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4-139) 作品数:7 被引量:46 H指数:3 相关作者: 陈晓勤 吕跃 徐海鹏 谭银多 秦鑫添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山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悬浮培养GLC-82肺肿瘤细胞积聚体与蛋白激酶FAK、AKT、ERK和SRC活化的关系 被引量:3 2005年 背景与目的:蛋白激酶FAK部分介导肿瘤细胞在悬浮培养下细胞积聚体的形成,从而阻止细胞发生凋亡和促进细胞增殖,但是参与细胞积聚体形成的FAK下游通路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研究蛋白激酶FAK及其可能的下游分子ERK、AKT和SRC活化在悬浮状态肺癌GLC-82细胞积聚中的作用。方法:用polyHEMA悬浮培养观察肺正常细胞HBE和肿瘤细胞GLC-82积聚体形态;细胞凋亡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梯状DNA分析;细胞转化能力用软琼脂糖集落形成实验分析;磷酸化蛋白激酶水平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RNA干扰实验降低FAK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GLC-82肺腺癌细胞在polyHEMA悬浮状态下能够存活和形成积聚体,肺正常细胞HBE在polyHEMA悬浮状态下发生凋亡和不形成积聚体。磷酸化FAK、ERK、AKT和SRC的水平和GLC-82积聚体有关。沉默FAK蛋白的表达,能够部分地阻断肿瘤细胞积聚体的形成,降低磷酸化ERK和AKT水平,以及降低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FAKRNA干扰前后的GLC-82细胞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分别为(12.2±1.1)%和(3.6±0.7)%(P=0.001)。结论:GLC-82肺癌细胞积聚体的形成部分由FAK信号通路介导,ERK和AKT是FAK的下游通路蛋白。 方翼 张星 张积仁 姜文奇关键词:肺肿瘤 FAK ERK AKT SRC HBV感染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关系 被引量:32 2007年 背景与目的:文献报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率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患者中较同一地区的非原发性肝癌实体瘤患者和普通人群高,但HBV和NHL之间的关系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对比同一地区NHL患者与结直肠癌患者HBV的感染率。方法:比较109例NHL患者和128例结直肠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率,并与普通人群对照,通过卡方检验判断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NHL患者HBsAg阳性率(40.4%)明显高于结直肠癌患者(14.1%)及当地普通人群(约17.3%),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结直肠癌患者作参照组,HBsAg阳性者患NHL的优势比为2.87,95%可信区间为1.830~4.502。结论:NHL患者的HBsAg阳性率高于结直肠癌患者和普通对照人群。 秦鑫添 吕跃 陈晓勤 徐海鹏 樊慧杰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非霍奇金淋巴瘤 Tet-off系统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人IFN-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2008年 背景与目的:本实验室已成功构建了质粒pTre-IFN-γ,并证实四环素基因调控系统(Tet-off system)能在体外调控人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基因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中的表达。本实验进一步研究Tet-off系统体外调控的可逆性,以及其对小鼠MSCs中人IFN-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脂质体介导pTet-off和pTre-IFN-γ质粒共转染小鼠MSCs。用ELISA法检测MSCs培养液中人IFN-γ蛋白的分泌量。把共转染后的MSCs回输给BALB/c裸小鼠,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组BALB/c裸小鼠脾组织中的IFN-γmRNA含量。结果:用ELISA法可检测到共转染后的MSCs培养液中有IFN-γ蛋白分泌,分泌高峰在前72h内;共转染后84h加入含300ng/mL盐酸四环素的培养液培养12h,每1×107个细胞的分泌量为(67.11±22.14)pg,无四环素处理组为(319.96±29.04)pg,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去除四环素后,IFN-γ蛋白分泌显著增加(P=0.032)。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可检测到回输共转染MSCs的各组BALB/c裸小鼠脾组织中均有IFN-γmRNA转录,不用四环素处理组最高,达(1.5±0.7)×105copy·(100mg)-1,定期四环素处理组为(6.9±5.3)×102copy·(100mg)-1(P<0.001),接受1次四环素处理组表达量介于前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et-off系统在体外和体内都可以迅速、有效地调控人IFN-γ基因在小鼠MSCs中的表达,而且调控是可逆的。 秦鑫添 吕跃 谭银多 陈晓勤 耿其荣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 IFN-Γ基因 小鼠 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008年 背景与目的:新近多项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receptor,EPO-R)在多种实体瘤中表达,EPO/EPO-R环路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新生血管形成、侵袭特性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管癌组织中EPO-R的表达,及其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集食管癌标本110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EPO-R蛋白的表达强度;并以Ⅷ因子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FⅧ-R Ag)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以此量化新生血管形成的程度。