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旺
- 作品数:9 被引量:5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隐蔽油藏开发技术研究——以SD油田戴一段油藏为例被引量:2
- 2012年
- 针对隐蔽性油藏难识别、难评价的特点,SD油田采用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模式,整体部署,分步实施。通过地震反演技术、沉积模式的应用、关键井位的部署、小层精细对比技术等方法摸清了SD油田戴一段的砂体分布规律,准确识别了戴一段砂体的砂岩尖灭线。利用逐步外推的办法,结合构造描述和钻井结果,逐步认清了戴一段油藏油水界面的分布规律。在SD油田戴一段隐蔽油藏共部署开发井19口,井距300~440m,单井产能3~15t/d,预计建产3.2×104t。实施过程中,及时跟踪、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保证实施成功率、钻井成功率、降本增效,降低了隐蔽性油藏的开发风险。
- 王海妹李理郑永旺周光哲于海丽李怡葶
-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油田开发尖灭线
- 苏北低渗透油藏CO2驱油开发模式探讨被引量:7
- 2020年
- CO2驱是改善低渗油藏开发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中国石化华东油气田苏北低渗透油藏三十多年的CO2驱油矿场实践,将华东目前注气区块按油藏特点和不同注气时机总结为4种开发模式。详细阐述了每种模式的驱油机理、适合油藏类型和典型实例。其中,深层低渗透油藏同步注气开发模式适合于深层、强水敏的低渗透油藏,能较好地补充地层能量;大倾角油藏衰竭开采后注气(吞吐)开发模式适合于大倾角、薄层且分布稳定的特低渗透油藏,可大幅度提高单井产能;高含水油藏水驱转注气开发模式适合于注水开发效果差的中高含水低渗透油藏,能有效改善水驱开发效果;二次注气开发模式适合于注气开发后再次注气的低渗透油藏,通过对开发层系、注采结构、注入方式和注入剖面的综合调整抑制气窜,可再次提高采收率。该研究成果对于低渗透油藏的CO2驱油方式选择具有借鉴价值。
- 陈祖华孙雷杨正茂郑永旺于晓伟
- 关键词:低渗透CO2驱驱油机理油藏类型
- 南川常压页岩气田注CO_(2)吞吐矿场实践
- 2025年
- 受吸附态甲烷占比高、地层能量弱等影响,常压页岩气藏采收率普遍不足30%。中国石化率先在四川盆地南川常压页岩气田开展注CO_(2)吞吐矿场试验,验证了海相页岩气注CO_(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为推广该技术,以南川常压页岩气田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吞吐动态分析全链条研究,分析CO_(2)在不同页岩储层中竞争吸附差异性,探究矿场CO_(2)注入、吞吐特征,明确页岩气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增能+置换+解水锁”多机制协同机理,进而指导选井及方案优化。综合利用电镜扫描、测井解释、等温吸附实验等方法,揭示南川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常压页岩储层随埋深变浅、地层压力减小以及孔隙度、TOC和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CO_(2)竞争吸附能力增强,超临界态CO_(2)吸附量最高可达CH_(4)的6~7倍。现场页岩气井注CO_(2)吞吐后,日产气可提高3.5~6.5倍,采收率提升1.9%~3.1%。根据2井3轮次注入—焖井阶段压力监测,CO_(2)主要集中在近井地带微裂缝中,扩散距离与地层压力、压裂缝网导流能力有关,一般不超过70m。CO_(2)吞吐可划分为初期CO_(2)快速返排、早期提产和中后期稳产3个阶段,增产机理分别为早期增能补能、中期膨胀助排+解水锁、后期吸附置换+分压促解吸。吞吐提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储层改造程度和采出程度。中深层压裂效果较差的井在吞吐中早期换气率高,浅层采出程度较高的井在吞吐中后期累增气量高。结合数值模拟,建议优选吸附能力强、采出程度20%~30%、携液能力较差且关井压力尽可能达到7MPa的井开展矿场先导试验。在低压低产阶段,中深层井可开展小规模多轮次注CO_(2)吞吐以增能助排,浅层井可开展大规模注CO_(2)吞吐以补充地层能量、吸附置换实现采收率提升。
- 高玉巧郑永旺郑永旺任建华张莉娜房大志
- 关键词:矿场试验选井
- 苏北盆地复杂小断块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应用被引量:21
- 2020年
- 针对苏北盆地复杂小断块油藏"碎、小、低、薄、深"的地质特征以及"三低、三高"的开发特征,探索形成了CO2驱/吞吐室内物模实验、CO2驱/吞吐适宜度评价、CO2驱方案设计与适时优化调整、CO2驱混相判识和CO2驱开发效果评价等5项开发技术,以及采集、净化、集输、注入、采油、回收等6项配套工艺技术。在低油价形势下,围绕成本和效益2个关键因素,通过深入研究和技术进步,将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范围从低渗透油藏逐步扩大到中高渗透油藏,从单一驱/吞吐向组合驱/吞吐发展,为苏北盆地稳产上产和效益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 陈祖华吴公益钱卫明王军马涛王海妹郑永旺熊欣雅
- 关键词:苏北盆地复杂小断块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 深层高阶煤层CO_(2)-ECBM技术研究与应用启示——以沁水盆地晋中地区为例被引量:2
- 2025年
- 深层高阶煤层资源潜力大,但具有“强吸附、难解吸”的特点,常规开发方式难以实现效益动用。与化学驱、热力驱等其他提高采收率技术相比,CO_(2)-ECBM(CO_(2)地质封存及强化煤层开采)技术具有节能减排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双重效益。为明确CO_(2)吸附、解吸特性,论证CO_(2)-ECBM技术提高深层高阶煤层气采收率可行性,助力深层高阶煤层气产能释放,以沁水盆地晋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深层高阶煤层CO_(2)吸附、解吸特征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平衡压力的增加,煤层对CH_(4)的吸附量逐渐增加,而受煤层孔裂隙发育特征及CO_(2)特征影响,煤层对CO_(2)的吸附量呈先持续上升再在临界压力附近骤降后大幅上升的特征。深层高阶煤层对CO_(2)的吸附能力约为CH_(4)的2~5倍,超临界CO_(2)在煤层中的吸附能力更强,CO_(2)的敏感解吸压力为CH_(4)的3/4,且吸附于煤层后,CO_(2)呈现出明显的吸附、解吸滞后特征,大比例CO_(2)以吸附封存和残余封存形式滞留在煤层中无法脱附,成为实现大规模封存CO_(2)和替换CH_(4)的有利条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明确了深层高阶煤层气开展CO_(2)-ECBM具备大幅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矿场应用中,可通过超前注气、加大注入压力等方式提高气藏压力水平,提升竞争吸附效率,同时低敏感解吸压力也表明注入CO_(2)后返排率较高,需考虑CO_(2)循环利用。
