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帆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清
  • 1篇丹参多酚酸盐
  • 1篇胆固醇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缺血
  • 1篇心绞痛
  • 1篇心绞痛患者
  • 1篇心力衰竭
  • 1篇心力衰竭患者
  • 1篇型心
  • 1篇型心绞痛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储备
  • 1篇血流储备分数
  • 1篇血清IL-6
  • 1篇血清降钙素原
  • 1篇炎症

机构

  • 4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江帆
  • 2篇陈宇凯
  • 1篇菅颖
  • 1篇徐文成
  • 1篇周平
  • 1篇王明伟
  • 1篇刘善新

传媒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强效降脂对血清PCSK9水平影响的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 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强效降脂对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水平的影响。方法 自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连续入选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00例PCI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未达标(≥1.8 mmol/L)患者,且所有患者入选前均已服用20mg阿托伐他汀超过4周。随机分为强化组(阿托伐他汀40mg、每日1次)和联合组(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联合依折麦布10mg、每日1次)。在基线、4周和12周分别测量相关血脂指标并进行比较,包括PCSK9、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同时监测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肌酶指标等。结果 两组调整方案治疗4周、12周随访,TC、LDL-C、non-HDL-C均较基线水平进行性下降(均P<0.05),联合组LDL-C的达标率更高(<1.8 mmol/L:4周时P=0.001;12周时P<0.001;<1.4 mmol/L:4周时P=0.023,12周时P=0.001)。强化组调整用药方案治疗前后,治疗4周及12周时的PCSK9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周:P<0.001,12周:P=0.009),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12周较治疗4周时PCSK9水平明显下降(P<0.001);联合组调整用药方案治疗前后,治疗4周及12周时的PCSK9水平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周:P=0.292,12周:P=0.911);强化组及联合组基线PCSK9与治疗4周及12周的LDL-C变化幅度均不存在相关关系(强化组:4周时P=0.847,12周时P=0.450;联合组:4周时P=0.053,12周时P=0.162);强化组及联合组治疗4周及12周时PCSK9变化百分比与LDL-C变化幅度均不存在相关关系(强化组:4周时P=0.509,12周时P=0.085;联合组:4周时P=0.475,12周时P=0.576)。强化组调整用药方案治疗前后,治疗4周时的Lp(a)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组调整用药方案治疗前后,治疗4周及12周时的Lp(a)水平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
江帆钟诗诗丁盛王明伟
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冠状动脉内心电图的研究进展
2021年
本文介绍了40年以来冠状动脉内心电图(IC ECG)的简要发展史,主要基于血流储备分数(FFR)对心肌缺血的生理意义,回顾近年来IC ECG与FFR的相关性研究,提出IC ECG相较于FFR的优势,阐明IC ECG的临床应用价值。
钟诗诗刘善新江帆
关键词:心肌缺血血流储备分数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监测指导抗感染治疗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监测指导抗感染治疗临床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9月14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均合并肺部感染,按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0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病情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80例患者根据血清PCT指标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有效率、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二重感染率、炎性指标等。结果患者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80.00%、对照组为78.3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抗菌药物费用分别为(11 241.6±873.3)元、(12.2±1.9)d、(9.4±1.5)d、(2 248.9±381.1)元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沉、C-反应蛋白(CRP)均有明显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为(12.1±2.8)mg/L,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PCT指导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抗感染治疗,以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治疗成本、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徐文成菅颖江帆陈宇凯周平
关键词:心力衰竭血清降钙素原
丹参多酚酸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IL-6、hs-CRP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IL-6、hs-CRP水平等。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s-CRP、IL-6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s-CRP、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安全、有效,同时可降低患者血清IL-6、hs-CRP水平,可能是丹参多酚酸盐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陈一坚江帆陈宇凯
关键词:丹参多酚酸盐不稳定型心绞痛炎症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