结果:110例食管癌组织中均表达EPO-R,EPO-R表达于食管癌细胞的胞浆和(或)胞膜。肿瘤分化级别高组与淋巴结转移组中EPO-R表达强度高;有淋巴结转移组M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1),晚期患者(Ⅲ/ⅣA/ⅣB)MVD高于早期患者(Ⅰ/ⅡA/ⅡB)(P=0.022),有吸烟史组MVD高于无吸烟史组(P=0.029)。食管癌中EPO-R表达强度与MVD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618,P<0.01)。结论:食管癌组织中普遍存在EPO-R的表达,EPO-R水平与食管癌血管生成程度和病情进展呈高度正相关。 李梅 吕跃 陈晓勤关键词:食管肿瘤 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 微血管密度 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在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08年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最早被发现在红系细胞增殖、分化中发挥主要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多种不同非造血器官及组织中有EPO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的表达,并发挥促血管形成及组织保护效应。最近的多项研究发现,EPO及EPO-R广泛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细胞,EPO/EPO-R的自分泌/旁分泌通路与肿瘤微血管形成、刺激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及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有关,确切机制需进一步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治疗肿瘤相关贫血。研究证实其能增加血红蛋白水平,减少红细胞输注,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亦有随机试验报道了rh-EPO治疗的患者相对安慰剂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下降。我们对EPO及其受体在非造血组织尤其是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功能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 李梅 吕跃 陈晓勤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 受体 肿瘤 Ad/IFNγ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内抗白血病作用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Ad/IFNγ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在小鼠体内表达IFNγ的特征及规律,并观察其抗白血病作用。方法Ad/IFNγ(MOI=50,MOI感染复数)体外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并通过RT-PCR,ELISA检测骨髓基质细胞表达IFNγ;将K562细胞成瘤的裸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静脉回输Ad/IFNγ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Ad/LacZ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以及未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每只裸鼠的回输量为2×106个细胞,以RT-PCR,ELISA检测IFNγ在裸鼠体内表达的规律并观察其抑瘤效应及生存期。结果RT-PCR,ELISA于体外均能检测到IFNγ的表达。体内研究发现,Ad/IFNγ-骨髓基质细胞组在体内检测到的IFNγ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肿瘤中,但在血液中未能检测到IFNγ的表达。并且,Ad/IFNγ-骨髓基质细胞于体内有明显的抑瘤效应,并能够延长其生存期。结论骨髓基质细胞能够将外源性IFNγ基因携带至肝、脾、骨髓等造血组织,也能携带至肿瘤组织,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为我们提供了治疗白血病的新的前景。 徐海鹏 吕跃 李晓青 谭银多 耿其荣 陈晓勤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 基因治疗 白血病 Tet-off系统调控人IFNγ基因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2006年 背景与目的:Tet-off系统是一个高效、低毒、具有严密开关功能的基因调控系统,本研究构建质粒pTre-IFNγ,初步探讨Tet-off系统调控人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基因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SacⅡ、XbaⅠ双酶切载体pTre及目的基因,T4连接酶连接,重组体经双酶切、测序鉴定;脂质体介导pTet-off及pTre-IFNγ共转染小鼠骨髓基质细胞;RT-PCR法检测IFNγmRNA,ELISA法检测分泌到培养液中的IFNγ蛋白,分析共转染后IFNγ的分泌规律、共转染后48h中不同浓度盐酸四环素对IFNγ蛋白分泌的影响及在共转染后第48h加入盐酸四环素在不同时间阶段对IFNγ蛋白分泌的影响。结果:双酶切及测序证实质粒pTre-IFNγ构建成功;共转染后48hRT-PCR检测到IFNγmRNA表达;ELISA法示IFNγ蛋白分泌持续6天,第3天的分泌高峰为每1×106个细胞(720.09±241.51)pg;共转染后48h中蛋白分泌量随四环素浓度增加逐渐减少,10~100ng/ml四环素存在时蛋白分泌接近零;第48h时添加盐酸四环素后8h即能明显抑制IFNγ蛋白表达,延长作用时间,抑制效应加重。结论:Tet-off系统能迅速而高效地下调人IFNγ基因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 谭银多 吕跃 徐海鹏 陈晓勤 李晓青关键词:小鼠骨髓基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