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12篇“ 发热反应“的相关文章
酵母和脂多糖诱导小鼠不同的发热反应被引量:1
2023年
真菌感染致持久反复的低热,而细菌感染致高热或低体温,但这种差异性发热机理不清。本文使用酵母和脂多糖(LPS)建立小鼠发热模型,用不同测温方法(直肠测温、红外测温、腹部遥测)和在不同温度(30℃、26℃和22℃)下分别比较酵母和脂多糖致热效果及下丘脑视前区(POA)神经元活性。结果发现,酵母诱导发热不被环境温度变化和操作刺激影响;酵母和LPS分别激活了不同的POA神经元,酵母和LPS诱导的发热与腹内侧视前区(VMPO)相关,而内侧视前区(MPO)与LPS诱导低体温相关。本研究结果为阐明真菌和细菌诱导不同发热反应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梁艺潇许阳占汇东王静王静吴珊珊彭力管庆波彭力
关键词:脂多糖酵母下丘脑视前区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shRNA敲低大鼠双侧臂旁外侧核EP3受体对发热反应的影响
2023年
目的研究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短发夹RNA(shRNA)敲低臂旁外侧核(LPB)EP3受体表达对LPB微量注射前列腺素E_(2)(PGE_(2))和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引起的发热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干扰EP3受体表达的AAV载体,采用立体定位方法分别向shRNA-control组和shRNA-EP3组大鼠LPB注射AAV2-CMV-EGFP和AAV2-shRNA-Ptger3(EP3)-EGFP病毒。4周后,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AAV病毒的转染效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PB EP3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以验证敲低效果;采用无线遥测和能量代谢测定的方法检测LPB微量注射生理盐水、PGE_(2)或腹腔注射LPS对shRNA-control组和shRNA-EP3组大鼠的体温(T core)和能量代谢(EE)的影响。结果shRNA-EP3组及shRNA-control组大鼠AAV病毒转染主要集中于LPB脑区;与shRNA-control组相比,AAV病毒注射敲低了shRNA-EP3组大鼠LPB的EP3受体mRNA的表达(P<0.05);shRNA-control组和shRNA-EP3组大鼠的基础体温无明显差异,LPB微量注射生理盐水引起T core和EE均出现短暂轻微的升高,但2组间无明显差异;与shRNA-control组相比,PGE_(2)升高shRNA-EP3组大鼠T core作用明显减弱(P<0.05);shRNA-EP3组大鼠腹腔注射LPS后仍能引起发热反应,但与shRNA-control组相比,发热反应减弱,腹腔注射LPS后5.5 h的体温升高幅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敲低LPB的EP3受体表达减弱了LPB微量注射PGE_(2)和腹腔注射LPS引起的发热反应,提示,LPB的EP3受体介导LPB PGE_(2)的致热作用,部分参与了LPS性发热
何田慧王楠萍吴思濠魏滟麟胥建辉张洁
关键词:脂多糖
一种自发热反应釜用余热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发热反应釜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反应釜体以及反应釜体顶端固定的搅拌机构,所述反应釜体底端固定有中心支腿,所述反应釜体外侧设置有转动环以及外环,所述转动环上开设有四个环形等距设置的环形槽,四个所述环形槽...
孙家胜徐文宝邓成才
文献传递
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效果探讨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探讨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效果。方法 600例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0例。对照组采取未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进行输血,观察组采取去除白细胞的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进行输血。比较两组的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与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情况及不同输血次数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白细胞计数(0.003±0.001)×10^(9)/L、血小板计数(15.42±4.31)×10^(9)/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50±1.720)×10^(9)/L、(161.73±55.34)×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次输血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为0.81%(2/247), 2次输血患者的发生率为3.03%(1/33),3次输血患者的发生率为5.00%(1/20);观察组1、2、3次输血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次输血患者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为3.66%(9/246),2次输血患者的发生率为26.47%(9/34), 3次输血患者的发生率为30.00%(6/20);对照组2次输血及3次输血患者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1次输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率为1.33%(4/300),低于对照组的8.00%(24/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患者采取去除白细胞输血能够有效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对于预防多次输血导致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发生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景秀芹
关键词:去除白细胞发热反应
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用药后急性发热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骨外科中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用药后出现急性期发热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骨外科收治的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原发性骨质...
