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菊梅

作品数:6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2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炎
  • 2篇阳性
  • 2篇肝炎病毒
  • 2篇RNA
  • 2篇病毒
  • 1篇胆碱酯酶
  • 1篇胆汁
  • 1篇胆汁性
  • 1篇胆汁性肝硬化
  • 1篇丁型
  • 1篇丁型肝炎
  • 1篇丁型肝炎病毒
  • 1篇毒性
  • 1篇毒性肝炎
  • 1篇血液
  • 1篇诱因
  • 1篇预后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胆汁性
  • 1篇原发性胆汁性...

机构

  • 4篇解放军第30...
  • 4篇解放军302...

作者

  • 6篇陈菊梅
  • 3篇邹正升
  • 2篇沈宏辉
  • 2篇辛绍杰
  • 2篇李保森
  • 1篇赵景民
  • 1篇向轶
  • 1篇陈德永
  • 1篇段学章
  • 1篇王升启
  • 1篇雷周云
  • 1篇李力
  • 1篇马立人
  • 1篇李迎新
  • 1篇王玉芝
  • 1篇朱传琳
  • 1篇张小峰
  • 1篇毛远丽
  • 1篇邢汉前
  • 1篇魏振满

传媒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2篇1998
  • 1篇199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丁型肝炎病毒基因组RNA中核酶区的cDNA的体外转录
1995年
以质粒pSVLD3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得到1条139bP的cDNA片段,它含有丁型肝炎病毒(HDV)基因组RNA中核酶(Ribozyme)区的cDNA,将此片段克隆到PGEM-32中,经筛选、鉴定,得到克隆株pHDV108,提取质粒后经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发现有2个碱基变异。以该质粒为模板,通过T7RNA聚合酶转录出HDV基因组RNA中核酶区的前体,并观察到其自身裂解产物,自裂率达71%。
邹正升王升启施红韩凤莲雷周云陈菊梅马立人王玉芝
关键词:丁型肝炎病毒RNACDNA体外转录核苷酸序列
血清HGVRNA阳性病毒性肝炎94例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分析血清HGVRNA阳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全部病例入院后即检测血清AB,C,D,E型肝炎病毒标志及肝功能试验,抗-HGV采用ELISA法,HGVRNA采用RT-PCR法,均由302医院免疫室统一检测.结果在94例血清HGVRNA阳性患者中,单纯HGV感染(单纯感染组)18例,HGV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合并感染组)76例,单纯感染组中以急性肝炎为主(61.1%),合并感染组以HBV+HGV感染最多,占引例(5.3%).51例中,以慢性肝炎(41.2%)及肝硬变(37.2%)为主,单纯HGV感染临床可表现为急、慢性肝炎及重型肝炎,其中,急性肝炎临床特点为:消化道症状较轻:半数以上有轻-中度黄疸,也可有重度黄疸者;ALT轻度增高;全部病例恢复顺利,合并感染组病情恢复也较顺利.11例重型肝炎,生存率45.4%.HGV与HBV合并感染者中,住院期间,HBsAg阴转率24.0%,HBeAg阴转率62.5%,HBVDNA阴转率55.6%结论单纯HGV感染以急性肝炎为主,亦可见于慢性肝炎及重型肝炎,合并感染级以慢性肝炎及肝硬变为主,并分析各自临床特点HGV与HBV合并感染时,对HBV可能有抑制作用.
朱传琳段学章李力金波杜宁陈菊梅
重型肝炎患者病因、诱因、年龄分布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2003年
邢汉前邹正升陈菊梅辛绍杰李保森沈宏辉李建宇刘艳平
关键词:重型肝炎病因诱因年龄分布预后
γ-球蛋白及胆碱酯酶与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关系被引量:15
1998年
目的研究血清γ球蛋白(γG)及胆碱酯酶与肝组织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醋酸纤维薄膜法测定135例经病理证实的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变及重型肝炎的血清γG;同时采用酶速率法测定他们的血清胆碱酯酶(SChE)活力结果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和(或)炎症程度的加重,血清γG逐渐升高,而SChE活力则逐渐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γG与ChE活力的相关系数为-0.612.结论血清γG的水平能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SChE活力能很好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肝脏的储备功能,亦能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
邹正升辛绍杰齐心李保森赵景民毛远丽沈宏辉陈德永陈菊梅
关键词: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表现及自身抗体和血清学诊断意义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临床特点 ,特异性抗体表达的类型、血清酶谱、血脂、免疫球蛋白在PB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拟诊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 ,经确诊为PBC 10 5例。与肝炎后肝硬化活动性 12 0例对照。结果 住院PBC临床期 (Ⅱ期 ) 69例 ( 65 7% ) ;终末期 (Ⅲ期 )患者 3 6例 ,占 3 4 3 %。最长病程 40年 ,病死率 0 95 %。男女之比 1∶11 6。有肝脾肿大 70 48% ,血沉增快 82 5 % ,AMA阳性率 92 9% ,AMA阳性率中M2抗体阳性 93 5 % ,无M2抗体阳性而AMA阴性者。自身抗体AMA单项阳性 63 % ,AMA、ANA同时检测阳性者 2 5 % ,AMA、ACA同时阳性 8 7%。血清ALP超过正常值上限 2倍以上 86 7% ,GGT超过正常值上限 2倍以上 92 4%。TC增高占 45 1% ,TG增高占 65 7% ,与LC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值 <0 0 0 1。免疫球蛋白增高PBC以lgM为主 ,占 70 % ,P值 <0 0 5。结论 PBC血清特异性自身抗体是AMAM2与AIH血清自身抗体有明显不同。PBC与LC临床症状、体症、血清酶和血脂改变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PBC血清AMA滴度与病程呈反相关 ,与病情、ALP、GGT增高不相关。PBC出现肝病症状、时间与病理改变程度无相关性。
韩玉坤魏振满陈菊梅张小峰杨斌
关键词:PBC自身抗体抗体阳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正常值GGT
散发性戊型肝炎30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0
2001年
李迎新赵志海向轶陈菊梅
关键词:散发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