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芹
- 作品数:13 被引量:42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氧化损伤及抗氧化酶活性被引量:14
- 2001年
- 为了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氧化损伤程度及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采用鲁米诺依赖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法 ,对 6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 6 2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 ,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的水平 ;采用化学定量法测定血脂质过氧化终末产物———丙二醛的浓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肌酸磷酸激酶的活性。结果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峰值、积分、吞噬指数、血浆丙二醛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均 <0 .0 0 1) ;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 (P均 <0 .0 0 1) ;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峰值与血浆丙二醛浓度及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前者r=0 .5 8(F =148.9,P <0 .0 1,n =12 2 ) ,相关方程为Y =- 482 4.9+144 1.2X ;后者r=0 .47(F =6 8.9,P <0 .0 1,n =12 2 ) ) ,相关方程为Y =1190 .8+0 .730 4X。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峰值与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显著的负相关 ,其相关系数为r=- 0 .6 3 (F =193 .2 ,P <0 .0 1,n =12 2 ) ,相关方程为Y =82 30 .0 - 78.1X ,。此结果提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氧化损伤 ,同时也导致体内抗氧化能力减弱 ,氧化损伤的程度可能与心肌梗死的范围有关。
- 刘和俊汪太平李芹史学功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法
- 负荷多普勒超声评价心绞痛患者左室储备功能被引量:1
- 1996年
- 本文应用多普勒踏车负荷试验测量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左室血流储备,并与1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减低。2.正常对照者运动后有较好的左室血流储备。3.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运动后左室储备功能欠佳。4.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运动后出现轻度室壁运动异常,正常对照组运动前后室壁运动均正常。
- 汪太平李芹吴凯运王琦史学功
- 关键词:心绞痛心室功能超声心动图
- 全文增补中
- 维生素C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氧化代谢的影响被引量:7
- 1999年
- 为评价抗氧化剂维生素 C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氧化代谢指标的影响,将3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13 例) 和维生素 C 治疗组(17 例) ,分别予以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和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 C,每天2 克,静脉滴注,共用7 天。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 天及治疗第7 天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参数( 峰值、积分和吞噬指数)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和血浆丙二醛浓度等氧化损伤指标,并测定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抗氧化损伤指标,同时观察心电图的动态演变。结果发现,在治疗第7 天维生素 C治疗组的峰值、积分及吞噬指数较常规治疗组均明显下降( P< 0 .05) ,而本底值在两组间及自身前后对比均无明显下降,血浆丙二醛浓度较常规治疗组也有明显下降( P< 0 .05) 。在治疗第3 天及第7 天维生素 C 治疗组的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常规治疗组均有明显上升( P< 0 .01)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常规治疗组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在治疗第7 天较治疗前的自身比较分别有明显下降或上升( P< 0 .01) 。心电图监护发现,在治疗第7 天维生素 C治疗组室性早搏?
- 刘和俊汪太平李芹史学功徐岩
- 关键词:维生素C心肌梗死嗜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
- 新菌灵和希克劳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 1997年
- 新菌灵和希克劳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汪太平1杨善志2宋文琪3随力1李芹1史学功1作者单位: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合肥2300222安徽省优生优育遗传中心,合肥2300223安徽大学校医院,合肥230022新菌灵和希克劳均是口服第二代...
