 本文是首次针对国内调查记者群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的一部分,旨在了解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其影响因素。①通过对全国范围内259名调查记者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偏向分析解释、报道事实/提供信息及舆论监督,即"调查/解释"和"信息传播"这两种角色;个体因素对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其对新闻价值的认知均没有显著预测力;调查记者所在的地域差异对其媒介角色认知有一定影响,相对来说,党报机关报的调查记者更偏重"鼓吹民意",市场化都市报记者相对偏向"满足受众和宣传引导"的媒介角色,新闻杂志的调查记者偏向"批评与质疑"。
- 张志安沈菲
- 关键词:调查记者媒介角色影响因素
- 媒介环境与组织控制:调查记者的媒介角色认知及影响因素(下)被引量:8
- 2012年
- 结果显示(见表4),调查记者对五种媒介角色因子的认知排序中,最看重的是大众传媒的基础功能——信息传播,其次,比较看重的媒介角色因子是“鼓吹民意”“解释政府政策”和“批评与质疑”,最不看重的媒介角色是“满足受众和宣传引导”。可见,对调查记者来说,其对新闻报道社会功能的期待和自觉,是以记录和传播事实为“底色”的,这点跟一般新闻从业者并无差别。
- 张志安沈菲
- 关键词:调查记者角色认知媒介环境媒介角色信息传播新闻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