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筠
- 作品数:43 被引量:18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的探讨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的心电图变化。方法对263例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出现心电图变化者进行分析。结果出现异常心电图变化有77例(心律失常57例),其中围手术期出现变化的有65例[交界性2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7例,CRBBB+交界速5例,CRBBB+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H)3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2例,CRBBB+早搏2例,CRBBB+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LAH 4例,电轴左偏19例;术后1个月出现变化4例(其中CRBBB3例,电轴左偏1例);术后3个月出现变化5例(其中交界性1例,CRBBB 3例,CLBBB 1例);术后6个月出现变化3例(其中交界性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结论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对心脏电生理活动有较大影响,从而可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术后近期、中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不容忽视,术后长期密切随访观察必不可少。
- 朱敏周爱卿高伟余志庆李奋孙锟黄美容李筠杨建萍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心电图
- 支架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肺动脉狭窄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在治疗肺动脉分支狭窄的指征、方法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5例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残余肺动脉狭窄的患儿接受了经导管应用支架植入的介入治疗。年龄7.0~15.0岁(平均10.8岁)。结果法洛四联症(TOF)和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术后残留左肺动脉或右肺动脉狭窄者3例,分别在左肺动脉或右肺动脉起始部各植入CP支架和Palmaz支架一只。TOF和室间隔缺损伴有主肺动脉间隔缺损(VSD/APW)术后残留左和右肺动脉均狭窄者2例,分别在左肺动脉和右肺动脉起始部同时各植入CP支架一只。其中PA/IVS术后右肺动脉狭窄者,术中发生支架移位至肺总动脉,换大一号球囊后将其再次扩张,使其固定在肺动脉总干内,然后再重新选择一支架植入狭窄的右肺动脉内。除1例植入Palmaz支架者使用Z-Med球囊外,其余均使用BIB球囊。支架植入后,左、右肺动脉跨狭窄处压差(△P)分别由术前(40.00±14.50)mmHg、(41.7±11.8)mmHg降至(2.75±0.83)mmHg和(8.3±2.6)mmHg(1mmHg=0.133kPa);左、右肺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直径分别为(5.5±1.3)mm、(8.7±0.5)mm上升至(12.2±1.8)mm和(16.0±2.6)mm。随访1~3年(平均2年)。术后患儿日常活动量明显增加。无再狭窄、栓塞及心内膜炎等并发症发生,也未发现有支架移位、支架断裂等需外科干预者。结论球囊扩张支架技术目前已成为对肺动脉分支狭窄常规球囊扩张术疗效不明显时最好的补充治疗方法。
- 高伟余志庆李奋黄美蓉李筠杨健萍钟玉敏张玉奇孙锟付力军周爱卿
- 关键词:肺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 健康婴幼儿及儿童QRS波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年龄和性别健康婴幼儿及儿童心电图QRS波群各波振幅特点及其与疾病诊断有关的一些参数,以评估现有国内外标准应用于当今我国儿童的可行性。方法记录上海地区1557名健康婴幼儿和儿童(男812例,女745例,1~17岁)Q波电压、Q/R值、R波振幅、S波振幅、RV1+SV5、Sokolow指数、QRS波总振幅及R/S比值,并用专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QRS波各波振幅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Q波振幅的正常上限较湖南标准大,与国外标准比较也有差异。胸前导联R波、S波振幅与既往标准比较有差异。胸前导联QRS波振幅的性别差异较肢导联明显,12岁后的年长儿童中,男性和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几乎都是男性大于女性。结论正常婴幼儿及儿童QRS波群各波振幅具有明显的年龄、性别、时间和种族差异。沿用传统的国内外正常婴幼儿及儿童心电图标准不合适,有必要进一步修订更新传统的正常值标准,并应重视年龄、性别间的差异。此外,与此相关的疾病的诊断标准也应修订。
- 周弋李奋孙锟Sophia Zhou李筠杨健萍朱敏邢海华
- 关键词:心电图QRS波正常值
- T波电交替预测法洛四联症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T波电交替(TWA)预测法洛四联症(TOF)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TOF术后儿童及120例年龄相仿正常儿童的TWA特点及持续TWA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TOF术后患儿持续TWA发生率(36.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儿童(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P<0.05);TOF术后出现持续性TWA患儿在运动过程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76.9%)远高于TOF术后无持续TWA患儿(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1,P<0.05)。结论 TOF术后患儿存在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持续TWA对预测TOF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具有重要价值。
- 李筠杨健萍
- 关键词:T波电交替法洛四联症室性心律失常儿童
- 婴儿及儿童房室阻滞的起搏治疗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总结我院34例婴儿及儿童经心内膜方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经验,探讨相关的方法学、参数设置及评价疗效。方法患儿34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自5个月至13岁,平均(5.26±3.92)岁,体重5~43(16.66±8.42)kg。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三度房室阻滞18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高二度及三度房室阻滞3例;先天性三度房室阻滞8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伴二度房室阻滞1例;窦性静止1例;心房静止l例;慢-快综合征1例;病毒性心肌炎后三度房室阻滞1例。起搏器植入技术、程控及随访等有一些与成人起搏不同的特殊性。结果选择插管的静脉途径为,经右头静脉10例,经右锁骨下静脉17例,经右颈内静脉6例(5例为1岁以下),心内膜电极行心外膜起搏1例。脉冲发生器的埋藏部位为,置于右侧胸大肌内16例,置于右胸前皮下18例。起搏方式为,VVIR 16例,VVI18例。起搏频率60~90(68.09±9.85)次/min,起搏阈值0.2~2.2(0.72±0.41)V,感知灵敏度3.6~29.0(8.97±4.87)mV,阻抗394~1000(652.06±140.72)Ω。所有患儿体动阈值均设置于低挡。18例术后首次植入起搏器的患儿,距植入术日13~300(67.17±90.25)d。巳随访1个月至7年。1例术后7个月发生电极导线头端移位至起搏功能丧失。2例随访中发生扩张性心肌病,经改变起搏参数后好转。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者起搏器植入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起搏器植入术后半年猝死,原因不明。结论我们的经验表明只要注意与婴儿及儿童有关的一些特点,并在植入、程控及随访中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永久起搏器植入在婴儿及儿童的应用还是安全有效的。