- 汪太平杨善志宋文琪宋文琪随力李芹
- 关键词:细菌性感染药物疗法新菌灵
- 左心室向心性肥厚发展与收缩功能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与方法 :运用M型超声心动图探讨高血压病向心性肥厚程度与收缩功能的相关关系。结果 :收缩功能 (心率校正的FS ,y轴 )与向心性肥厚程度 (左室重量与左室容积之比LVM /LVCV ,x轴 )的呈曲线相关关系 ,其曲线方程为^y=- 31.139x2 +146 .192x1- 130 43。LVM /LVCV为 2 .35时 ,其心率校正的FS为最大 41.6 3。结论 :在心肌肥厚的初期 ,心肌肥厚使左心室的收缩功能起代偿性增强 ,当心肌增厚到一定程度时 ,左室收缩功能随心肌进一步肥厚而呈下降趋势。
- 潘大彬汪太平李芹史学功章小莉
- 关键词:高血压超声心动图向心性肥厚
- 超声心动图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
- 2002年
- 目的 探索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及其心功能变化。方法 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10 2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用Cuben法检测患儿左室收缩功能 ;用经二尖瓣多普勒血流图检测患儿左室舒张功能。结果 10 2例患儿中 ,检出 41例有冠状动脉病变 ,其中急性或亚急性期单纯冠状动脉扩张 5例。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川崎病有较高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 ,尤其是在急性期 ;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 戴健汪太平李芹史学功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心功能变化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氧自由基的意义被引量:1
- 1994年
- 观察1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化学发光,比较化学发光本底、峰值、斜率、积分与PMN数量、吞噬指数、血清中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脂质(LPO)含量的关系。结果发现,外周血PMN化学发光峰值、积分与PMN数量、吞噬指数、CK、LPO含量成显著正相关(r=0.78~0.94,P<0.001),与SOD含量成显著负相关(r分别=-0.79,-0.8,P<0.001);PMN细胞吞噬指数与PMN数量、CK、LPO含量成显著正相关(r=0.79~0.87,P<0.001),与SOD含量成负相关(r=-0.53,P<0.05),提示利用外周血象,结合单个PMN的吞噬功能,以排除其它因素引起PMN数量增高而造成PMN-CL峰值、积分升高假象,可估测AMI患者病情及预后。
- 汪太平李芹朱兰英范光荣郭晓明史学功杨九华吴琳董照兰杨林
- 关键词:心肌梗塞嗜中性白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
- 急性心肌梗塞范围对中性粒细胞氧自由基及CPK活性的影响
- 1995年
- 应用鲁米诺依赖的全血化学发光法(CL),检测23例不同范围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多型核中性粒细胞(PMN)氧化代谢变化,同时设立20例相应年龄的正常对照组。结果表明,AMI总组、多部位AMI组、单侧壁AMI组PMN-CL的本底、峰值、斜率、积分和吞噬指数及CPK活性均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均<0.01~0.001)。多部位AMI组较单侧壁AMI组的PMN-CL本底、峰值、积分、吞噬指数及CPK活性与梗塞范围一致,临床有可能通过检测外周血PMN-CL来反映AMI患者的梗塞范围和估测预后。
- 汪太平米改屏史初西王明玉董玉霞李芹史学功
- 关键词:心肌梗塞病理化学氧自由基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氧化代谢改变及维生素C的干预作用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中性粒细胞 (polymorphonuclear,PMN)氧化代谢功能以及维生素C的抗氧化损伤作用。方法 6 0例AMI患者被列入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两组 :Ⅰ组 (30例 ) :给予AMI的常规治疗 ;Ⅱ组 (30例 )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C静脉滴注 ,每天 3g ,连续应用 7d后停药。在入院后及治疗第 1,3,7,10天检测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 (polymorphonuclearchemiluminescence,PMN CL)参数 ,并行心电图检查 ,与AMI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 6 2例作为对照组 (Ⅲ组 )。结果 AMI患者PMN CL各项参数显著性高于健康对照组。在第 3,7d ,Ⅱ组其各项参数较Ⅰ组明显下降 ,在停用维生素C后 3d仍较Ⅰ组明显下降 (P分别 <0 .0 5 ,0 .0 1,0 .0 0 1) ,心电图ST段改善的积分明显高于Ⅰ组。结论 AMI患者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 ,造成机体氧化损伤 ;静脉滴注维生素C能有效抑制AMI患者中性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 。
- 刘和俊汪太平李芹史学功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中性粒细胞氧自由基维生素C干预作用
- 感染性心内膜炎45例分析被引量:3
- 1999年
- 程雁杨正修汪太平史学功李芹
- 关键词:儿童心内膜炎感染性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