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伍凯

作品数:20 被引量:96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会议论文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6篇骨折
  • 7篇关节
  • 5篇踝关节
  • 4篇韧带
  • 4篇韧带损伤
  • 3篇应力
  • 3篇应力试验
  • 3篇三角韧带
  • 3篇三角韧带损伤
  • 3篇切口
  • 3篇踝关节骨折
  • 3篇内固定
  • 3篇关节骨折
  • 3篇LISFRA...
  • 2篇隐匿
  • 2篇隐匿性
  • 2篇手术
  • 2篇手术治疗
  • 2篇撕脱
  • 2篇撕脱性

机构

  • 20篇上海市第一人...

作者

  • 20篇伍凯
  • 14篇王秋根
  • 14篇黄建华
  • 13篇林健
  • 2篇王建东
  • 2篇王传舜
  • 2篇李豪青
  • 1篇曹云
  • 1篇丁浩
  • 1篇王汉生
  • 1篇张明贵
  • 1篇吴小峰
  • 1篇吴晓明
  • 1篇陶杰
  • 1篇高伟
  • 1篇朱力波
  • 1篇马金忠
  • 1篇林健

传媒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人陈旧性盖氏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成人陈旧性盖氏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12例成人陈旧性盖氏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1~47岁,平均33.0岁。分别应用桡骨植骨延长、尺骨截骨短缩及两者相结合的手术方法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3d、术后1、3、6个月、术后1.0、1.5、2.0年摄前臂正、侧位X线片,术后3个月及之后的每次随访均测量腕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度,并采用臂肩手功能障碍(DASH)评分评估功能情况。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获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末次随访时患者腕关节屈曲平均改善150,背伸平均改善27°,前臂旋前平均改善11°,旋后平均改善38°,DASH评分平均改善26分。结论对于成人陈旧性盖氏骨折,根据患者桡骨畸形的情况,可采取桡骨植骨延长、尺骨截骨短缩及两者相结合的手术方法,手术的关键在于恢复下尺桡关节的正常对合关系。
王传舜李豪青王建东伍凯
关键词:桡骨骨折尺骨骨折骨延长术截骨术
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 研究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探讨其致病因素、保护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441例髋部周围骨折行大型手术的患者,男223例,女218例;年龄22~87岁,平均65.7岁.以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输血、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及合并症为自变量,DVT的发生率为因变量,进行Logstic回归分析. 结果 44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7.2个月(3个月~4年7个月)随访.其中69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5.6%.经分析进入Logstic回归方程的因素是:手术时间、麻醉方式、输血、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及合并症(P<0.05).其中手术时间、全身麻醉、输血、合并症(原发性高血压及糖尿病)是DVT的危险因素,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是保护因素.年龄、性别和手术方式对发生DVT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髋部周围骨折术后易并发DVT.围手术期仔细评估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避免全身麻醉或输血,缩短手术时间,控制合并症,术后积极采用物理及药物预防措施,高危患者相应延长抗凝治疗时间,对降低DVT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伍凯王秋根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髋骨折
第2或3跖骨跖侧基底部撕脱性骨折:警惕隐匿性Lisfranc损伤
目的 探讨CT检查提示第2或3跖骨跖侧基底部撕脱性骨折而跖跗关节无移位的患者,是否存在隐匿性Lisfranc损伤的高度可能性。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将CT检查发现的14例第2、3跖骨跖侧基底部骨折,且跖...
林健黄建华伍凯王秋根
关键词:LISFRANC损伤跖骨骨折应力试验
一种加强固定下胫腓联合前方的腓骨接骨板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强固定下胫腓联合前方的腓骨接骨板,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解决了传统金属螺钉、可吸收螺钉、下胫腓钩或Suture—Button固定技术不能保持胫腓联合的生理性微动功能,容易造成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不稳...
林健黄建华伍凯
文献传递
急性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术中诊断及治疗策略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探讨丝攻试验对三角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比较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与锚钉缝合修复三角韧带的疗效。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51例疑有三角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丝攻试验,并将阳性患者随机分为锚钉缝合修补三角韧带组(A组)和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组(B组)。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最终45例患者纳入统计学分析。A组21例,B组24例。A组有19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个月;B组有2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A组AOFAS踝-后足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87.50±6.30)分和(1.79±1.47)分,B组AOFAS踝-后足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85.20±7.54)分和(1.56±1.20)分。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复位不良率达34.8%,A组仅为5.26%。结论三角韧带的完整性是影响下胫腓联合分离和内侧踝穴增宽的重要因素,修补三角韧带与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疗效相当,但其复位不良率低,且无二次取钉及断钉等问题。丝攻试验对于三角韧带损伤诊断和手术效果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伍凯林健黄建华王秋根
关键词:踝关节三角韧带骨折缝合锚钉
跟骨前结节骨折的分型及治疗策略
目的 目的探讨跟骨前结节骨折的受伤机制、临床分型、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11例闭合性跟骨前结节骨折患者,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18~62岁,平均38.3岁.4例为足扭伤,3例运动损伤...
林健黄建华伍凯王秋根
关键词:骨折分型
外侧勺匙形切口入路在三踝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三踝骨折的治疗中应用外侧勺匙形切口入路,依次进行腓骨、后踝、下胫腓联合直视下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45例三踝骨折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Lauge-Hansen旋...
林健黄建华伍凯王秋根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入路后踝
股骨颈骨折后关节囊压力对股骨头血供的影响被引量:32
2002年
目的 :研究股骨颈骨折后髋关节囊内压力与股骨头血供的关系。方法 :测定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囊内压力变化。运用髓内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了解关节囊压力增高时股骨头血供的变化。结果 :髋关节囊压力在骨折后明显升高 ,其中髋关节在伸直内旋位时压力升高最明显 ,屈曲 5 0°时压力下降 ,外旋位与中立位之间无显著差异血管造影显示关节囊压力升高会影响股骨头的动脉灌注和静脉的回流。结论 :传统的骨折复位方法可能加重股骨头的血液循环的损害 ,导致不良的预后。髋关节囊内压力升高是导致股骨头发生缺血性坏死的原因之一。
伍凯张明贵曹云马金忠朱力波高伟陶杰
关键词:股骨头血供股骨颈骨折血管造影
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由施忠民提出的“关节面排钉结合螺钉三点一体”的治疗理念应用于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固定方式采用了微型钢板桥接固定跟骨体的后关节面及跟骨体前部,分别由两枚螺钉分别支撑内外侧柱。
伍凯黄建华林健孔德超
关键词:骨折生物力学
三柱分治策略治疗Lisfranc三柱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内侧柱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中间柱一期融合、外侧柱弹性固定的三柱分治策略治疗Lisfranc关节三柱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11年6月~2015年3月本院共收治15例15足Lisfranc关节三柱损伤患者,...
林健伍凯黄建华王秋根
关键词:LISFRANC损伤三柱理论切开复位内固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