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怡瑾
- 作品数:69 被引量:14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 关于儿童横纹肌肉瘤综合治疗及疗效分析
- 目的:分析儿童横纹肌肉瘤(RS)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为RS治疗案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05-2014年间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诊断的RS患儿,根据病理分型、TNM治疗前临床分期、术后病理分期,将危险...
- 韩亚丽高怡瑾汤静燕
- 关键词:横纹肌肉瘤儿童预后
- 儿童纵隔恶性肿瘤相关上腔静脉综合征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被引量:1
- 2022年
- 纵隔恶性肿瘤是儿童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最常见原发病因, 多同时表现为上纵隔综合征(SMS)。SVCS多在短时间内出现并进行性加重, 病死率极高。国内暂无相关诊疗规范, 为解决此临床需求,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肿瘤及血液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 阐述儿童纵隔肿瘤相关SVCS的概念, 并对诊治流程进行详细说明。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肿瘤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高怡瑾
- 关键词:上腔静脉综合征纵隔肿瘤小儿肿瘤原发病因
- 儿童非转移性横纹肌肉瘤分层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分析儿童非转移性横纹肌肉瘤(RMS)分层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诊断的非转移性RMS患儿,共129例。根据RMS术前、术后分期及病理类型将患儿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根据分组采用不同强度化疗、放疗治疗及适时肿瘤根治性切除术。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RMS进行生存率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29例患儿中,最终119例进入统计,发病年龄7~191个月,中位发病年龄48个月,无事件患儿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所有患儿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实际分组中低危组8例,中危组49例,高危组62例。5年总体生存(OS)率为(92.1±2.9)%,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76.5±4.4)%;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患儿5-EFS均>7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9,P=0.262);单因素分析发现:发病年龄≤1岁或≥10岁、术前分期、早期手术完整切除明显影响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性别、病理分型、原发部位与EFS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腺泡型RMS(ARMS)患儿中叉头转录因子1(FOXO1)阳性者5-EFS明显低于FOXO1阴性者[(56.3±14.8)%比(83.3%±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P=0.028)。结论RMS治疗需严格做好危险度分组;低危组相对中危组预后较差,方案需改进;中危组患儿可考虑优化化疗药物并适度减轻化疗剂量;FOXO1阳性可纳入危险度分组中进行分层治疗。
- 韩亚丽汤静燕潘慈胡文婷高怡瑾
- 关键词:横纹肌肉瘤预后儿童
- 单中心99例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总结
- 蔡娇阳薛惠良陈静沈树红潘慈王翔周敏汤燕静高怡瑾王坚敏汤静燕
- 138例儿童颅外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研究儿童恶性生殖细胞瘤(malignant germ cell tumor,MGCT)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6年1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初发颅外MGCT患儿138例。对患儿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做综合分析。结果:按病理分期,Ⅰ期患儿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100. 00%,Ⅱ期患儿5年OS为94. 44%,Ⅲ期5年OS为96. 43%,Ⅳ期5年OS为88. 73%。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期对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 <0. 01),年龄、性别及部位对于生存率的影响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中共有13例Ⅰ/Ⅱ期患儿接受手术后临床观察,有5例(38. 5%)在2年内出现疾病复发进展的情况并接受化疗,目前均达到临床缓解。结论:通过以手术联合含铂类药物化疗并根据临床危险度的不同分层治疗MGCT瘤患儿,可得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 宋君红高怡瑾潘慈汤静燕胡文婷周敏
- 关键词:儿童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化疗
- 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预防肿瘤患儿高致吐化疗药物相关恶心呕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探讨儿童肿瘤患者使用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NK-1RA)预防高致吐性化疗(HEC)引起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使用NK-1RA预防HEC所致呕吐的患儿进行分析。将使用福沙匹坦+昂丹司琼+地塞米松的患儿纳入福沙匹坦组,使用阿瑞匹坦+昂丹司琼+地塞米松治疗的患儿纳入阿瑞匹坦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共纳入122例患儿,男83例、女39例,中位年龄8.0(4.8~11.0)岁。其中福沙匹坦组62例、阿瑞匹坦组60例。所有患儿在使用NK-1RA预防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后,急性、延迟性和整体呕吐达到CR的比例(即无呕吐率)分别为88.5%、71.3%和65.6%。急性呕吐阶段,福沙匹坦和阿瑞匹坦两组间呕吐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福沙匹坦组无呕吐(CR)率较高。本组患儿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福沙匹坦组和阿瑞匹坦组之间头痛、厌食和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沙匹坦或阿瑞匹坦+昂丹司琼+地塞米松预防肿瘤患儿HEC所致的恶心呕吐有效且安全。
- 于丽婷王卓周芬沈双双张顺国高怡瑾
- 关键词:儿童
- 利妥昔单抗联合强化疗治疗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安全性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强化疗治疗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按中国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CCCG)-成熟B细胞淋巴瘤(BNHL)-2015方案治疗的77例初治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儿的资料,比较利妥昔单抗联合强化疗组(R4组)及单纯化疗组(R3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及免疫功能指标恢复情况。结果利妥昔单抗联合AA方案与单纯AA方案相比,血小板减低比例[79.5%(35/44例)比54.5%(24/44例),χ^(2)=6.223,P=0.011]及感染发生率增高[70.5%(31/44例)比36.4%(16/44例),χ^(2)=10.275,P=0.001];利妥昔单抗联合BB方案与单纯BB方案相比,黏膜/口腔炎及感染发生率更高[分别为40.8%(20/49例)比29.3%(22/75例)和85.7%(42/49例)比72.0%(54/75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4组患儿相较R3组,外周血CD19阳性细胞下降者比例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G下降者比例更大(P<0.05),但2组患儿治疗相关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4组患儿血清IgG及IgM水平平均恢复时间13.1个月,最长可至治疗结束后31个月才恢复。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强化疗治疗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总体较为安全,但免疫球蛋白缺乏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存在继发感染风险,需严格把握使用指征,是否需要常规应用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值得进一步探讨。
- 徐舟韩亚丽唐月佳潘慈汤静燕高怡瑾
-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免疫功能
- 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综合征继发T淋巴细胞恶性肿瘤二例被引量:1
- 2021年
- 2例患儿均于1岁左右出现进行性神经发育倒退及共济失调,并于学龄期罹患T淋巴细胞恶性肿瘤,同时经基因检测确诊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综合征。本病自婴幼儿期发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伴毛细血管扩张及免疫缺陷,极易误诊。合并恶性肿瘤后对常规剂量化疗尤其是甲氨蝶呤及环磷酰胺敏感,极易出现严重化疗相关不良反应,需行个体化治疗。
- 黄小航高怡瑾陈长城韩亚丽王卓沈树红胡文婷
- 关键词:毛细血管扩张个体化治疗共济失调免疫缺陷甲氨蝶呤基因检测
- 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被引量:4
- 2013年
- 婴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指出生后12个月内诊断的ALL,约占儿童ALL的2.5% ~5%.临床上常表现为起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肝脾肿大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免疫表型多为CD10阴性的B系前体细胞(pro-B ALL,早前B)且共表达髓系抗原;遗传学常伴有累及染色体11q23的mixed lineage leukemia(MLL)基因异常.此组病人由于其白血病细胞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而致肿瘤复发率增高,加上较高的治疗相关死亡率,故预后很差.
- 高怡瑾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婴儿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外周血白细胞肿瘤复发率生物学特征
- 婴幼儿神经母细胞瘤远期随访报告
- 赵洁潘慈徐敏周敏高怡瑾胡文婷汤静燕