- 郑永旺崔轶男李鑫肖翠郭涛张登峰
- 溱潼凹陷西斜坡阜三段隐蔽油藏勘探开发一体化实践被引量:7
- 2021年
- 针对溱潼凹陷西斜坡浅层阜三段构造油藏不发育,深层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难度大的难点,采用沉积建模技术和波形反演等技术,深化成藏规律研究,评价出浅层阜三段构造—岩性油藏的有利区。自然电位—波形反演技术能清晰刻画5 m左右的砂体。建立溱潼西斜坡阜三段浅湖滩坝沉积—成藏模式,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部署和实施,发现了南华—仓吉千万吨级优质储量阵地,探井成功率70%。实施“决策部署、地质工程、组织运行一体化”的建产模式,推进溱潼西斜坡阜三段构造—岩性油藏评价,落实可动用储量1003×10^(4) t,建产能17.5×10^(4) t。原油盈亏平衡点由81美元/桶下降至46美元/桶,实现了隐蔽油藏的高效勘探开发。
- 李东海昝灵黄文欢余文端马晓东郑永旺周韬印燕铃
- 关键词:勘探开发一体化隐蔽油藏薄砂层阜三段溱潼凹陷
- CO_(2)快速吞吐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现场试验被引量:4
- 2024年
- 页岩油注CO_(2)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面临着CO_(2)与页岩储层及流体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数值模拟技术不成熟、缺乏规模注采及低成本回收工艺等技术难题。为探索页岩油注CO_(2)提高采收率主控机理,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为对象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岩反应实验,分析了高温高压条件下页岩矿物溶蚀作用及其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并通过注CO_(2)恒质膨胀实验、最小混相压力测试评价了地层超压条件下注CO_(2)后原油高压物性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考虑多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优化了设计注入参数,最终通过矿场试验验证了技术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 CO_(2)水岩反应以碳酸质矿物溶蚀占主导,长英质矿物部分溶解,生成中大孔隙;(2)在地层原油中注入适量的CO_(2),显著萃取了原油中间烃组分,原油黏度从5.151 mPa·s下降到1.250 mPa·s,且CO_(2)首先萃取轻烃组分,随生产时间增加萃取组分逐渐变为重烃;(3)基于人工压裂与天然缝网混合介质组分数模模型,优化设计单井吞吐注气量1.7×10~4 t,注气速度500~600 t/d,焖井时间50 d;(4)低压侧加热的页岩油CO_(2)吞吐地面工艺,可依据CO_(2)注入地面工艺多参数数据模型,实现精准控温,避免注入管线冻堵及井下油管和套管材料低温脆断问题;(5)产出气CO_(2)浓度高于80%时,采用气相回收直注工艺,实现产出气回收成本降至104元/t。结论认为,CO_(2)快速吞吐有效提高了页岩油采收率,形成的机理认识和技术系列可为页岩油注CO_(2)吞吐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 姚红生高玉巧郑永旺邱伟生龚月钱洋慧
- 关键词:页岩油水岩反应
- 南川复杂构造带常压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实践被引量:9
- 2023年
- 南川复杂构造带常压页岩气藏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条件复杂加大了效益开发的难度。针对储层构造复杂导致“甜点”钻遇率低、机械钻速低和地应力复杂导致压裂改造效果差等难题,提出了适用于南川复杂构造带常压页岩气地质特点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做法。围绕常压页岩气效益开发要求,充分利用物探、地质、钻完井及压裂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了地质与工程相互找问题促进步、地质与工程相互找依据促增效两个维度交互融合的一体化流程,形成了以物探、地质、工程一体化为核心的复杂构造带常压页岩气关键开发技术。通过现场实践应用,复杂构造带水平井机械钻速和靶窗钻遇率大幅提高,压裂成本不断下降,气井改造效果和产能持续提升,实现了南川常压页岩气的效益开发,为渝东南盆缘复杂构造区常压页岩气藏高效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和经验。
- 姚红生王伟何希鹏郑永旺倪振玉
- 苏北低渗油藏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计算方法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预测主要有细管驱替实验法和公式法两种,细管驱替实验法较为准确,但样品要求高、实验工作量较大;公式法具有简便、成本低的优势,但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无法满足苏北深层低渗油藏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吸收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细管实验测定的几组具有代表性的最小混相压力,推导出了适合苏北低渗油藏埋藏深、地层温度高、油质重特点的理论计算公式,与实验结果验证,精度满足要求。
- 郑永旺
- 关键词:苏北油田CO2驱最小混相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