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易
- 作品数:6 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对视力及嗅觉功能改善情况分析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讨垂体瘤患者手术中采用经鼻蝶窦手术方式对视力及嗅觉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2020年12月垂体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经鼻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术,观察组以神经内镜为辅助工具,对照组以显微镜为辅助工具。将两组手术前后指标变化进行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完全清除比例和视力视野情况;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嗅觉功能及视力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所用时长和住院日明显短,手术过程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小,肿瘤全切率和视力视野改善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1周经T&T标准嗅觉测试法检测所得评分高于术前;观察组术后3个月T&T标准嗅觉测试评分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术后3个月采用T&T标准嗅觉测试法检测所得评分高于术前;观察组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T&T标准嗅觉测试法检测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在垂体瘤治疗中可取得良好效果,可改善患者嗅觉功能和视力水平。
- 刘后银张业森韩易姜之全苏贺先尚毓淳
- 关键词: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嗅觉功能视力
- 改良护脑双腔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 比较改良双腔引流管与传统硅胶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置管外引流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需要手术的患者49例行钻孔置管外引流术,随机分为试验组(采用改良护脑双腔引流管23例)和对照组(使用传统硅胶引流管26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残余量、置管时间、引流管接触脑组织和蛛网膜例数、感染例数、术后癫痫发生例数、改良Rankin量表分值变化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拔管时血肿残余量(13 ±7) ml,对照组(17 ±8) ml,两组患者在拔管时血肿残余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管留置时间,试验组(2.0 ±0.9)d,对照组(2.7 ±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出现引流管接触脑组织和(或)蛛网膜患者,对照组出现引流管接触脑组织和(或)蛛网膜7例;两组均无发生感染例数;两组患者术前均无癫痫发生例数,试验组术后发生癫痫0例,对照组1例.两组各自手术前后改良Rankin量表分值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患者术后改良Rankin量表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护脑双腔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置管外引流术中引流效果良好,留管时间短,引起并发症少,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的工具,值得临床推广.
- 孙涛韩易姜之全张少军娄飞云郑夏林张弢李小绪李磊董小辉孙季威
- 关键词:血肿硬膜下慢性引流术
- 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疗效对比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经单鼻孔经蝶手术治疗的110例垂体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神经内镜组53例(其中功能性垂体腺瘤36例和非功能性垂体腺瘤17例)和显微镜组57例(其中功能性垂体腺瘤34例和非功能性垂体腺瘤23例),术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内分泌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两组患者的肿瘤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率及功能性肿瘤激素水平下降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患者肿瘤总全切除率神经内镜组和显微镜组分别为75.5%(40/53)和70.2%(4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功能性垂体腺瘤神经内镜组全切除率和激素水平下降有效率(91.7%,33/36;83.3%,30/36)均高于显微镜组(70.6%,24/34;61.8%,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功能性垂体腺瘤内镜组全切除率(41.2%,7/17)和显微镜组(69.6%,16/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内镜组(9.4%,5/53)低于显微镜组(24.6%,1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功能性垂体腺瘤和非功能性垂体腺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内镜组(8.3%,3/36;11.8%,2/17)与显微镜组(20.6%,7/34;30.4%,7/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体腺瘤全切除率两种方式虽无明显差别,但对于功能性垂体腺瘤神经内镜手术优势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内镜低于显微镜,但对于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肿瘤无差异。
- 韩易姜之全郑夏林李磊娄飞云张少军
- 关键词:垂体腺瘤显微镜神经内镜
- 单管双腔“H型”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探讨自制可冲洗式单管双腔“H型”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的引流效果。方法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需手术的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选取56例采用钻孔置管外引流术,并随机分为A组(使用自制可冲洗式单管双腔“H型”引流管21例)和B组(使用传统硅胶引流管35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残液量、置管天数及拔管时残液量。结果A组术后第1天残液量(23±15)ml、置管天数(2.7±1.0)d,B组术后第1天残液量(31±15)ml、置管天数(3.3±1.1)d,A与B组比较P〈0.05。A组拔管时残液量(13±7)ml,B组(16±8)ml,两组比较P〉0.05。结论可冲洗式单管双腔“H型”引流管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中引流效果良好,留管时间短,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的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孙涛姜之全张少军娄飞云张弢韩易郑夏林
- 关键词:引流术外科手术
- 壳核区高血压脑出血38例开颅手术治疗体会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壳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表现、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11月收治的38例壳核区脑出血患者(男∶女=19∶19)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方法、效果及预后。38例患者的诊断均符合美国成人自发性脑出血治疗指南(2010)的诊断标准,手术方法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根据术前有无脑疝、术中脑压情况,决定是否去骨瓣,如合并脑室出血、脑积水则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结果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放弃治疗8例,随访29例,病情稳定后出院时GOS评分5分14例,4分9例,3分5例,2分1例,29例随访病人门诊和电话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死亡1例。结论壳核区脑出血开颅手术死亡率低,手术方法应个体化。
- 徐德才姜之全韩易娄飞云于振国
- 关键词:壳核脑出血手术
- 显微手术切除颈段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15例疗效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颈段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显微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5例颈段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肖氏改良分区分期:Ⅰ期6例,Ⅱ期5例,Ⅲ期3例,Ⅳ期1例。手术方式:后正中半椎板入路9例,其中内固定2例;后正中入路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3例;颈前入路3例,其中内固定1例。术后采用椎管MRI检查评价肿瘤的切除情况,采用脊柱CT三维重建或脊柱X线检查评价脊柱稳定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患者的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5例肿瘤均在显微镜下一期全部切除。肿瘤性质:神经鞘瘤14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术后无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术后Frankel分级显示,患者脊髓功能恢复D级4例,E级11例。随访1~24个月,平均13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脊柱失稳。结论颈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应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显微镜下可一期全切肿瘤,必要时行相应的椎体重建和脊柱内固定术以维持脊柱稳定性。
- 韩易郑夏林李磊姜之全娄飞云张少军
- 关键词:脊髓肿瘤显微外科手术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