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涛

作品数:6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建筑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电气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建筑
  • 2篇电力
  • 2篇电力系统
  • 2篇能源
  • 2篇能源系统
  • 2篇空调
  • 1篇等效
  • 1篇电气化
  • 1篇电网
  • 1篇新风负荷
  • 1篇新风系统
  • 1篇需求响应
  • 1篇氧化碳
  • 1篇医药厂房
  • 1篇再生能源
  • 1篇溶液除湿
  • 1篇溶液调湿
  • 1篇实时互动
  • 1篇疏水
  • 1篇疏水表面

机构

  • 6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北京华创瑞风...
  • 1篇国网北京市电...

作者

  • 6篇刘晓华
  • 6篇张涛
  • 4篇江亿
  • 1篇唐海达
  • 1篇薛志峰
  • 1篇陈亮亮

传媒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力学学报
  • 1篇中国电机工程...
  • 1篇电网技术
  • 1篇建筑节能(中...
  • 1篇新型电力系统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电力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被引量:1
2024年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海量用电终端具有的储能和灵活用电资源来解决电力系统的实时调节需求,这一调节目标的实现亟需建立合理的引导指标和激励机制。为此,该文提出利用“电力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激励用电终端进行自律式调节的方法。首先,给出这种方法的基本原则;然后,具体讨论碳排放责任因子的计算方法,再利用电网的实际运行数据说明这种确定电力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建筑等用电终端的灵活性调节潜力。该文提出的电力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与海量用户侧灵活可调资源间的实时互动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其政策、理论及实际实施等多方面的工作。
江亿张吉张涛刘晓华薛志峰刘一民史景坚
关键词:实时互动
溶液调湿空调在医药厂房工程应用的碳减排潜力分析
2024年
众多医药生产车间要求低湿环境,需要送风含湿在7 g/kg甚至5 g/kg以下,常规7℃冷冻水驱动的冷冻除湿方式难以完成上述除湿任务,因而医药厂房通常采用转轮除湿系统对空气进行湿处理以满足环境热湿控制需求。然而,转轮系统所需再生温度较高,通常使用高温蒸汽或电加热器作为再生热源,限制了系统的低碳化运行。溶液空调系统具有利用低品位冷热源的优势,但现有研究对于溶液空调技术在医药建筑中应用可行性研究尚不充分,无法揭示其在医药建筑应用的节能减排潜力。因此,现场测试了溶液空调系统在某试点医药厂房的实际应用效果,对比了其与常规转轮系统的性能差异并阐明差异原因。示范工程应用结果表明,一次回风系统送风含湿量在6 g/kg左右时,溶液系统可以将再生热源温度从100℃以上降至50℃以下,相较于常规转轮系统的节能比率为15%~45%,典型工况下的碳减排率为20.7%。以期为医药建筑低碳化发展提供经验参考与数据支撑。
关博文杨浩波陈亮亮张涛刘晓华
关键词:暖通空调溶液除湿医药厂房建筑节能碳减排
面向双碳目标的建筑能源系统再认识被引量:15
2023年
建筑领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部门,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建筑能源系统需要做出革新.为此,本研究对建筑能源系统的发展任务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面向双碳目标的建筑能源系统发展方向:传统的建筑能源系统以满足建筑自身冷、热、电等基本能源需求为主;双碳目标下,建筑能源系统需要从建筑节能向建筑低碳的新目标转变,需要在降低建筑本体能源需求、全面电气化、提升建筑能源系统能效水平、实现灵活可调并成为具有柔性调节能力的能源系统可调负载等方面做出变革,需要从单纯能源系统的消费者转变为集能源生产、消费、调蓄于一体的复合体.以构建低碳建筑能源系统为目标,对建筑能源系统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需要进一步认识建筑能源、建筑环境营造的需求从而更好地理解建筑能源系统的基本要求,需要建筑与交通、电力等领域进一步融合,需要从单体建筑向区域建筑、城市等多个尺度上以建筑为载体构建城乡新型能源系统.本研究可为建筑能源系统如何实现自身角色转变、加快实现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系统变革提供有益参考.
刘晓华张涛刘效辰江亿
关键词:电气化零碳建筑
辐射吊顶表面冷凝液滴脱落尺寸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通过对超疏水纯铜样品和4种经过不同表面改性处理的铝合金样品的冷凝实验,系统地研究了表面特性不同的辐射吊顶表面冷凝液滴的脱落尺寸。结果表明,超疏水表面合并诱导脱落的液滴半径不足300μm,而且尺寸相近的微小液滴(半径之比在1.0~1.5)合并后易于发生液滴脱落。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对液滴合并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合并前两液滴半径之比的增大,液滴合并脱落的阻力,黏附功和黏性耗散相比于合并后释放的表面能均变得显著,从而导致液滴合并脱落的概率减小。常规辐射吊顶表面上重力诱导脱落的液滴半径随机分布在2.0~6.0 mm,但在表面的后退角和前进角所确定的上、下限范围内。因此,超疏水处理后的辐射吊顶大幅减小了冷凝液滴的脱落尺寸,可显著降低其表面结露风险。
唐海达张涛刘晓华江亿
关键词:超疏水表面接触角热力学数值模拟
空调新风系统需求响应潜力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需求响应是保障电力供需平衡的重要措施,空调是重要的需求响应资源。空调新风负荷能耗占比高,但是基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新风负荷参与电力系统需求响应的潜力尚不清晰。该文以办公建筑新风系统为例,分别以单位小时能耗最低和全天电费最低为目标,提出了新风系统短期响应和全天响应策略,并建立了相应的响应潜力评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惯性小,新风系统调节速度快,是优良的短期响应资源,单位小时能耗可削减20%~100%,人员密度越低,响应潜力越大,夏季尖峰电价时段平均可削减34%的新风负荷。以峰谷分时电价为响应信号,全天总运行费用可节省1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上限、人员密度、换气次数和气候区对新风负荷响应潜力的影响规律。新风柔性为建筑参与电网响应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对于改善电力供需矛盾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罗紫怡张吉张涛刘晓华
关键词:新风负荷二氧化碳空调系统
电网友好型建筑构建路径探索被引量:2
2024年
建筑领域是电力系统重要终端用户,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环节。面向建筑零碳/低碳化构建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任务,建筑能源系统需要承担哪些新的任务?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均亟待解答。为此,重点从新型电力系统对建筑能源系统提出的新的需求、需承担的新任务及建筑能源系统能够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建筑能源系统需要自身革新,在建筑全面电气化、提升建筑能源系统的柔性用电能力等方面寻求突破,在实现建筑自身“源储荷”各环节转变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挖掘灵活用电能力,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中集“产消储调”于一体的友好用户。该研究将为深入认识建筑等用户侧在新型电力系统中需做出的变革、可发挥的作用提供有益探索和参考。
刘晓华张涛刘效辰张吉江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