吴鸿亮
关键词:唑来膦酸骨质疏松症
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用药后急性期发热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出现急性期发热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2年1月—2020年12月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并给予唑来膦酸治疗的患者517例,其中男40例,女477例;Ⅰ型患者262例,Ⅱ型患者255例;轻、中度骨质疏松患者245例,重度骨质疏松患者272例;新发骨折患者230例,手术患者209例。对收集的2组资料进行比较,归纳分析发热的临床特点,并分别从性别、年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骨质疏松类型、骨质疏松程度、有无骨折、有无手术、用药史等方面行单因素分析,研究其与发热反应的相关性,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探讨发热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517例患者中175例(33.85%)出现急性期发热反应,多数发生在用药后36 h以内,以低中热(<39℃)为主,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60 h。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热组与不发热组之间NLR、骨质疏松类型、程度、新发骨折、手术及唑来膦酸用药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性别、用药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ROC曲线分析进一步显示手术组发热率较高(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65),骨折组发热率较高(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60),Ⅰ型骨质疏松组发热率较高(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44),既往有唑来膦酸用药史组发热率较低(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34)。关节骨折手术组发热率(56.60%)明显高于脊柱骨折手术组发热率(38.54%)(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时,急性发热反应率为33.85%,手术、骨折、Ⅰ型骨质疏松症和首次唑来膦酸治疗可能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手术患者(尤其是关节骨折手术)、新鲜骨折、Ⅰ型骨质疏松及首次唑来膦酸用药的患者急性发热
吴鸿亮郑思杭张恩崇HOSSAIN Mohammad Showkat龚贺龙邢睿达景胜杰李岩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唑来膦酸骨折
蜂针配合注射用蜂毒穴位注射疗法加速发热反应的意义探讨
蜂针所致的全身反应发热,有相当高的发生率,同时我们也知道蜂针所致发热有益健康,而蜂针配合蜂毒穴位注射,可加速发热反应的过程,从而起到有效利用发热有益人体健康的方面,控制其不利方面的作用。
田亚轻安香珍
关键词:蜂针蜂毒穴位注射发热反应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TNF-α、IL-6、PCT与唑来膦酸急性期发热反应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唑来膦酸急性期发热反应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降钙素原(PCT)等炎性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以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10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唑来膦酸后有无出现发热反应,分为发热组(n=42)与非发热组(n=58),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PCT水平,分析其与唑来膦酸急性期发热反应的相关性。结果发热组患者给药前一天血清TNF-α和IL-6,给药1 d时血清TNF-α、IL-6、PCT,以及给药3 d和7 d时血清IL-6表达均高于非发热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用药前相比,发热组在用药1 d时TNF-α,1、3 d时IL-6,以及1、3、7 d时PCT表达均升高;非发热组则在用药1、3 d时TNF-α,以及3、7 d时PCT表达均升高,用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使用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用药前一天监测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可能预测唑来膦酸急性期发热反应的发生,用药后7 d内TNF-α、PCT等炎性因子呈不同程度的高表达,可用来作为唑来膦酸急性期发热反应的诊断指标。
李前程贲吕金陈祥杰林伟章
关键词:骨质疏松二膦酸盐类细胞因子类降钙素
少白悬浮红细胞在临床输血中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究少白悬浮红细胞在临床输血当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2000名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患者和2000名输注少白红细胞的患者,共计4000名在本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输血过程中及输血后2 h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显著低于对照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可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提高临床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减少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梁艳王兴霖杨照黎冯成龙武林
关键词:临床输血输血安全
三联制度模式对PICC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发热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三联制度模式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发热反应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入院治疗行PICC留置的患者105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其中常规组52例采用常规临床导管维护措施,观察组53例则采用三联制度模式进行导管维护。对比两组患者发热及CRBSI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发热、CRBSI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 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 05)。结论:三联制度模式可降低PICC置管患者的血流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快恢复时间,减少住院时间。
杜玉环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

相关作者

李建民
作品数:88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北省血液中心
研究主题:血小板 洗涤红细胞 病毒灭活 浓缩血小板 血液制备
张爱红
作品数:86被引量:320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北省血液中心
研究主题:浓缩血小板 输血 血液 洗涤 采供血机构
罗敏
作品数:14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回顾性分析 输血不良反应 血栓弹力图
张翠蓉
作品数:9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西省中医院
研究主题:热敏灸治疗 热敏灸 输液发热反应 临床疗效观察 绝骨穴
杨永录
作品数:88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成都医学院
研究主题:精氨酸加压素 体温 体温调节 毒死蜱 环境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