- 李奋周爱卿李筠杨建萍朱敏孙锟
- 关键词:永久起搏心内膜
- 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分析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为早期诊断、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8月~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并确诊为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共38例,男21例,女17例,分析母孕期情况、临床表现、心电图、Holter和超声心动图结果,随访时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在38例CCAVB患儿中发现宫内心动过缓者9例,其中出生后确诊为新生儿红斑狼疮2例;15例伴阿斯综合征发作,初发年龄为4月~3岁,平均(1.9±1.0)岁;1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分别为ASD 5例,PDA 7例,PS 1例,MS 1例;19例安装起搏器1,例为PDA手术时行心外膜起搏;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室增大20例,以学龄(前)期多见,较婴幼儿期有显著差异(P<0.05);心电图发现QTc延长者11例3,例合并尖端扭转室速;Holter显示婴幼儿期室性早搏多见,较学龄(前)期有显著差异(P<0.05);随访发现起搏器安装后心脏扩大伴二尖瓣反流者3例,心功能不全1例。结论: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临床以心动过缓和阿斯综合征发作为主要表现,部分可合并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早期确诊患儿如出现心动过缓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或阿斯发作需早期安装永久起搏器,可减少病死率;年长儿出现阿斯综合征发作或心功能不全也需安装起搏器。随访发现右室心尖部起搏可造成心脏扩大、二尖瓣反流和心功能不全,选择右室流出道起搏不良反应更少。
- 汪希珂赵鹏军李筠杨健萍李奋孙锟
-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先天性阿斯综合征永久起搏器
- 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评估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治疗各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1年7月间确诊为PDA且无治疗禁忌证、应用ADOⅡ行介入治疗者26例,根据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和肺动脉压力选择合适的ADOⅡ,参考动脉导管类型、导管最狭窄处直径和主动脉端壶腹部大小分别选择顺向法和逆向法释放封堵器。释放前常规行降主动脉造影观察封堵器位置是否合适,以及有无残余分流;心脏超声观察有无左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狭窄。术后1 d行心脏超声检查,无异常术后第2天出院。1、3、6个月时门诊随访,随访时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26例介入治疗者,男11例、女15例,平均年龄(2.99±1.63)岁(0.5~6.0岁),平均体质量(14.47±4.24)kg(6.5~24.0 kg),平均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1.73±0.47(1.2~2.4),导管最狭窄直径平均(1.78±0.71)mm(1.2~3.6 mm)。采用顺向释放18例,逆向释放8例。2例术后超声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主动脉相对狭窄,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压差为12 mmHg。术后24 h心脏超声检查均无残余分流,1个月和3个月随访超声均无残余分流。1例主动脉相对狭窄患儿3个月随访无明显改变。结论 ADOⅡ适合婴幼儿合并中、小型PDA或非漏斗型PDA的封堵治疗,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
- 赵鹏军余志庆高伟李奋黄美蓉李筠傅立军郭颖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儿童介入治疗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家系致病基因分析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通过全外显子测序(WES)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家系的致病基因,并探讨其基因突变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就诊的1例SSS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抽提血液DNA,通过WES寻找致病基因,利用Sanger测序在家系中验证可能的致病基因突变,使用致病性预测软件预测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结果:通过测序结果比对分析,多个生物数据库筛选、过滤,发现SCN5A基因c.999-1G>A位点发生杂合突变,是SSS的可能致病基因,此位点突变在汉族儿童中尚属首次报道。结论:SCN5A基因的c.999-1G>A位点突变是导致散发SSS的致病位点;通过对SSS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对于临床医师精准判断此类疾病以及未来尽早进行心脏生物起搏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刘威侯翠兰谢利剑李筠肖婷婷
- 关键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脏猝死基因检测点突变
- 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行动脉导管封堵的临床研究
- 赵鹏军余志庆高伟李奋黄美蓉李筠傅立军郭颖
- 学龄期儿童单纯主动脉瓣狭窄T波电交替特点探讨
- 2014年
- 目的探讨单纯主动脉瓣狭窄(AS)学龄期儿童的时域法T波电交替(TWA)特点。方法入选15例单纯AS学龄期儿童以及6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儿童,以平板运动仪进行TWA检测,采用时域法微伏级TWA(MTWA)分析,比较单纯AS组与对照组持续MTWA发生率,以及不同TWA表现单纯AS儿童运动试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S学龄期儿童的持续MTWA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持续MTWA的AS学龄期儿童运动过程中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高于无持续MTWA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学龄期儿童存在持续TWA的电生理基础,同时持续TWA与运动负荷心肌缺血密切相关,持续TWA可作为临床评价AS学龄期儿童心功能的重要心电生理指标。
- 张海燕李筠
- 关键词:T波电交替主动脉瓣狭窄心肌缺血学龄期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