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 作品数:16 被引量:7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市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5月21-22日江淮气旋影响下的大雨过程分析
- 对5月21-22日一次江淮气旋影响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江淮气旋过程属于高压脊型江淮气旋,由于其移动路径为东北向,且入海位置偏北,同时西南气流的暖湿输送位置偏西偏南,是本次雨量中到大雨的原因,同时虽然垂直风切变等条件...
- 刘敏
- 关键词:江淮气旋西南气流
- 一次源于高原东侧低涡的江淮气旋形成及结构分析
-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和T639分析资料,对2010年5月下旬一次江淮气旋的形成及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江淮气旋形成前,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川、黔地区活动着准静止短波系统(500hPa短波槽,700hPa和850hP...
- 陈永林曹晓岗刘敏王慧
- 关键词:江淮气旋青藏高原
- 文献传递
- 嵊泗站大风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平均风的关系
- 利用嵊泗站1998年—2008年(共11年)的特殊天气报文及各发报时刻的平均风资料,研究嵊泗站大风出现的季节分布特征、风向分布特征、各季节间的风向、风速特征、年际变化等统计特征,同时对各向大风出现时的天气形势进行分型,结...
- 刘敏漆梁波
- 文献传递
- GNSS/MET观测的台风“烟花”对上海地区PWV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利用上海5个GNSS/MET站2021-07-21~08-08的观测数据,使用GAMIT软件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研究台风“烟花”期间上海地区PWV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及PWV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GNSS PWV与探空PWV之间相关系数大于0.9。降水生成前,PWV经历了3次波动性上升过程,降水生成时间比台风登陆时间早约60 h;降水持续期间,PWV剧烈变化时会造成降水量急升或急降;降水结束后,PWV逐渐下降至40 mm以下。台风登陆前,PWV基本在75 mm以上,PWV大于80 mm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上海南部和中部;台风登陆后,PWV在80 mm以上,高值区可达90 mm;台风远离后,PWV下降至85 mm以下。PWV高值区向西北方向的扩大、推移与台风路径基本吻合。
- 夏武松鲁小琴赵兵科刘敏刘敏张帅严嘉明陆恒星
- 关键词:大气可降水量台风降雨量
- 一次源于高原东侧低涡的江淮气旋形成及结构分析
-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T639分析资料,对2010年5月下旬一次江淮气旋大尺度背景条件、动力和热力要素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江淮气旋形成前,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川、黔地区活动着准静止短波系统(500h...
- 陈永林曹晓岗刘敏王慧
- 嵊泗站大风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平均风的关系被引量:1
- 2010年
- 利用嵊泗站1998—2008年(共11年)的特殊天气报文及各发报时刻的平均风资料,研究嵊泗站大风出现的季节分布特征、风向分布特征、各季节间的风向和风速特征、年际变化等统计特征,同时对各向大风出现时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嵊泗站大风在春季出现较为频繁,其次为夏季和冬季,秋季最少;南北向大风的出现次数远大于东西向大风的出现次数,而春夏两季南风出现频率高于北风,秋冬季则刚好相反;嵊泗站大风近年来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当平均风的阈值为11~12 m/s时,有利于阵风的出现。
- 刘敏漆梁波
- 一次源于高原东侧低涡的江淮气旋形成及结构分析
-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T639分析资料,对2010年5月下旬一次江淮气旋大尺度背景条件、动力和热力要素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江淮气旋形成前,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川、黔地区活动着准静止短波系统(500h...
- 陈永林曹晓岗刘敏王慧
- 关键词:江淮气旋青藏高原
- 上海市热对流天气过程的统计特征及预报方法分析
- 热对流降水因其突发性强,时空尺度小等原因是目前天气预报业务中的难点。本文尝试使用对流温度、LCL抬升凝结高度、CCL对流凝结高度等物理量来预报热对流降水。结果表明,宝山站热对流降水发生的气候平均概率约为1/11;当Tma...
- 刘敏
- 文献传递
- 副高控制下的一次强对流天气分析
- 通过分析2010年8月18日副高控制下的一次强对流天气,发现此次过程副高控制下的高能高湿为对流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能量和水汽条件,地面弱倒槽及海陆风的影响为低层辐合抬升提供了动力条件,海上东风系统不仅对本地有一定的水汽输送,...
- 刘敏
- 关键词:强对流
- 文献传递
- 一次源于高原东侧低涡的江淮气旋形成及结构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T639分析资料,对2010年5月一次江淮气旋的形成及结构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江淮气旋形成前,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川、黔地区活动着准静止短波系统(500 hPa短波槽、700 hPa 和850 hPa气旋性辐合环流).当青藏高原北支槽从500 hPa输送正涡度、干冷空气,南支槽从700hPa和850hPa输送正涡度、暖湿空气进入导致准静止短波系统活跃并发展东移至长江下游时,向下伸展至地面向上伸展至高空,最终形成庞大深厚的温带气旋.其减弱过程与发展过程正好相反,先从高空开始减弱,然后地面减弱,最后低空低压环流消失.江淮气旋的形成阶段,中心垂线倾斜度≥60 °;在发展过程中上下层低压中心逐渐靠近,成熟阶段垂线倾斜度缩小至≤80 °.分析地面~200hPa江淮气旋环流特征还发现,其外围直径是地面和低空大而高层小.水平风速则是低空大而地面和高层小.本个例的形成过程与已有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经典模式温带气旋形成于一条温度或密度的不连续的锋面上,Petterssen模式由低层向高层自下而上发展,而本例最先形成于低空,然后向地面和上空伸展.
- 陈永林曹晓岗刘敏王慧
- 关键词:江淮气旋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